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大部分朝代的開國皇帝都很英明?

世家國際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為什麼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很英明?

首先我們要理解英明這個詞的意思,英明:卓越而又明智睿智的意思。是不是看到這個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這裡舉個簡單的例子!

劉邦斬白蛇

史料記載稱,劉邦還是泗水亭長時,放走了他押解的900名犯人,這些犯人原本是準備前往驪山修陵墓的。

也不知道劉邦是義薄雲天,還是觸動了哪根神經,動了惻隱之心……有一天,他宣佈:要放走他押送的犯人,現場一片譁然。

當時,秦律嚴苛,犯人想著到驪山修陵墓,環境惡劣,肯定沒有生還的可能,不曾想遇到了劉邦這個大救星。

有些人當時選擇了逃亡回家,有些人則欽佩劉邦的義氣和豪爽,當場選擇留下來,表示願意追隨劉邦。

當晚,眾人痛快豪飲之際,有人告訴他,路邊有條白蛇當道 ,都不敢路過。

酒醉已酗的劉邦卻不怕,提劍來到路中間,斬殺了白蛇。

眾人繼續前行,看到有位老婦人在路邊痛哭,聲稱自己的兒子貪玩,酒醉之後,在大路中間休息,卻被喝醉酒的赤帝之子斬殺。

當時眾人也並未在意,但第二天,大家酒醒之後,想起了昨晚的事情,覺得不可思議。

更有人認為,劉邦絕非普通的草木之人,而是天帝下凡。劉邦斬白蛇後,為他聚集了不少人氣,甚至是漢高祖起義後,一呼百 應,不少能人異士都甘願追隨他,大漢王朝從此建立


小尋製作


他們知道創業不易,守業更難……


善若水yfb


歷史上大部分的開國皇帝,都會經過艱難歲月的磨礪。對社會的各種情態,都會了如指掌。自然也就會,有應對這些情態的辦法。並且還都是合乎情理,合乎規律的處置。所以,也就叫人感到他們都很英明。

一,艱難生活的磨練。

直接從一個普通百姓,經過艱苦的奮鬥。而成為皇帝的,最有名的應該是明太祖朱元璋。從小家境貧寒,就以給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

在1343年,他的家鄉發生旱災。莊稼欠收給人們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第二年的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使本來貧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他的父親、大哥及母親都相繼去世。家裡只剩下他和二哥,可他們又沒有錢買棺材。甚至連埋葬親人的土地都沒有,最後還是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地,才將家人安葬。

自此,他與家人也分離了。就到皇覺寺剃髮為僧,過了不久寺廟也鬧饑荒。他就又離開寺廟,到處去化緣乞討為生。到1348年,他又回到了皇覺寺。

在這離開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很多地方。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拓了眼界,積累了很多的社會經驗。並且這些艱苦的生活,也鑄就了他堅毅、果敢的性格,對他後來的人生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富有傳奇的一生。

其實,在他四處化緣的三年中。也是元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他也看到了各處的混亂。當他回到皇覺寺後,就收到了他兒時的夥伴湯和的來信。是邀請他去參加郭子興的起義軍。那年他也才25歲,就加入了紅巾軍投入到反抗元朝的統治。

由於功勞顯著,朱元璋最後成為了一支紅巾軍的首領。後來他又統一了,其他的各路起義軍。在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同年秋又攻克了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實現了從一個放牛娃,到成為明王朝皇帝的逆襲,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在他執政期間,由於深知人們的疾苦。就大力發展農業,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並都能吃飽飯。獎勵耕種開墾荒地,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讓各地都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保證普通的百姓也能穿上,保暖耐寒的衣物。適當地減免稅負、並嚴懲貪官汙吏。經過一系列政策的實施,社會的生產逐漸地恢復和發展。達到了盛世治理的時代,歷史上也把這段時期叫“洪武之治”。

並且朱元璋,也是非常勤政的一個皇帝。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他還是一個特別節儉的皇帝,當他稱帝后,在應天修建皇宮。只要求堅固耐用就行,不追求奪巧華麗。直到今天,我們在南京還能看到那些堅固的城牆遺址。

在生活上他也是特別地節儉,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只要能吃飽飯就行,並無什麼山珍海味。休息的床鋪,也與普通人家的差不多。在給他造車子和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按他的話說,並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他要在全國範圍內提倡節儉,他要在全國人們面前作一個典範。

正是由於朱元璋在早年間,經歷過艱苦的年代。深知生活的艱辛,做事從來不搞華而不實的東西。才使得他從一個放牛娃,一步步地成為一個開國皇帝。並用務實的態度去治理國家,乃至要用自身的作風去影響國人的勤儉持家。明太祖朱元璋,在歷史上絕對是一個難得的英明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