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2020年保險業發展大邏輯

《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


五大舉措促進社會領域商業保險發展:

◆完善健康保險產品和服務;

◆積極發展多樣化的商業養老年金保險、個人賬戶式商業養老保險;

◆大力發展教育、育幼、家政、文化、旅遊、體育等領域商業保險,積極開發專屬保險產品;

◆支持保險資金投資健康、養老等社會服務領域;

◆完善保險市場體系。

2019年已經過去,這一年,監管的柔性引導與硬性監管相結合,在推動保險行業轉型和實現高質量發展上邁出了最堅實的一步。

這一年,對外開放、公司治理、消費者權益保護、健康保險保費增長等成為保險業熱詞。這一年,行業發展也出現了財產險行業增速下降、中小險企生存壓力加大等新情況。

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在行業的深刻變革中,2020年,保險行業發展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如何從發展的視角尋找新的增長點?面對新技術變革引發的客戶需求變化,險企的發展戰略又當如何調整?中小險企如何在變革中尋找突破路徑?

強監管持續升級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2019年,監管部門繼續以嚴監管明示,圍繞行業痼疾,出臺以“公司治理”“產品監管”“內控監管”“險資運用”“消費者權益保護”“中介監管”等為主要內容的政策,監管函、罰單數量、罰款金額都在同步縮減,也從側面印證了“嚴”監管的成效。

今年初,監管部門再度對2020年車險走向定調:“加大車險整治市場亂象力度,加大高管人員責任追究力度,加強考核政策窗口指導,繼續推進車險綜合改革研究”。

有多位保險業內人士向《金融時報》記者預測,強監管絕不會是一陣風,而是常態化,2020年,監管的主旋律還將繼續“嚴”字當頭。車險、電銷、中介尤其是互聯網保險將被重點關注,而監管處罰力度加大、機構與人員雙罰制等趨勢也將延續至2020年。

2019年7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11條舉措中,就包括:“放寬外資保險公司准入條件,取消30年經營年限要求”。顯而易見,2020年,保險業對外資開放的力度將會越來越大,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面對發展歷史悠久而更為專業的外資保險公司的競爭,留給中資險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時間已經不多。“目前的國內外形勢都表明,已經不允許中資險企慢條斯理地作出改變。”專家一語中的。

近期,銀保監會召集包括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等在內的10家保險公司開展車險集體監管談話。從車險市場來看,以強監管態勢,引導車險企業尤其是頭部險企加快車險綜合改革,帶動行業大踏步向市場化、專業化、精細化、國際化轉型,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勢在必行。相信這也是此次銀保監會約談10家頭部財險公司的用意所在。

抓住對外開放契機時不我待

2019年以來,已有5家外資保險機構開業(其中一家獲准開業),分別是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交銀康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安聯(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中信保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准開業)和大韓再保險有限公司。

不難看出,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措施進一步落實,不僅為中國保險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也為保險業的全球化崛起和增強我國經濟韌性打開了想象空間。市場預測,外資保險機構在2020年還將會有更多重大變化。

2019年12月26日,友邦保險在官網公告稱,擬將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改建為友邦全資控股的人壽保險子公司,名稱擬定為“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並將友邦保險有限公司在中國內地的現有其他分支機構改建為壽險子公司下屬分支機構。這是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政策放開後,首個明確宣告將推動實施全資控股人壽保險公司的外資保險公司。如果友邦“分改子”改建事宜獲批,其有望成為我國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的壽險公司。

今年1月2日,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副主任劉宏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外資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資金運用、風險管理等方面,具有一些先進的理念和經營技術,能夠為國內保險市場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鑑,同時對於完善市場體系、豐富消費者的選擇、促進中國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也能夠作出積極的貢獻。

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也表示,這些年來,我國通過擴大保險業開放,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開放來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管理技術,在商業保險產品開發過程中,凡是有利於增加有效需求、增加有效供給、有效控制風險方面的國際經驗,我們都會認真借鑑學習。

下一步,銀保監會將繼續為外資保險公司在華髮展營造國際化、法治化和市場化的市場營商環境。與此同時,銀保監會將持續加強監管制度的建設,完善審慎性的標準,不斷完善與開放水平相適應的監管方式方法,確保引入的機構具有優秀的專業能力、良好的風控能力和充足的資本實力,在有效防範風險前提下,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重構新價值鏈是新週期下的戰略選擇

“如果沒有組織架構的調整,就沒有商業模式的變革”。在保險行業的深刻變革中,組織架構調整也是當下行業的熱門詞彙。

中國太保產險董事長顧越近日表示,組織再造、重構新價值鏈是險企在新週期下的戰略選擇。“小邏輯要服從大邏輯,企業邏輯要服從國家和社會的邏輯;公司經營的邏輯要緊緊圍繞客戶的邏輯;行業邏輯一定要體現和適應時代的邏輯。週期很難穿越,只能去適應。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去認真地適應和融入這個時代的大邏輯。”顧越強調。

從行業發展看,隨著客戶結構的轉型和數字經濟的發展,保險客戶需求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由過去盛行的“人海戰術+產品”運作,到現在更加註重隊伍建設加客戶經營,使得行業在粗放式發展階段所採取的要素驅動和效率驅動的模式已經表現出增長乏力、後勁不足的問題。

在大家保險集團總經理徐敬惠看來,“未來堅持以客戶為中心,走精細化高質量發展之路,夯實行業,才能激活增長動能。唯有深刻洞察底層邏輯變化,才能贏得主動。我們應該相信邏輯,不要相信奇蹟。未來堅持以客戶為中心,走精細化高質量發展之路,夯實行業,才能激活增長動能。”

從行業未來增長空間的視角出發,徐敬惠提出了從三方面構建未來能力體系的一些思考:第一,加強市場覆蓋度,獲取保險風險標的的擴容空間,打造無縫隙的客群覆蓋與觸達能力,打造無偏差的客戶需求的識別能力,打造無漏損的客戶需求對接能力。第二,加強風險覆蓋度,獲取可保風險邊界延展的空間。誰有能力獲取更全面的風險數據,誰有能力精準定價風險,誰有能力做好風險管控,誰就能更好地搶佔可保風險邊界延展的空間。第三,加強服務的覆蓋度,獲取風險管理生態發展空間。誰有能力有效地整合資源,誰有能力建立開放與共生的能力,誰就能更好地搶佔風險管理生態發展的空間。

“未來,隨著消費者權益意識的覺醒,脫離客戶需求的產品主導以及渠道主導的經營模式將陷入越來越嚴重的市場失焦的困境,這需要保險公司構建起對客戶需求洞察的能力,構建發現客戶真實需求的能力。這是以客戶為中心的起點,解決客戶想要什麼的問題。”徐敬惠還補充道:“對個險渠道來說,盲目的需求問詢和產品推薦,相較以往更容易消耗客戶的耐性,錯失客戶接觸的機會。對代理人來說,賦能愈發重要。在價值轉型過程中,同樣需要最精準地識別銀行銷售場景下的保險需求,使保險產品能夠有效地對接銀行客戶的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的需要,這背後考驗的是保險公司強大的中臺。”

保險科技或成轉型突破口

在“智能+”科技浪潮的推動下,中國保險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2020年,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保險科技或將成為保險公司發展破局的關鍵。

業內人士指出,保險科技將從產品、營銷、承保、理賠、運營等所有環節重塑保險價值體系,徹底改變保險行業的傳統風險管控模式。2020年,這一趨勢將更加明顯。一方面,中國保險業面臨市場持續增長、產品結構逐步優化、客戶保險意識崛起等發展機遇。另一方面,部分保險公司由於長期粗放經營面臨著綜合成本率高、客戶觸點低頻、欺詐風險高等挑戰。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重構了保險價值鏈。”有保險專家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這兩個領域的變革,將對保險產生巨大沖擊。因為保險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風險、不確定性和預測的管理。與此同時,區塊鏈催生全新的保險商業模式。就保險而言,數據和信用更是息息相關。區塊鏈將與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一起,對保險產生迭代性的影響,並將從根本上改變保險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催生出全新的商業模式,這也許是中小保險公司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因此,在龐大市場空間內,中小保險公司的崛起具有很多想象空間。同時,隨著新技術應用的日趨成熟,也為中小保險公司的崛起輸入了新動能。

2019年,中小保險公司的發展處於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這意味著生存的大問題。在互聯網消費浪潮之下,互聯網保險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產品設計理念,配合高流量的消費場景以及便捷的全流程線上體驗,為險企帶來許多曾經被忽略或難以觸及的客戶,客群覆蓋與觸達能力實現顯著提升。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關注用戶需求、風險量化匹配、數據高效決策、系統動態溝通、價值組合傳遞等方面,從而提升服務水平和層次。2020年,中小保險公司應積極利用金融科技等新技術,探索出一條推動健康發展的新路徑。

尋找2020年保險業發展大邏輯

來源:金融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