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老子的審美觀、教育觀和處世觀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老子的審美觀、教育觀和處世觀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zuò)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老子的審美觀、教育觀和處世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我們認為“美好”東西在老子眼中未必是美好的。世人眼中的世界往往是顛倒了的影像。比如越是五彩斑斕的蘑菇,它的毒性就越大;越是豔麗的蛇,往往能夠一招致命;越是美味的食物,往往是腐骨爛腸之藥。這些所謂的“美好”都是以冠冕堂皇的假象,誘惑人們的慾望,亦步亦趨,墮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莊子說“牛之白顙者,豬之亢鼻者,巫祝以為不祥,而神人以為大祥也。”古人在祭河和祈雨的時候,凡是長得醜的豬和牛一律不用,巫師和祝由者認為“醜”就是不吉祥之物,而得道的神人卻恰恰認為這是最吉祥的。那些被人們所不屑一顧的,卻是護佑我們的護身符。因此交一些有缺陷,無害而“無用”的朋友,能夠莫名其妙地給自己帶來好運。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老子的審美觀、教育觀和處世觀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莊子的寓言中述說了一個愛馬者,看到馬身上有個蚊蟒,於是去幫忙趕走,可是馬以為主人要傷害它,於是被馬奮蹄碎胸而亡。黑格爾說“憐憫是一種罪惡。”廉價的善良是一種濫情。有人說:“世上的悲劇都是所謂的‘好人’造成的。”農夫與蛇的結果還算好的,那些助紂為虐的善良和十惡不赦壞蛋本質上並沒有區別。有些“善良、善意”,那是你以為的你以為。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後相隨。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老子的審美觀、教育觀和處世觀


有無相生。有就是無,無就是有。莊子說:“毫末為大,泰山為小”。一物一太極,萬都是有形和無形的合體,一如太極陰陽圖,不可分割。毫末雖然小,但是它還有無形的部分,只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而已。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萬物本是“一齊”,有和無是相互轉化的,不要執著於“有”,也不要執著於“無”。

難易相成。最簡單的就是最難的,最難的也是最簡單的。再簡單的事情,能夠反覆去做,就會成為絕招。再難的事情,只要你敢於面對,就會迎刃而解。莊子說“吾以為至樂,而俗之以為大苦。”我們最缺少的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老子的審美觀、教育觀和處世觀

長短相較。長就是短,短就是長。莊子曰:“殤子為壽,彭祖為夭。”一個人如果完成了人生的使命,即便英年早逝,也是死而無憾。如果久憂不死,哪怕活到彭祖的年齡,與行屍走肉又有何異?看淡生死,不以壽夭論英雄。當我們收隊的時候,能夠象陽明先生那樣“我心光明,夫復何求?”也不枉到這世上走上了一遭。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老子的審美觀、教育觀和處世觀

高下相傾。有人憂慄於廟堂,有人心安於茅屋。人往高處走;高處不勝寒,水往低處流,海能納百川。莊子通謁於魏王,卻寧願曳尾於途中。智慧的目光總能看透平湖煙雨,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哪裡有什麼高下之分?最好的狀態就是順勢而為。

音聲相和(hè)。俗話說“聽話聽音”而不是聽聲。“聲”是感官的覺察,“音”是一種神韻。“聲”是有感情色彩的,換言之就是可以作假的。但是“音”的傳遞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能做到“音聲”合一,那就是莊子說的“化聲以相待”,這樣的語言就具有了能量,並能夠推動和點化另一個靈魂。愛因斯坦說:“請你開口說話,我才知道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愛因斯坦是要通過一個人的語言來感受背後的神韻。

前後相隨。沒有初一,哪來的十五?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因果不虛。如果拉大時空來看,凡是都有因果的必然聯繫。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一個人的命運就是被早年種下的種子,後來的一切都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過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就是一場修行,修我們的行為。讓我們早年種下的果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能夠蔭及子孫後代。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老子的審美觀、教育觀和處世觀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句話反映了老子的教育觀。我們生而為人,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們一舉一動,一念一語,都必然會在這個世界產生連鎖反應。萬物的生命互相交織,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存在。最好的教育是榜樣的力量。你想讓自己的子女愛上學習愛讀書,首先你要放下手機、遊戲和打麻將,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捧起一本書,這種書香的氛圍才是最好的土壤。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老子的審美觀、教育觀和處世觀

萬物作(zuò)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不稱心如意的時候,也不必怨天尤人,要坦然面對,反省自我。莊子曰“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自己的能量沒有蓄積到一定的水平,必然招引不好的東西。我是一切的根源,我們產生的一切,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不要有佔有慾,“佔有慾”是一切為我所有的自私,認為所擁有的就有支配的權力。但是要記住靈魂是不可以拷問和駕馭的。子女教育成功了,也不是你的功勞,那是因為天賦其能,也就是他天生有這種能力,你最多是個喚醒他的人,切不可居功自傲。為人父母者常說“都是為了你好,你看我為了你操心操得頭髮都白了。”好像沒有子女,你的頭髮就不白似的。佔有慾就是把外在的一切當成簡單的商品來作為交易的行為,一時得不到回報和收益就會牢騷滿腹。孩子沒有經過同意就被帶到了這個悲苦的世界,我們更多地要有贖罪感,而不是佔有的錯覺。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老子的審美觀、教育觀和處世觀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一種無我的境界。人總是好那麼兩口:好大喜功,好為人師。越是這樣喋喋不休,頤指氣使,越是把自己陷入泥沼和尷尬之中。而那些越是不爭的人,越是有影響力,越是讓人尊敬愛戴有加,不願意離開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