與其爭論“後浪”,不如在青年節看這部最具少年氣息的高分好劇!

也許很多人注意到了,B站在推出一支獻給2020年五四青年節的視頻《後浪》之後,引發了大量的討論。很多人覺得這支視頻看得很熱血,但也有大部分人覺得這支視頻很有問題。

我在看完這支視頻後,有一個很直接的感受:視頻只關照到了“一小部分”青年,而忽略了太多生活中應該得到更多鼓勵的青年。

視頻裡,那些出國體驗高空跳傘的、那些在鬧市區穿漢服的、那些在電競舞臺恣意揮灑激情的,畫面看起來都很酷,配合何冰老師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的演說以及慷慨激昂的音樂,的確能夠給人帶來很澎湃的觀感。

與其爭論“後浪”,不如在青年節看這部最具少年氣息的高分好劇!

做這樣的青年多好啊,能夠有很多選擇的權利,能夠體驗豐富的生活。

但是,放在現實生活裡,這些炫酷到令人心情澎湃的青年狀態,其實只能發生在“一小部分”人身上。大部分的青年人,那些生活在農村、小城裡對未來感到迷茫的青年人,那些畢業後滿懷希望卻屢屢碰壁的青年人,那些才步入社會沒多久就不得不考慮買房買車等問題的青年人,那些為了能在大城市拼出點成績而努力加班的青年人,那些成績優異、能力出眾卻敵不過“有背景”、“有關係”的那一撮人的青年人,他們的生活,也是這麼炫酷嗎?

與其爭論“後浪”,不如在青年節看這部最具少年氣息的高分好劇!

大多數的青年人,壓力不比中年人小。他們可能完全不渴望過得有多炫酷,只會希望壓力能小一點點、人生能更順利一點點、生活能更好一點點。

不是所有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要活成如你們所認為的那種“精彩”,他們可能只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平安健康地與家人一起,過一種幸福的小日子,哪怕平平淡淡,哪怕一點都不酷。

我們要理解這樣的青年人,也要關照到這樣的青年人,更要鼓勵、認可這樣的青年人。

與其爭論“後浪”,不如在青年節看這部最具少年氣息的高分好劇!

B站的這支《後浪》確實能讓不少人感到激情澎湃,尤其B站的用戶似乎更能get到它所表達的重點。追逐自由,追求夢想,勇敢體驗,豐富經歷,接納多元,這些都是符合B站氛圍與文化的重點,從“廣告效應”而言,這支視頻算得上是一個很不錯的案例。

但若是基於整個“青年”群體而言,這支視頻的所關注和關照到的面顯得窄了一些。

其實我個人更想知道的是:今時今日,到底怎樣的人,能稱之為“青年”?

這讓我想起了一部國產劇作,一部很適合在五四青年節推薦給大家的劇:《恰同學少年》。

2007年開播,豆瓣8.8分,兩萬六千多人評價,打五星的佔據了52%。這部劇的海報上曾寫著“紅色青春勵志片”,很好地概括了它的風格。但是與大多數描述青春的影視劇相比,《恰同學少年》有著真正令人觸動和深受啟發的特質。

與其爭論“後浪”,不如在青年節看這部最具少年氣息的高分好劇!

這部劇裡頭沒有亂七八糟的所謂青春的疼痛,沒有浮於表面的自我哀嘆,更沒有令人反感的狗血劇情。它所具備的,是積極向上的力量,是風華正茂的氛圍,是求知求學的思潮。

整個劇的故事圍繞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的經歷展開,呈現了20世紀初風起雲湧的中國一批青春學子的生活狀態。他們對知識很渴望,對國家很關心,對生命有思考,對未來有嚮往,整個劇洋溢著青春美好的味道,更翻湧著青春向上的力量。

與其爭論“後浪”,不如在青年節看這部最具少年氣息的高分好劇!

其中最讓我個人深有感觸的,是劇中那些青年(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陶斯詠、楊開慧、向警予等)對知識表現出來的渴望以及對未來展現出的信念。

年少時期看的時候就覺得很熱血,對那些同學們聚在一起朗誦李白、朗誦梁啟超、一起說著“少年強則中國強”的畫面有一種濃烈的嚮往之情。

與其爭論“後浪”,不如在青年節看這部最具少年氣息的高分好劇!

多年以後再回顧,就會發現,那樣的“恰同學少年”才是青春,他們有激情、有熱血、有理想、有信仰、有求知慾且朝氣蓬勃,是真正“青年”該有的樣子。

他們學習、鍛鍊、討論、遊學,他們心懷天下不拘小節,他們沒有空談沒有乏味,他們行事雷厲風行敢想敢做,他們的友情紮實,他們的愛情純粹,方方面面,足以給觀眾傳遞熱血澎湃的觀感。

在我們討論“前浪和後浪”的時代,在這個越來越娛樂化的時代,強烈建議青年們去看看這部《恰同學少年》。

與其爭論“後浪”,不如在青年節看這部最具少年氣息的高分好劇!

PS:那時候,錢楓還很瘦,也很帥,哈哈哈。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