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即顛峰,魏國地緣的先天不足使得它難成霸業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征戰數百年,但是站在天下中心,能夠左右天下局勢,真正在桌子上的玩家,不過就是魏、齊、楚、趙、秦五國,這寫國家中,他們的玩法也是不盡相同的,魏國開局即巔峰,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達到了顛峰,但是卻在長平一戰而衰,楚國佔據著南方廣袤的土地,卻始終無法進入中原,齊國在馬陵之戰中把魏國拉下了神壇,卻在五國伐齊之戰中差點亡國,秦國則據崤函之固,在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奮六世之餘烈,一同天下。

今天我們主要分析一下魏國,為何魏國無法繼續實現他的霸業。

出道即顛峰,魏國地緣的先天不足使得它難成霸業

魏國能夠率先稱霸戰國,有兩個有利的條件。

第一,魏國繼承了原先晉國的核心地區——河東地區,即今天山西東南部。晉國是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河東地區作為晉國的核心地帶,土地開發程度高,人口密集,文化昌盛,這應該屬於戰國時期最富饒的那一檔地區了。而且這塊土地有很高的戰略價值,因為它有一個大鹽池,食鹽在是人類的必需品,也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幾種大宗貿易商品,魏國可以通過向其他國家販賣食鹽獲利,而且可以作為稅收的工具,加強對國家經濟的控制。

出道即顛峰,魏國地緣的先天不足使得它難成霸業

第二,魏國的首任君主魏文侯是一位優秀的君主。一位優秀的君主不僅要對國家局勢有著清醒的認識,而且要有足夠的能力取克服阻力區實現自己的目標,魏文侯就具備了這兩種素質。

三家分晉之後,趙、魏、韓三家關係並沒有走向緩和,瓜分知伯的土地毫無疑問讓他們嚐到了甜頭,此時趙獻侯想聯合魏文侯消滅韓氏,趙、魏平分韓氏。韓武子想聯合魏文侯消滅趙氏,韓、魏平分趙氏。對於趙、韓的提議,魏文侯均給予了明確的拒絕。晉國六卿之間的鬥爭從來不缺少外部勢力的影子,範氏、中行氏的背後就有齊國、鄭國的支持。如果趙、魏、韓三國繼續內鬥,就有被齊、楚、秦滅掉的風險,這絕對是得不償失的。於是在魏文侯的斡旋下,三晉聯合了起來,開始吸收和消化已經分到的土地,並積極向原先晉國勢力範圍的地區擴張。

內政方面,魏文侯率先進行變法改革,吸納了大量軍政人才,戰國初期數得上號的人才李悝、吳起、翟璜、樂羊、西門豹、段幹木、田子方、任座

等基本都來到了魏國。

農業方面,本著盡地利之教精耕細作的原則,鼓勵開耕土地,提高單位產量,同時實行平糴法,提高了國家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平衡了農民和市民的利益。

政治方面,廢除了世卿世祿的制度,依靠《法經》實行法治,加速了魏國封建化進程。

通過變法改革,魏國的國家潛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魏文侯作為君主對國家的掌控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此魏國可以成為戰國的首位霸主。

出道即顛峰,魏國地緣的先天不足使得它難成霸業

但是魏國為何在戰國中後期走向了衰落呢?

原因很簡單,魏國在戰國初期的得以稱霸兩大優勢已經沒有了,魏文侯死後,繼位的的魏武侯雖然也可以獨當一面,但他不是魏文侯那種雄才大略,布武天下的君主,而魏國本身地緣上的缺點卻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被放大了。

魏文侯死後,雖然魏武侯在位時期魏國依然可以大殺四方,但此時的魏國已經是強弩之末。其他國家在被魏國痛打後,也效仿魏國實行變法改革,吸納人才,以求富國強兵。而魏國在魏武侯開始,失去了原先任用人才的那種胸襟,開始喜歡任用貴族出生的人才,例如我們熟悉的公子卬、公叔痤等。而在這一時期那些可以左右歷史的人才商鞅、范雎也紛紛離開了魏國。

同時,三晉聯盟也在魏武侯時期瓦解了,原先魏國在三晉聯盟裡一家獨大,也獲得了最多的利益,隨著趙、韓兩國實力的增長,內部矛盾也在不斷積累,魏武侯插手趙國公子朝內亂被,徹底得罪了趙國,魏國從此也失去了穩定的後方。

此時的魏國經過兩代人的努力,仍然無法改變魏國領土東西分割的局面,地處中原而魏國卻得罪了不少周邊國家,秦國對河西之地一直耿耿於懷,楚國和齊國則一直想參與中原事務,趙國也想向中原地區發展,而橫在他們面前的的第一個敵人就是魏國。

面對這樣的局勢,魏國焉能有不敗之理?

出道即顛峰,魏國地緣的先天不足使得它難成霸業

魏國衰敗幾個關鍵節點

  • 桂陵之戰,魏國進攻趙國,齊國圍魏救趙,逼迫魏國回師大梁,伏擊魏軍,殺傷了魏國。
  • 馬陵之戰,魏國進攻韓國,齊國救援韓國,戰勝魏國,殺太子申和龐涓,魏國元氣大傷。
  • 河西之戰,秦在馬陵之戰後進攻河西,大敗魏軍,誘俘魏主將公子卬。

通過這幾場戰役我們可以一窺魏國當時的窘相,也可以看到國家的興亡,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而是要考慮當時歷史進程,以及國家先天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