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命令孩子了,避免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親子關係更和睦

同事是單位裡有名的急性子,經常是一副火急火燎的樣子。同事的性子急也體現在教育孩子上,常能聽到同事在樓道里對著孩子大呼小叫一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我命令你乖乖聽奶奶話,不然等我回去後就好好收拾你一通。”同事常常抱怨“孩子跟我不親,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這孩子就是我上輩子的仇人。”

看不過去的朋友勸說道“孩子也不能總是兇著來,教育孩子也需要有耐心。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命令姿態,孩子自然會覺得不開心。”同事聽後也有不以為意“這孩子你要不給他下命令,他都能反了天。”朋友搖搖頭很無奈,同事卻有些不滿地抱怨道“什麼和孩子當朋友啊?根本不靠譜,管還管不好呢!”。

別再命令孩子了,避免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親子關係更和睦

一、什麼是權力之爭?

魯道夫·德雷克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對於親子間的權利之爭進行了闡述,他提出,當父母們命令孩子或者是勉強孩子做事時,親子間就會發生權力之爭,只有大人放棄專治和強勢才能夠對此有所解決。

1. 父母施加到孩子身上的掌控欲

中國式家庭中尤其愛表現出權力之爭,這是因為在中國式父母身上極其容易表現出掌控欲。父母希望自己對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權,並且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父母認為自己的人生經驗可以幫助孩子少走彎路,於是強行為孩子設定成長軌跡。

別再命令孩子了,避免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親子關係更和睦

2. 孩子對於自我權利的維護

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後,孩子渴望擁有行使權力的機會,孩子希望自己擁有選擇權和決策權。當孩子受到父母的壓制後,這種渴望的內心感受就會越發的明顯起來。孩子出於對自我權利的維護變得逆反。

3. 親子間對於話語權的爭取

親子間不能夠處於平等的地位進行交流,父母和孩子都希望有一定的話語權。顯然交流溝通是雙向的,任何一方的不配合都會讓整場溝通變得很糟糕。即便是親密的親子關係也會因為權利之爭變得緊張。

別再命令孩子了,避免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親子關係更和睦

二、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會有哪些負面影響?

前段時間,安徽蕪湖發生這樣一件事,一名12歲的男孩因為和父親爭吵而離家出走。正值疫情期間,孩子的衝動舉動讓父母很是焦急。父親趕緊報警求助,聲稱自己不過是因為孩子不認真上網課,這才情急之下說了孩子幾句的,沒想到孩子反應如此過激。

幸運的是,最後孩子被好心的叔叔送回,被冒雨尋找的民警發現,最終男孩安全地回了家。

1. 讓孩子變得越發地叛逆

父母的過激教育姿態讓孩子越發地想要逃離和牴觸,當孩子覺得父母的施壓超過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後,孩子便會尋找釋放的出口,這就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者妨礙他人的行為。

別再命令孩子了,避免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親子關係更和睦

2. 讓孩子忽視規則

父母的強勢讓孩子誤以為教育就是父母在拿自己出氣,讓孩子忽視規則的存在。父母的強權讓自己的理論處於不可撼動的地位,所有的約束都只針對孩子一人,強權的父母背後是雙標,這讓孩子的規則意識變得模糊。

3. 影響親子關係

父母強硬的姿態讓親子關係變得如履薄冰,孩子們拒絕與父母親近,同時也拒絕父母走進自己的內心。父母的控制慾讓孩子只想要隱瞞、逃避和遠離,簡單的溝通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親子間的誤解越來越深。

別再命令孩子了,避免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親子關係更和睦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避免與孩子發生權力之爭,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堅持父母的教育應該以愛為基礎。把自己的控制慾傾瀉到孩子身上,這顯然是一種非常愚蠢的教育表達。別再命令孩子了,因為孩子與父母理應平等。

三、父母怎麼避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

1. 放下自身對於孩子的偏見

父母應該改變自己對於孩子的慣有認知,不要覺得孩子的想法都是幼稚的,不要覺得孩子的舉動都是無聊的。放下自身的偏見,父母會發現孩子身上有父母意想不到得到驚喜,適當地放手,更加能夠看到孩子能力的展示。

別再命令孩子了,避免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親子關係更和睦

2. 給予孩子表達和選擇的機會

傑弗裡·伯恩斯坦認為,學會給孩子選擇權,就算你對孩子的控制成功了。孩子的人生終究是他自己走的,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表達和選擇的機會,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人生的復刻,少一點指手畫腳更加有助於孩子的自我實現。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更加能夠讓孩子做到遇事有擔當。

別再命令孩子了,避免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親子關係更和睦

3.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更加能夠讓孩子的個體獨立性得到體現和發展。孩子的天賦和興趣愛好培養都應該以孩子自身為基準,父母少一點自以為是,更加能夠看到孩子所喜歡、所擅長的內容。這遠比父母強塞給孩子的更加有價值。

親子間的權利之爭其實還是一種親子相處的誤區,父母不懂得收斂自己的強勢,不懂得給予孩子尊重,迫使孩子不得已採取過激的方式來為自己謀求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權利。避開權力之爭,親子間更加應該有融洽相處的意識。大家對於親子間的權利之爭有哪些看法呢?

本文由小溪帶娃記原創,關注我,每天學習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