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遷都,其背後隱含了哪些原因?

魏惠王遷都,其背後隱含了哪些原因?

公元前364年,也就是魏惠王六年,這一年魏惠王決定把魏國的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這裡採用的是《竹書紀年》的說法,也有其他說法是魏惠王九年或三十一年遷都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遷都都是大事,這涉及到方方面面,而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是由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造成的,這其中的政治因素又佔了大部分的原因,這是因為國家都城來說,其政治意義要遠遠大於其經濟意義,那麼魏國又為何在這個時候遷都呢?

魏惠王遷都,其背後隱含了哪些原因?

我們先來看一下安邑和大梁這兩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安邑位於今陝西運城市內,而大梁基本上位於今天的河南開封市,從地理上看這兩個地方一個位於西方,一個位於中原,但顯然安邑地勢要比大梁險要,大梁位於中原,也位於平原,無險可守,雖然有著黃河之隔,然而黃河在此處已經水緩道平,極易被攻陷,當然大梁也並非沒有優勢,那就是交通極為便利,而且位於產糧區,這對於那時候來說十分重要的。

魏惠王遷都,其背後隱含了哪些原因?

我們再來看魏國自從魏文侯時代開始,實施變革之後,佔據了關中之地,開始盡享關中與山東諸國的貿易之利,經濟發展也是十分迅速,實力大增,而這貿易的集散地之一就是大梁,大梁可以說在那時候已經發展成了第一流的大都市,當然雖然大梁已經具備了其經濟地位,可是由於當時的時代條件,其政治地位還不夠高,然而經濟基礎有時候在政治方面也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魏惠王繼位之後,就充分認識到大梁的經濟地位,並開始決定東遷大梁,享受這個繁華都市帶來的便利。

魏惠王遷都,其背後隱含了哪些原因?

這是大梁的經濟地位,也是遷都之中經濟因素,然而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政治原因。魏文侯時代,魏國的策略是內部聯合三晉(韓趙魏),對外主要是針對秦國作戰,佔領秦國的土地,並聯合三晉之威使齊楚等臣服,然而到了魏武侯的時代,魏國的決策逐漸開始了轉變,不再把重心放在對秦國的擴張上,而是想東進中原,爭霸天下。

魏惠王遷都,其背後隱含了哪些原因?

如果我們說魏文侯時代,從魏國身上還是能夠更多的看到春秋爭霸時期的影子的話,那麼魏武侯時代,魏國就決定徹底拋棄這身行頭了,魏國準備獨自佔據天下,於是魏武侯開始把矛頭調轉過來,先從身邊解決起,那就是第一步先統一韓趙,再滅中原的這些小諸侯國(例如宋、魯等國),魏國的決策變了,於是三晉關係開始變得緊張,魏武侯可以說在其在位期間,十分活躍,軍事行動相當頻繁,只是時代的發展,還沒有到統一天下的時機,我們可以說魏武侯很超前,可惜很難實現。

魏惠王遷都,其背後隱含了哪些原因?

魏武侯東進中原的意圖很明顯,雖然沒有完成其戰略部署,但是魏國在這時候的領土還是擴大了不少,魏國領土本來就是兩頭大中間細的形狀,到這時候魏國在東邊的領土更擴大了不少,魏國的政治中心也開始東移,只是這時候魏武侯還沒有忘記秦國這個憂患,暫時還沒有遷都的打算。

魏惠王遷都,其背後隱含了哪些原因?

到了魏惠王時代,整個大環境已經不一樣了,在魏武侯急急忙忙的四周征戰之際,秦齊楚這些國家也開始了逐步變革從而實現其崛起的道路,所以到了魏惠王時代,魏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開始有所動搖,魏惠王基本繼承了其父魏武侯的策略,還是在拿韓趙開刀,魏惠王包圍了邯鄲,但是秦齊楚等這些國家趁機圍攻魏國,魏國一時之間處於了被群毆的尷尬境地,再加上秦國的逐步崛起,不斷對魏國進攻,每次魏國對中原動手的時候都不得不擔心都城有危險,而在東方的齊國也開始崛起,淮泗之間的小諸侯國開始臣服於齊國,對魏國的霸權也開始了挑戰。

魏惠王遷都,其背後隱含了哪些原因?

魏惠王針對當時的情況,決定開始在外交上緩和與其他諸侯國的矛盾,修好諸侯,並開始準備遷都,遷到大梁,這一方面脫離了秦國進攻的危險,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對中原的諸侯國進行控制,消除齊國崛起對這些小諸侯的影響,魏國在這種環境下,進行了遷都,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主要還是迫於政治因素進行遷都的,只是魏國變法不徹底,國力漸漸後勁不足,這一切也並非只是遷都就可以解決的了。

魏惠王遷都,其背後隱含了哪些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