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或促進 DeFi 發展,孕育新的商業模式?

央行數字貨幣或促進 DeFi 發展,孕育新的商業模式?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小編:記得關注哦

來源:曹寅

原文標題:《DeFi Review:央行數字貨幣時代的 DeFi 思考》

撰文:曹寅,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總經理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的 CBDC (央行數字貨幣)開始終端測試,歐洲和美國的 CBDC 研究和開發也一直在進行,CBDC 替代傳統法幣已經成為了歷史趨勢。有不少人認為 CBDC 將成為 DeFi 的巨大威脅,背後原因在於 CBDC 及其支付和交易的基礎設施將同 DeFi 競爭。這種觀點其實有點杞人憂天。CBDC 不僅不會威脅 DeFi,甚至可能會是 DeFi 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CBDC 和 DeFi 並不矛盾

從需求來看,CBDC 的發行目的並非是為了使用者的方便,畢竟現在的電子支付方式已經足夠便利,沒有必要再進一步,CBDC 的使用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管制,主要有兩點:

  1. 大幅加強央行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和執行效率,形成貨幣政策的無死角全覆蓋,併為實行非常規的貨幣政策提供條件,比如存款負利率。
  2. AML 和 KYC 的要求,加強監管部門對於資金流動的感知和統計,並在必要時候,將 CBDC 作為針對個人和組織的依法制裁工具。

而 DeFi 所滿足的是用戶自由交易、開放交易、以及尋找寬鬆貨幣政策下資本避風港的訴求,各國的 CBDC 政策恰好使得 DeFi 更具有現實意義。

其次,從應用角度來看,DeFi 並不同 CBDC 矛盾,甚至可以很好的兼容 CBDC。凡是做好 KYC/AML、並且取得相應的金融牌照,滿足相應的金融服務要求的 DeFi 服務提供方,沒用道理不能提供 CBDC 的 DeFi 服務。

目前,在美國和歐洲,已經有不少完全合規合法的企業,為 DeFi 服務和法幣之間提供出入金通道。而 DeFi 服務之下的 DeFi 協議,只要做好同服務提供方的合規防火牆,並且解決 Adminkey 的問題,更是完全不受 CBDC 政策影響。

央行數字貨幣或促進 DeFi 發展,孕育新的商業模式?

圖:Dharma 的 DeFi 法幣入金界面

當然,會有部分用戶會對 CBDC 的強制 KYC 政策感到敏感,這部分用戶可以選擇不用 CBDC 交易對的 DeFi 服務,或者使用專門滿足其要求的隱私 DeFi,在此不做過多展開。

CBDC 補上了 DeFi 最短的木板

DeFi 的稱呼具有一定誤導性,DeFi 同 CeFi 的主要區別在於去中介化,並非去中心化,例如各類 DEX 協議對於交易中介的替代,以及 Maker 協議對於託管發行機構的替代。

去中介化在 DeFi 的兩大功能維度:交易和發行,體現其實有所差異。

DeFi 在交易領域的去中介化需求來自兩類:

  1. 交易中介的作惡可能性、脆弱性和低效率,
  2. 可以根據用戶需求,自由創建交易對

DeFi 在資產發行領域的需求有三類:

  1. 託管發行機構的作惡可能性、脆弱性和低效率
  2. 可以根據用戶需求,自由選擇資產發行類型
  3. 資產上鍊金融化需求

Maker,Acala 等去中心化穩定幣協議的需求來自於第一點和第二點,來自用戶對於中心化平臺的不信任,以及自由添加抵押品和創建合成資產的需求,這是各類數字貨幣的持有者的剛需。

針對第三類需求,目前也有不少項目正在探索各類鏈下資產通證化的嘗試,比如 RealT 的房地產 Token,DMM 的車貸 Token,則是來源於第三類需求。但 RealT 和 DMM 的運作方式,並不去中心化,鏈下資產上鍊最重要的 Oracle 環節仍然由項目方以中心化的方式提供,而且鏈下資產目前還無法在鏈上清算。

以 RealT 為例,這個項目將鏈下房產的股權通證化,用戶購買 RealT 的房產代幣可以獲得每個月租金收入,但是,假設乙方拒絕支付租金,或者房產因為意外而燒燬,RealT 的 Token 持有者完全沒有任何辦法。並且,大部分鏈上資產上鍊都難以標準化,沒有流動性,因此即使鏈下資產沒有發生問題,相應資產在鏈上的清算仍然是艱鉅挑戰。

以上困境導致了現在 DeFi 生態中幾乎完全沒有鏈下資產,蓬勃發展的 DeFi 樂高生態只能建設在 ETH 和少量 BTC 和 ERC20 代幣資產之上。而 ETH 作為一種應用代幣,其價值很大部分依賴於在其上開發 DAPP 的應用,尤其是 DeFi 應用。

這就形成了一種尷尬的邏輯循環和自我指涉,ETH 的價值來自於 DeFi,而 DeFi 的資產又極度依賴於 ETH 的價值。因此,DeFi 社區內一直對於 BTC 進入 DeFi 給予厚望,但是,BTC 仍然存在價格暴漲暴跌,價值基礎不明確的問題,並不是最佳的底層資產。

CBDC 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目前 DeFi 資產發行的最大挑戰:原生數字資產的缺乏。雖然全球各類 CBDC 不一定使用以太坊,但從各國央行披露的信息來看,基本上都會採用分佈式賬本技術,並借鑑比特幣或者以太坊的的資產創建格式和公私鑰加密結構,本質上都是加密貨幣,其基本特點是,CBDC 同賬戶之間的解耦合,用戶可以在收款方和付款方都離線的情況下完成支付。因此,可以通過跨鏈技術或者去中心化託管的方式,將各種 CBDC 封裝成可以在通用 DeFi 協議中進行交易或者再合成的鏈上資產。

央行數字貨幣或促進 DeFi 發展,孕育新的商業模式?

圖:CBDC 和 Dai 都可以成為 DeFi 資產

新的商業模式

更長遠來看,未來各類金融機構都需要使用 CBDC 的基礎設施,包括 CBDC 的交易基礎設施,CBDC 專用的數字錢包,兼容 CBDC 的賬戶系統,各類 CBDC 的充值卡券等等。不排除屆時不少金融機構會因為 DeFi 的去中介性、開放性和便利性,而選擇兼容 CBDC 的 DeFi 作為 CBDC 流通、借貸、交易的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跨境金融場景和第三世界國家金融場景中。

可能會有企業專門為金融機構定製開發各種基於 DeFi 的 CBDC 服務,這就像已經被 IBM 併購的 Redhat 公司,專門為客戶提供各種基於開源軟件的定製化服務,Redhat 每年靠銷售和訂閱定製化的開源軟件的收入可以達到約 30 億美元。

還有可能出現一種更有前途的 CBDC 友好型 DeFi 商業模式,DeFi 中間件服務,即用於開發,部署和管理 DeFi 應用程序的產品,微軟已經在自己的 Azure 雲上提供了以太坊中間件服務,或許未來微軟也會在 Azure 上,為金融機構提供兼容 CBDC 的 Uniswap 服務,可以稱之為 DFaaS (DeFi as a Service)。

央行數字貨幣或促進 DeFi 發展,孕育新的商業模式?

圖:被 IBM 併購的 Redhat

未來 CBDC 必將廣泛替代 M0,並且 CBDC 底層有可能兼容智能合約,從而創造出 CBDC 之上 M1,M2 (即 M0+儲蓄和信貸),這些 CBDC 的上層資產也可以進入 DeFi,成為類似 Compound cToken 的複利資產,和類似 Maker CDP 的債務資產,使 DeFi 上的法幣金融資產規模更上一層樓。

更令人興奮地是,當 CBDC 友好型的 DeFi 服務普遍化後,商業銀行其實可以將投放出去的 CBDC 信貸打包成證券代幣,並在 DeFi 上進行交易或者再融資,這本質上是將商業銀行當作 DeFi 協議棧的信用層,由商業銀行來完成合約無法完成的信貸投放和回收,以及各種鏈下抵押品清算的工作。

而為了確保鏈下信用風險不會威脅鏈上的 DeFi 資產安全,可以要求商業銀行提供能夠覆蓋大部分風險的保險,或者根據信貸質量和規模適當調整商業銀行信貸 DeFi 再融資的貼現率。

央行數字貨幣或促進 DeFi 發展,孕育新的商業模式?

圖:商業銀行和 CBDC 將進入 DeFi 協議棧

當 CBDC 資產從各種通道進入 DeFi 之後,DeFi 或許會變得不那麼「去中心化」,其實自從 USDx 們大舉「植入」DeFi 以來,DeFi 早已不是當初那個 DeFi 了,就好像比特幣也不再是中本聰白皮書裡面的「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但是,金融作為一種工具,其目標是為了用戶,而不是為了開發者的信仰。並且,CBDC 的植入,也會為真正去中心化發行和交易的硬核 DeFi 的原生資產提供價值基礎,是一件對兩邊都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