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隨,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i),功而弗(fu)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道德經》第二章

配圖為太上老君


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已,皆知善為善;斯不善已。

當人們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說明已經就知道惡了;當人們都知道善的時候,不善已經存在了。

“美和醜”,“善和惡”是矛盾統一體,不可單獨存在的,說白了就是沒有美也就沒有醜這個概念。哪不知道何為善,也就不存在惡。這個有些朋友可能不理解,老子既然講的是大道,不單單指人類,我們人類有美和醜,善和惡的概念,那是因為人類是萬物之靈,是具有思想的高級動物。人類具有智慧最易窺探道門,也因為有獨立的思想智慧,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種耳,舌,口,鼻之慾。矇蔽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無法認清自己。

《道德經》第二章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隨,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此句也在舉例“矛盾對立統一”,“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他們都是對立面,相互依從,不可分割。我們要是不科學的看待他們,我們就會陷入痛苦,就是我們幹一件事,成與否,我們潛意識都是去考慮他美好的一面,而對其反面我們卻沒有過多的思考,以至於我們都覺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如意。老子在這裡向世人指明,求“有”須向“無中求”;求“易”必先重視他的“難”;欲“長”必先始“短”;欲“高”必先“下”;欲播聲在“外”必先發音於“內”;欲“前”必先人“後”。

總之,要辯證的看待。這裡的排序也很有講究“有無”為何排第一?如;我給大家講解《道德經》剛剛開始,“無”,什麼都不會,先要認字,再有閱歷,而後開始看《道德經》,我寫《道德經》想要讓更多的人看到,也就是播聲於外,我必須先要自己系統化的學習,並有自己的感悟才能講解。哪我寫了到底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認同我的觀點,能否發聲於外,我也不知道。成與否也是一對“矛盾對立統一體”,我又回到了“有和無”的起點,人生在世誰不想有所作為,只要你做就有“有無”的存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我們因該有的態度

《道德經》第二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以窺探道門之人),處在“無為”(“無我”虛己守靜,無私無慾)的狀態下做事,不施行以個人為目的的言教(言語說教,也就是洗腦)。言教是統治者為了達到個人利益用某個人,某些人的思想觀點來進行約束民眾。言教只是一種語言遊戲和控制思想的拙劣形式。這裡要說的重點是“個人目的”,大家不要把“集體利益”和“個人”目的混淆。

《道德經》第二章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弗居。

此段說的是治國之道,也就是馭民之術,這段話是在勸解君王;民眾讓他們自己耕種生活,不要以個人利益去幹預,君王出各種政策使民富裕,不要因為幫助民眾而覺得有恩與民眾,成功了要學會隱退。

《道德經》第二章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你有功勞卻不接受,就沒有人能搶去你的功勞。你的功勞也會銘記於心。

感謝大家的觀看,我將每天持續解讀《道德經》,《金剛經》有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