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邏輯學

閱讀本文大概需要4分鐘

[美] 麥克倫尼

記得真正運用邏輯時應該還是小學,奧數經常會有邏輯判斷題目;而真正意識到它是一門學科時,卻是不久前的樊登讀書的一篇文章。邏輯學在百度中定義為“哲學的分支學科,是對思維規律的研究”

翻遍知乎、簡書及主流公開課APP,想找到學習邏輯學的敏捷方式及系統課程,無果。最終還是在N多相關讀書推薦中找到的點擊率比較高的一本書作為入門讀物——《簡單的邏輯學》

以下將按照本書的思維脈絡簡述:分別是思維框架、基本原理、具體表現、根源和謬誤。在此之前,還要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邏輯學的重要性:它作為對思維的研究,是個人管理、工作學習、交流表達等各方面的基礎,可以說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正像《失樂園》中所說:心靈自主,天堂地獄皆其定

簡單的邏輯學

《簡單的邏輯學》

一)思維框架

進行邏輯思考的首要是專注,很多錯誤的產生都來自於我們的不全神貫注。尤其是在相似情景之中,我們會想當然或浮躁的處理和感受信息,造成邏輯偏差;在專注基礎上,我們需要有認清事實的能力。儘可能地獲取第一手資料,努力確保來源的真實性,從而形成正確的觀念,而不是靠想象得到;梳理正確的觀念並表達出來,即有效地溝通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節,但本篇不準備展開來說;當然最終的目標還是找到真相。真相有兩種形態,分別是本體真相和邏輯真相。其中本體真相最為基礎,所說的是存在真相。即如果為真,那麼必然存在於某處。而邏輯真相即是推理而出現的真相,有可能因為邏輯偏差造成錯誤的結論。綜上,專注 → 認清事實 → 形成正確觀念 → 有效溝通表達 → 真相,構成邏輯學體系框架。

二)基本原理

邏輯學有四大基本原理,分別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詳細描述之前,先要明白這四大原理就像是數學中的公理一樣不證自明,只有接受這一點才能有繼續下去的可能性。① 所謂同一律,即每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簡單來就說A只能A,有很多情況就是偷換概念而造成的邏輯漏洞;② 相對於同一律,矛盾律可以說是其延伸,前者強調了A是A,而矛盾律則強調了A不能是B;③ 排中律:對任何事物的判斷只有是或非,一定不存在中間狀態。對於某些灰色地帶,只因為沒有看清事實,並非真的不能判斷。一盞處於製作過程中的燈還不是燈,只是燈的組成部分已經存在了。“反證法”就是排中律的經典運用;④ 充足理由律:也被稱為因果律。事物都是有存在的理由,沒有什麼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那事件的發生也就沒有什麼根本原因,但要多探究幾層為什麼。就像《槍炮、病菌與鋼鐵》的研究一樣,現代世界之所以不平等,幾個遞進為什麼後發現是地域環境。這裡還要說明一點:關於原因,最常見的就像剛才說的,被稱為“動力因”。其餘還有目的因(對於行動來說就是行動的目的;對於客觀事物來說就是它的功效)、質料因(組成事物的具體材料)、形式因(決定一個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質)。亞里士多德將它們稱為“四因論”。

三)具體表現:論證

論證是邏輯學的語言,主要通過幾個名詞解釋來整理這一章的內容。① 命題:判斷一件事物的陳述句。全稱命題即意味著所有的,而對應的特稱命題則意味著部分的。全程命題為真,則意味著同一類別中的所有特定個體也適用,而特稱到全稱則不然。其餘還有比如否命題、否定命題、逆命題等就不一一贅述了;② 斷言:在編程語言中表示為布爾表達式,在邏輯學中為“謂項附著於主項的觀念聯結過程”,如麻疹是有傳染性的,其中傳染性是對麻疹所下的斷言,斷言為真則命題為真。反之亦然;③ 論證:在本書中挑選出幾個比較重要的論證形式做簡單敘述,分別包括類別論證、條件論證、三段論和歸納論證。其中最普遍的方式為類比論證。即通過兩個事物已知的共性來猜測它們有些未顯性的特性也相同。再如條件論證,或被稱為假言論證。即因為條件A,可以推出結論B,多來自於對過去事實的積累。最經典的三段論,其符號模型如下:每一個M都是P,每一個S都是M,所以每一個S都是P。三段論的要點是中項(M)至少有一次是全稱的,這樣才能建立起大小項的聯繫。最後談一下歸納論證,這一類是比較特殊的論證,它是從特稱出發,以整體中的一部分作為研究對象,而得出結論用於整體。

四)非邏輯的根源和謬誤

這本是書中的最後獨立的兩章,在這裡放到一個模塊中敘述。雖然篇幅佔據了將近1/3,但自我認為並不是本書的重點,而且之前幾個模塊也涉及到了部分內容,因此只做簡單敘述。

在非邏輯的根源模塊中,讓我們縱覽一些容易產生非邏輯思維的原因,進而讓我們注意儘量避免它們。① 認為真相難以得到。有些懷疑論者不相信有所謂的真相,或者相信真相的存在,但認為人類沒有能力探知;② 眼界狹窄。拒絕某些選擇僅僅是因為超出自我認知和設想,自認為不值得去探尋;③ 情緒越緊張,越不容易梳理思維,輸出好的邏輯;④ 論證是找出真理而不是爭吵

而對於非邏輯的謬誤,其實就是非邏輯的具體表現。書中這一部分寫的很雜也很簡單,單純列出種類,只做部分解釋吧。否定前件(A → B 所以 -A → -B)、肯定後件(A → B 所以B → A)、中項不周延、偷換概念、竊取論題(把有待證明的觀點當做不證自明的前提條件)、虛假假設、稻草人謬誤(故意扭曲對方論證過程)、誤用傳統、以暴制暴、民主謬誤、對人不對事、壓制理性、濫用專家意見、質的量化、以出身論英雄、止於分析、簡化主義、分類錯誤、混淆視聽、以笑飾非、以淚掩過、無力反駁不算證明、兩難陷阱、以先後論因果、情感誤導、功利誤導、避免結論、簡化推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