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事物的標準都是相對而非絕對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此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聲之相和也,前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道德經》第二章:事物的標準都是相對而非絕對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

人們對於“美”的標準不是固定不變的,美好與醜惡也可能互相轉變。事情都是相對而言的,應該善於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去理解。

皆知善,此不善矣。

“善”的標準是隨時在變的,我們應該善於跳出來看事物的本質,這樣會更加豁達。如果天下人都說這件事是好的,那麼不好的一面就會出現。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

“有”與“無”的狀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難”與“易”、“長”與“短”都是相比較而言的,老子反對始終用一個標準去看待問題。

高下之相呈也,音聲之相和也,前後之相隨,恆也。

高下是相互比較而顯示出來,沒有單個的音就沒有組合而成的聲,前後是相比較而言的,這是永恆的。每一個事物都是與其他事物相互支撐而存在的,事物的標準都是相對而言的。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聖人用無為的方式處世,教化人不用言語。“道”為萬物做事但是找不到開始的起點,不恃以為功,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自傲,萬物反而離不開“道”。

“道”為萬物所做,依照“天之道”來訂“聖人之道”。按“天之道”:“為”是對眾生,“無為”是對掌權者自己。

“無為”是教人們放下慾望去做事,低調做事,而不是什麼都不做。“道”不以功勞自居,故永遠都不會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