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5後,但我不喜歡B站獻給年輕人的《後浪》

我是95後,但我不喜歡B站獻給年輕人的《後浪》

我是95後,但我不喜歡B站獻給年輕人的《後浪》

  

5月3日晚,一條由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講演,官方與B站聯合推出,獻給新一代的青春宣言短片——《後浪》,登陸央視黃金時段,隨後引發刷屏。

  短片以徐冰這樣一位中年有為者的視角和口吻,向新一代表達了羨慕與敬意。

  “B站太懂我們了”,“這就是我們年輕人的樣子”,“看完以後熱血澎湃”……短片推出後,在年輕一代中廣受好評。

  作為95後,作為B站的重度用戶,我喜歡B站,也喜歡何冰,但卻很難接受這條獻給年輕人的演講,在後浪熱血澎湃時,很想澆上一瓢冷水。

  關於羨慕

  短片裡,上一代人羨慕年輕人坐擁前所未有的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能夠自由學習一門語言、一門手藝,能夠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羨慕年輕人擁有了上一代人曾夢寐以求的選擇的權利。

  但事實是這樣嗎?

  我們能夠自由學習一門語言,一門手藝,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自由欣賞一部電影?我們確實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但僅僅是在消費和娛樂領域。

  我們能消費自己喜歡的衣服喜歡的手辦喜歡的食物,我們能選擇上抖音還是上快手,選擇關注小哥哥小姐姐還是東北老鐵。

  除此之外的呢?在更高的層面,我們還能選擇什麼?

  大部分的我們,成了去政治化去思想化的主體,以為選擇消費選擇娛樂就等同於擁有全部的選擇的權利。

  更進一步,我們或許連選擇娛樂的權利都沒有。

  徐佳瑩在《歌手當打之年》演唱的《我還年輕 我還年輕》,其中一句歌詞“給我一瓶酒/再給我一支菸”,字幕卻改成了“給我一瓶酒/再給我一隻眼”。華晨宇演唱的《神樹》,“拆碎這座萬籟的牢房”,“牢房”被字幕改成了“老房”。

  喜歡的韓劇可能突然下架,喜歡日劇的年輕人慶幸,還好下架的不是日劇,喜歡的日劇突然下架,喜歡美劇的年輕人慶幸,還好沒有輪到美劇。等都下架了,又安慰自己“總有辦法能看到。”這也算一種選擇的權利嗎?

  我們以為自己擁有選擇的權利,但我們能選的東西,有多少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有多少是別人幫我們選好以後,告訴我們——你們只能在這些當中選。

  我們會不會把別人已經做好的選擇,誤以為是自己的選擇?作為後浪,原本能選擇的或許是一片海,但海被過濾成了一條河,我們以為那條河就是世間所有。

  短片裡,上一代人羨慕年輕人已經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甚至只憑相同的愛好,就能結交成千上萬的朋友。

  但以我所知,大部分年輕人確實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但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會迷茫,會無助,會失去方向。

  年輕人確實能只憑愛好就結交成千上萬的朋友,但別忘了,年輕人也會只憑愛好就控評、威脅、黨同伐異、羅織罪名、互相舉報。

  原因或許在於,我們只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關於敬意

  短片裡,上一代人對年輕人的自信致敬。

  我們確實比以往更加自信,但這些自信,是建立在對自己的清晰認知之上,還是建立在狂妄自大之上?

  如果是前者,那固然值得致敬。如果是後者,以為國強少年強,就化身戰狼到外網屠戮四方,罵泰國人“窮逼”,讓“cnmb”、“sb”、“nmsl”這些汙言穢語成為代表中國年輕人形象的“名言”,那恐怕還需要冷靜冷靜。

  中國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僅有三千多元,本科受教育僅有4%,這些是年輕人化身戰狼屠戮四方的資本嗎?

  B站推出的這條短片,還有很多年輕人看不到,畫面裡的那些高樓大廈,那些人工智能,那些遊戲那些動漫,他們可能都沒聽說過。我們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但他們確確實實存在。

  為這條短片歡呼的年輕人,我想我們在歡呼之餘,還應該想到他們看不到短片的年輕人,我們能看到,只是因為我們比他們幸運了一些。

  短片裡有一句話:“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和否定,而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和鼓勵。”

  但我想說,內心強大的人,面對別人,從不吝嗇讚美和鼓勵,面對自己,從不害怕嘲諷與否定。只有弱者,才吝嗇對別人的讚美,才害怕別人的批評。

  往何處奔湧

  在短片結尾,上一代人鼓勵年輕人——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我們奔湧的方向,我們奔湧的姿勢,到底是靠誰來決定?是靠我們自己嗎?還是靠那條河流?如果我們沒有按照河流規定的方向奔湧,沒有奔湧出河流希望看到的浪花,我們還能繼續奔湧嗎?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為了紀念“五四運動”,《後浪》的創作者確實很懂年輕人,但與其說懂,不如說知道該怎麼迎合,近乎諂媚與吹捧式的迎合。

  這種迎合,很容易讓新一代飄飄然,讓新一代急於和上一代“劃清界限”。比如我在評論區看到有年輕人要方方睜開眼看看新一代的朝氣,看到有中年人受到詐騙後訴苦,卻招來年輕人的嘲笑:“那是你們活該,關我們年輕人什麼事?”

  或許,短片會鼓舞一些人,但願受到這份鼓舞后,我們能真正包容不同的思想與價值。

來源:
http://www.usa-ca.net/news/bencandy.php?fid=31&id=3127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