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渠的修建原本只是韓國的陰謀,後來卻成了秦國富強的利器

戰國時期,鄭國渠是一項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水利工程,不僅如此,它還與當時的一起間諜活動有關。鄭國渠的修建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因而在我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於鄭國渠修建的故事,《史記》中就有一段簡單明瞭的記載。據說,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為了鞏固國家實力,增強國力,秦國在商鞅的領導下開始實施變法,這便是著名的“商鞅變法”。正是因為變法,秦國打算利用本國土地面積廣大的優勢大興水利,修建河渠以供給水源,為人民生活和農業生產提供便利。秦國變得日益強大,領土也不斷擴展,其野心在這個過程中也漸漸萌發,並將自己侵佔的目光投向了較為弱小的鄰國韓國上。韓國與秦國毗鄰,剛好佔據在秦國的重要交通要塞上,對秦的擴展計劃造成了不小的阻礙。

鄭國渠的修建原本只是韓國的陰謀,後來卻成了秦國富強的利器

當時的秦國不僅兵力雄厚,而且士兵個個都英勇善戰,無所畏懼,因此對於其他同家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隱患。鄰國韓國對於這一點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面對如此強焊的秦,韓國國內上下整日寢食難安,隨時都可能受到秦國的突然襲擊。而秦也早已視韓為首要障礙,一場侵略與抵抗的戰爭只是時間問題。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函谷關被秦國一舉奪下,秦的征戰之路也因此豁然開朗。公元前293年,韓國和魏國兩國聯合抗秦,在今洛陽地區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役,結果在驍勇善戰的秦國軍隊的攻擊下,韓魏兩國最終還是不敵對方,被秦大敗,實力大受重創。兩年後,韓國的重鎮宛又被秦佔領,在秦的威逼之下,韓國只得向秦割土賠罪,但這仍舊無法阻止秦日益膨脹的野心。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秦王終於下定決心除掉鄰國韓國,一步步開始實行自己的吞併計劃。到了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時,韓國已經在秦的連續攻擊之下處於滅亡的邊緣,但仍舊頑強抵抗著。

就在如此危急的關頭,韓惠王突然心生一計,打算使用“疲秦之計”對付秦國:將自己國內最優秀的水利工程師鄭國派往秦國,表面上表示願意幫助秦國大興水利,修建水渠,實際上則是為了借修建水渠一事消耗掉秦國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以分散秦國對自己的攻勢,削弱侵佔力量,並藉機集中兵力反擊。對於秦國來說,興修水利的確是當前十分重要的事情,因為在廣闊的秦國之中的確尚無如此大型的水渠,因此,此疲秦之計確實堪稱妙計。

鄭國渠的修建原本只是韓國的陰謀,後來卻成了秦國富強的利器

身負重任的鄭國到達秦國之後,很快便憑其優秀的資歷成了水渠興建的主持者。秦莊襄王三年(前246年),這項水利工程開始,動用人力高達十萬餘。這道水渠東將其他諸侯國割開,南北臨秦嶺、隴山等山脈,又與涇河毗鄰,地理位置極佳。在水渠的修建過程中,鄭國還利用自己的智慧採用了當時十分罕見的“橫絕”技術,通過攔截小河等方法將周圍的溪流都引人鄭國渠內,設計十分巧妙,令人歎為觀止。

然而,就在這項工程順利進行時,韓國的疲秦之計被暴露,鄭國被拘禁起來,鄭國辯解說自己當初確實是以間諜的身份來到秦國,但經過這麼長時間,隨著水渠的漸漸修成,自己的想法早已轉變。現在的他比起為韓國效力,更希望這個水渠能夠成為秦國鞏固國力的手段,這對於秦國來說是有著非凡意義的。

鄭國渠的修建原本只是韓國的陰謀,後來卻成了秦國富強的利器

秦王聽後覺得鄭國言之有理,便沒有處罰他,反而令他繼續主持直至工程結朿。水渠建成後,對秦國的繁榮昌盛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鄭國本人則因為主持修建水渠而成了秦國人民十分尊敬愛戴的功臣。就這樣,原本作為間諜計劃的水利丁程競然成了助秦發展的有力工具,這道水渠也因為鄭閏的功績被命名為了 “鄭國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