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好像不配當後浪

前段時間,五四青年節的檔口,B站推出了一部短片,叫《後浪》。


短片上線幾天破過了千萬,成為B站最多點擊、最多彈幕、最多收藏的視頻。


然而,它也一時間成為了爭議最多的話題。


原因很簡單,作為視頻的主人公“後浪”,90後、00後們,甚至還包括已經開始老去的80後,似乎都不太買賬。


有多不買賬?一個例子說明。


人民日報轉發“後浪”的微博下方,一條評論直言:“能給後浪降點房價,漲點工資不,後浪快乾了。”


對不起,我好像不配當後浪


不可否認的一點,作為講解人,老戲骨何冰的這次演講主旨是好的,但它的表達方式卻讓人覺得沒有“人間煙火味”。


我猜視頻的策劃者肯定不是“後浪”中的一員,因為其思維完全是站在一部分“前浪”角度上的


那一代的“前浪”有他們的思維方式。


對不起,我好像不配當後浪


他們覺得,年輕人需要鼓勵,需要激勵,只有這樣,才讓他們能產生更大的奮鬥動力。


然而,他們忽視了一個現實問題:這一屆年輕人,實際上已經浪不起來了。


說白了,“後浪”們之所以對這部看起來是拍攝自己的片子嗤之以鼻


是因為他們在整個片中幾乎沒有看到屬於自己的影子。


對不起,我好像不配當後浪


視頻裡的青年,他們可以自由追逐夢想,去北極旅遊、在直升機上空跳傘,樂在其中......


而這些,在現實中卻只是偶爾出現在一部分“後浪”們的生活中。


更多的“後浪”們,遠遠沒有那般光鮮。


不信,那就看看你身邊更多的年輕人吧


對不起,我好像不配當後浪


更多的狀態,是畢業時面對職業選擇的迷茫。


是在生活的壓迫下996到過勞死。是在大街小巷送外賣時氣喘吁吁只求不要給差評。


是在工地上建起一棟棟不屬於自己的高樓大廈。是發現自己還沒完全長大,父母就已經開始猝不及防地老去。


沒錯,這才是“後浪”們真實的寫照。


對不起,我好像不配當後浪


沒有切實貼合當代青年的生活現狀,沒有設身處地理解當代青年人的感受,只是一味喊著口號。


“我看著你們 滿懷羨慕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享用。”


這些臺詞聽完似乎又回到了學生時代,父母對我們的煩惱完全不理解,總在重複著的那些大道理。


你們現在多麼幸福啊?有吃有喝,別抱怨了,好好珍惜,努力讀書。”


這應該就是《後浪》和“後浪”們最大的“代溝”吧。


對不起,我好像不配當後浪


《後浪》裡說:“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就像我一樣。”


的確,想想當年80後、90後被扣上“垮掉的一代”時,回頭看來確實有失公允的。比起美國的60後“垮掉的一代”,“後浪”們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乖寶寶。


實際如今看來,從70後到00後,一代代青年們的思想和行為,並不是一個日益開放的過程


相反,是一個向內收斂、日趨保守的過程。


對不起,我好像不配當後浪


相比當年70後80後的“後浪”們敢於創業,敢於創新的作風,如今的年輕人現實空間裡越來越嚮往公務員、事業編,國有企業等穩定職業。


他們當然也知道《後浪》的奮鬥是很好的,但在如今日益固化的社會變革中,他們也明白


如今的時代,已經沒有了上一代青年的那種“空間”。


對不起,我好像不配當後浪


佛系,淡然,無所追求,


成了如今大多數“後浪”的寫實。他們仍然希望得到人生的突破機會,但他們也知道,作為普通人,這樣的機會已經愈發困難。


說到底,為什麼“後浪”們不接受《後浪》?


就是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知道,影片中的生活不可能真正實現,或者說,實現的機會非常渺茫。


對不起,我好像不配當後浪


正如微博裡一個網友的留言


扣完五險一金,還完房貸我一個月到手2900,這是“後浪”?


洪湖水浪打浪,打完前浪打後浪。浪起來是好的,浪起來說明社會在發展,在前進,但只把鏡頭對著“美麗的泡沫”就不太好了吧。


後浪不喜歡《後浪》,更多的是不喜歡其中華麗的浮蕩,僅此而已。


本文原載於原創公眾號“深夜食堂沒廚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