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羨慕“後浪”?“後浪”:我們唯有全力奔跑

這兩天的朋友圈已經被B站上的【後浪】這一青年宣傳片刷屏了。國家一級演員何冰以上一代的口吻述說著新一代年輕人所處時代的美好,鼓勵光大年輕人奮發向上,把握時代的機遇。

在五四青年節這一特殊節日中,網上針對【後浪】的評論達到了高潮。前浪們瘋狂轉發,吐槽自己青春已逝,趕不上好的時代;後浪們則顯得較為冷淡,表示事實與視頻中的橋段不符,並不想喝下這一碗雞湯。

究竟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究竟前浪為何羨慕後浪?究竟後浪為何不領情?我們不妨來客觀的還原一下前浪和後浪的時代背景:

以李冰為例,前浪大概包括了1960-1980年的人,也就是說目前年齡在40-60歲的人。這幾代人出生在新中國改革開放前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的中國在經歷了之前長年的戰爭後,百廢待興。這幾代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時期,糧票、油票等在他們的成長中隨處可見。從小的經歷讓這幾代人非常能吃苦,獨立性極強。而難能可貴的和平時代,讓中國的各個行業都處於急需發展的狀態。首當其衝的就是大力建設基礎設施,即鐵路公路房產等。當時只要膽子稍大敢於貸款的人,都因為下海經商或者投資房地產相關行業而賺了大錢。這一代人非常注重吃苦的精神,尤其以“溫州幫”的名氣為大,空白行業下努力的人都能獲得不錯的回報。而即使膽子不那麼大的人,也通過城市化進程,分到了房地產時代下的一杯羹。隨著中國GDP總量的不斷上升,手握大量房產的人財富得到了急劇放大。有著“一個億小目標”語錄的王健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再看後浪,大概包括了1980-2000年的人,也就是目前20-40歲的這幾代人。這幾代人出生改革開放之後的互聯網時代。以90後為例,這一代人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從小便在電腦的陪伴下長大,對信息的獲取相較於前幾代人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習慣於挑戰權威,在他們眼中真正有實力的大神比奉承拍馬的領導要牛逼好幾個檔次。他們從小經歷了N代的手機革新,從翻蓋到滑蓋,從按鍵到觸屏,從e網到最新的5g,從基礎手機到智能手機。他們以互聯網為基礎,需求日新月異,催生了電子競技行業,直播行業,音樂視頻直播行業等。許多不被前浪看好的事物,在後浪眼中展現著巨大的商機。B站、抖音這些定位於年輕人的公司更是顛覆了前浪的想象。

以上便是前浪與後浪的背景對比。

前浪為何羨慕後浪?因為後浪所處的時代,是基於互聯網的信息時代,社會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營銷的精準度在大數據應用下大大提升,每個人自由選擇的空間大大提升。許多前浪認為自己的人生都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縮影,都是循規蹈矩一步步過來的,沒什麼選擇。

後浪為何不喝這一碗雞湯?因為後浪所處的時代,看似選擇很多,其實各個行業都已經趨向於飽和,信息的高速流通更是把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強者恆強。過去20多年的基礎建設大發展,催生了目前的高房價。許多後浪覺得工作就是在為房東打工,只要房東漲點房價,自己每個月的加班就等於白加。對於缺少資源的後浪來說,“唯有全力奔跑,才能活得看起來不那麼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