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另一個名字就是“發展”

校長的另一個名字就是“發展”

網上曾經有一個笑話:幾個小孩子一起玩上學的遊戲,他們有的扮演班主任,有的扮演科任教師,還有的扮演學生,最後還剩下一個孩子蹣跚學步的弟弟沒有自己的角色。他對大家說:“我的弟弟啥都不會,要不我們就讓他們扮演校長吧。”其他孩子紛紛表示贊同。

我想,編出這個笑話的人一定是對學校管理不甚理解的人,甚至可能對校長的職業角色有一定的“偏見”。故事中,借孩子們的口,表達出來的意思是“校長什麼都不懂,他只要坐在那個位置上就行”,但現實顯然不是這樣。作為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或其他辦學機構管理部門任命的學校行政負責人,校長綜合管理全校的校務,對外代表學校,對內主持校務。一所學校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社會,是一個“綜合體”。作為這個“綜合體”的主要負責人,他不像教師的主責是教育教學以及育人,也中層幹部以及副校長的主責是做好條線上的工作,校長所承擔的職責是系統性、全面性、綜合性的。也因此,對於校長的基礎要求往往是“牽頭抓總”,是“全面協調”,還要承擔上對教育部門,下對教師家長社會的“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且不論面對複雜的現實教育環境需要有多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處理能力,單就最基礎的職責來看,一般人都很難做好,更不要說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孩童了。那些學校管理過程中“存在感”不強的校長,除了極少數有違職業操守的“不作為”以外,其他往往更多表現為“無痕管理”的睿智,這也是實踐層面對於“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的現實回應。

校長的另一個名字就是“發展”

受傳統“學而優則仕”的影響,當前學校管理中延續著“教而優則仕”的“傳統”,絕大多數校長也是從教師起步,逐漸從教學崗位走上了管理崗位。一直以來,提升校長隊伍專業化能力的呼聲不斷,不少地區都探索性開展了“校長職級制”的實踐,推動校長去行政化改革向縱深發展。日前,北京市正式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引發廣泛關注。可以說,校長職級制是校長隊伍建設的現實需要,是大勢所趨,也對校長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方向。對於廣大校長而言,要推動各項管理工作走向更高的層次,首要的就是把目光聚焦在發展二字上,換句話說,校長的另一個名字應該就是“發展”。

校長要發展學校

校長首先是學校的校長,是學校這艘輪船的“把舵者”。如何將學校從此岸擺渡到彼岸,邁上辦學的新臺階,起到“舉旗定向”作用的校長,要從校情實際、地區實際出發,梳理辦學的歷史脈絡,回望過往的同時,站穩現在、面向未來,釐清學校的“來路”,找準發展的“去路”,讓學校既有長期的規劃,又有短期的路徑。同時,要在立德樹人的根本前提下,將辦學的理念、主張、實踐擺進時代的需求,把學校的發展與時間的發展融合起來,辦一所真正擁有時代氣息的學校。如果條件允許、基礎紮實,作為校長,還應該在適應時代的同時,做好引領和示範,為上層教育理念的落地,提供“基層樣板”。此外,校長也要努力發揮個人人格魅力,依託學校自身的積澱,將學校大門向四面八方打開,堅持開放式辦學,用好用足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在內生式發展的同時,營造適合的、有利的外部環境;要對照現代化的要求,做好先進理念的引導,堅持學習與思考並重,多種途徑提升自己的領導力,並通過自身領導力來促進學校的發展力。

校長要發展老師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校長是教師的“主心骨”,而教師是學校發展的關鍵所在。學校的活力,往往通過教師隊伍體現出來,學校的前景,也往往是以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作為核心保障。無論是學校文化的建設、傳承與發展,還是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與提高,亦或是學生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教師的付出與辛勞。李希貴校長在《學生第二》一書中提出,只有“教師第一,學生第二”,才能真正達到“學生為本”“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目標。試想一下,在一所學校裡,如果起主導性作用的教師都沒有幸福感,那麼他們又怎麼可能在言傳身教中真正將幸福傳遞給學生?因此,對於廣大校長而言,管理之初,首要的是努力營造適合且寬鬆的管理情境,倡導“有溫度”“人本化”的管理理念,促使教師在學校工作過程中身心狀態的愉悅,增強教師對崗位、對單位的認同感。要發揮榜樣引領的作用,結合自身的專業發展經驗,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指明方向,做好“引領者”;同時,比起一般的教師,校長多少會擁有一些教育資源,要在能力範圍內,為教師尋方子、鋪路子、搭臺子,當好“服務員”,讓教師在專業發展的路上揚長避短,找到屬於自己的句子。《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對於很多教師來說,校長是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的先行者、示範者,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帶頭作用,真正讓管理於無形中發揮正向的推動作用。

校長要發展學生

管理是“人學”,學校管理必須將兒童放在校園的中央,因此校長理應成為學生的“身邊人”“熟悉人”。這對於校長來說,就是要在管理過程中站穩“兒童立場”,多走向學生,如果可能,要把校長辦公室變成校長與學生暢談的“聊天室”。這其實就是要求校長要增強身份轉變的意識,不能做冷冰冰的發號施令者,要真正做到眼裡有學生、心中有學生。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課程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性,從學生核心素養形成與鞏固的需求出發,引領教師在課程的設置、課堂的變革、課評價方式的創新等方面入手,讓教育教學更加契合新時代的兒童特徵,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貫穿到學生在校的每一個環節。要充分起到橋樑作用,推動家庭、社會、學校形成學生成長的合力,讓家庭和社會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此外,要認識到活動育人的作用,結合校情、師情、生情以及區域實際開展對學生有力的活動,讓課堂不單單侷限在某個特定的空間和時間裡,讓儀式感成為一種管理常態,努力把學校辦成學生一直懷念的地方。

校長的另一個名字就是“發展”

盧梭在《愛彌兒》裡有這樣一個觀點:“我們在路上不是像驛夫那樣追趕路程,而是像旅行家似的沿途觀賞。”對於校長而言,教育管理就像一場旅行,發展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就是我們需要用心體驗的一個個“景點”。比起單純的為了參觀某個具體的“景點”,更重要的是在旅行的過程中不斷品味每個“景點”的韻味。這也應該成為以發展為己任的校長,需要形成的一個新的共識。

作者:高傑

選自:姜堰教育博客,發表於《校長參考》2020年第8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