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可知“後浪”苦?

前幾天,大家的朋友圈、微博被“後浪”刷屏,並由此引發了一輪關於“後浪”的大討論,諸多“前浪”們認為後浪有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可以接觸更豐富和多樣的文化、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發展等,所生活的環境要明顯好於他們。

但仔細觀察,對此轉發較多的是那些70後、80後的“前浪”們,而90後、00後等真正的“後浪”轉發卻較少,不僅未引起“後浪”的共鳴,反而很多“後浪”認為自己被代表了。諸多“後浪”認為理想歸理想,生活歸生活,現實生活中他們面對的困難很多,比如每月工資交完房租所剩無幾、高房價下結婚生子成本高、很多在大城市漂泊的青年人面臨“手停嘴就停”、想開著車帶著夢想去遠方卻發現搖不上車牌等。

觀察其中原因,宏觀環境之原因有之,行業變遷之原因有之,自身努力情況之原因亦有之。

先說宏觀環境,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期主要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到2012年這20餘年,這期間GDP保持著10%以上的平均增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樣保持高速增長,城鎮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這其中最為受益的無疑是70後一代,畢業後正好趕上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就業崗位也隨著經濟的增長持續增加,買房時房價也處於低位,積累幾年再買一套房的家庭大有人在;到了80後情況就有所變化了,畢業時恰逢全球金融危機,大學擴招後就業競爭壓力凸顯,城市房價上漲週期已開啟,稍有猶豫可能就錯過買房的“上車”機會,且這一代獨生子女較多,夫妻雙方所面臨的是未來四位老人的養老壓力和與日俱增的高昂養娃成本壓力;再到90後甚至95後,一方面是宏觀經濟增速由高速增長逐漸轉變為中速增長,且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保持在這一水平上,由此導致城市就業壓力增加,另一方面是很多資源已經被“前浪”們所把持,“後浪”要獲得這些資源所付出的成本會增加。比如說當前一線城市對汽車採取搖號政策,其實主要保護的是有車人的權益,而對想購車的無車人是較為不公平的,因為有車人當年購車時並未搖號。再比如由於房價的高企,“前浪”買房時房價收入比顯然低於當前,這意味著當代年輕人買房所要付出的會更多。

當然,宏觀環境的變化對時代中的同齡人而言影響是相同的,對個體而言,所能做的首先是就業時要選好行業。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在經濟中所佔比重會穩步提升,而近年來數字經濟、互聯網經濟又是第三產業中增長最快的行業,選擇好的行業對於“後浪”們非常重要,在很多傳統行業的中高層普遍都是70後甚至60後,“後浪”想在這些行業大有作為,即使付出了較大努力但仍需要漫長的時間。相反,在互聯網行業中很多80後已經步入高管序列並實現財務自由。選對了行業僅是成功的第一步,還必須靠自己一步一步的紮實努力,很多人只看到了李佳琦在直播行業獲得的成功,卻沒有看到他全年無休的工作努力程度。同時,很多“後浪”都是獨生子女,在踏入工作崗位的初期免不了都會犯工作不踏實、自我意識強、缺乏工作再進一步的主動意識。

客觀地說,無論在哪個時代,那些一直努力、勤勞奮鬥的人大部分會獲得應有的回報,只不過是成就大小和比例多少的問題。而對宏觀政策而言,適時調整相應政策、儘量保持公平的社會環境同樣必不可少。

在增量經濟向存量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全社會新增蛋糕的分量不會較此前而言持續高速擴大,要想增加市場活力減稅必不可少,但同樣會帶來政府部門財政壓力。這就需要適時調整稅收的結構,以往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結構雖然收稅成本較少,但主要向企業新創造的增量價值收稅會增加企業和個人負擔,按發達國家經驗來看,逐漸將向增量收稅轉為向存量資產收稅是大勢所趨,在財政收入不減少的情況下可有效降低企業和低收入者的負擔,可彌補“後浪”獲得資源的成本。

在資產價格方面,在穩住房地產價格的同時,大幅增加共有產權房和租賃住房是減少新入社會“後浪”負擔的有益之舉,在這點上2017年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未來在保持政策定力的基礎上隨著全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房地產市場會被逐漸向購房者傾斜。

在城市公共資源的分配方面同樣有大量工作可做,比如一線城市車牌的分配上,應制定對有車人和無車人一視同仁的公平政策,新加坡的租車牌制度就是有益之舉,由此可減少“後浪”們獲得公共資源的壓力。再比如,廣大一線城市中心區當前人口過於稠密使公共資源不堪重負,這讓一線城市紛紛出臺嚴格的人口限制政策,其實參考發達國家經驗,未來加大力度發展一線城市周圍衛星城,在衛星城中逐步降低戶籍門檻,並由一線城市的學校和醫院在衛星城設立分校和分院不僅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新增長級,更能減少青年人的生活成本。國家發改委此前發佈的通知中就曾特別提到了鼓勵有條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區新區落戶限制。

綜上,關於“後浪”的討論雖然是一次較為成功的營銷,吸引了社會足夠的目光,但卻沒有打動真正的“後浪”,主要原因既有宏觀環境、又有行業變遷和自身努力,未來需要從稅制改革、公共資源分配等多角度完善相關政策,給“後浪”們創造平等的環境要比一次成功營銷重要得多。

作者為財經評論員

(校對:彭玉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