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

今天我講的主題是“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我其實想說的是教育根本不重要,親子關係才重要。我們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裡,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

佛教有一個詞叫“輪迴”,我們不說前世今生的輪迴,今生本身就是一個輪迴。童年的關係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就像一個又一個輪迴。這麼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係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就是佛教說的業力。我們的人生的終點在哪裡?當我們有願力去自我認識的時候,無論你過去的業力起點在哪裡,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可以自我認識,自我認識這個覺知的能量是最高頻率的能量,決定了我們人生的終點。

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


母嬰依戀關係奠定孩子的生命底色

我最初寫親子微博是因為在網上看到了很多可怕的親子育兒觀念,那些育兒經都是製造自閉症,精神分裂,人格障礙的好方法。這些東西曾經是美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發展出來的,在美國得到了慘痛的教育,現在已經沒有人用了,我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中國人在轉載?

孩子在母體裡的時候,感覺和母親是連在一體的,同呼吸,共命運。一些嚴重病態的人,比如變態殺人狂,他們的心理發育水平卡在了全能自戀期。他們一出生就發現這個世界跟他想象的不一樣,我餓了沒奶吃,哭個半死沒人搭理,這世界太可怕了,這個時期會累積巨大的憤怒,是未來傷害別人的根源,就像日本恐怖片咒怨一樣。

母親和孩子之間有幾種回應類型?

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


第一種就是共振呼應型

有一個精神病醫生到精神病院實習,他看到兩個病人聊得特別開心,但是一個人是說英語的,一個是說俄語的,他們互相聽不懂對方說什麼,但是他們會聊得特別開心,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共振呼應。跟孩子說的話不管他聽不聽得懂,只要跟他有呼應,就很好了。

我教給你們一些方法,怎麼回應對方說話?比如說做推銷,推銷員說的話越少,其實客戶越容易接受你。第一個方法就是重複對方話語中跟情感有關的詞:比如說寶寶跟你說,“我很生氣”,那媽媽可以回應說“媽媽看到了你生氣了”,就是重複他說的話。比如客戶跟你說“這個東西太貴了”,你就重複他說的話,“是,這個東西太貴了”。

有些男生追求女生,追了很久都追不到,我教大家一個方法。什麼時候讓女人心動,就是這個男人要看到她,就是回應她“我看到了”。重複對方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確認它,彼此都會很幸福。

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


第二種就是無回應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過一些惡夢,比如自己掉坑裡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就會呼喊“媽媽”,但是媽媽沒有回應。這讓孩子會感覺“要死了,媽都不會來救我”

我養了一隻很可愛的貓,我跟我媽描述了半個小時,說這隻貓有多可愛或是怎麼樣,講完之後,我問我媽“剛才我跟你說了什麼?”我媽驚訝地說“你說了貓吧”。如果你想暫時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願意回應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跟媽媽互動,你的要求很好,但由於媽媽自己的原因,媽媽想自己待一會,這不是你的錯。半個小時後媽媽再陪伴你好嗎?”

第三種是無關反應

比如一個小孩子說“媽媽,我剛才看見了一隻狗,好可愛的!”。有的媽媽會說:“你作業寫了沒?”。父母只關心孩子是否健康安全,這個狗有沒有毛病。除了這些,我們覺得孩子其他的事情就沒必要搭理了。

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女生們受困於自己的伴侶是超級宅男,比如說“老公,我們去看電影了吧?”老公回應“不要了,網上有高清版下載。”因為這樣的男人們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經常得到無關反應,他學到了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於是變得冷漠。同時他也可能會非常聰明,在自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時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覺得跟別人聊天是很無聊的事情。

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


第四種情感逆轉

“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 “報紙上剛報導一個人因為狂犬病死了!”。等等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你們會感覺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擰回去。沒有回應,這會讓嬰兒產生巨大的憤怒。有一個電影《咒怨》,這個電影講的就是嬰兒沒有得到回應的事情。當我們成年之後,我們不會記得這個憤怒的,但是這個咒怨、這個憤怒一直藏在心理,於是後來會通過情感逆轉表達出來。

孩子夜哭,因為需要你

多少母親糾結要不要夜奶的問題。很多醫生說,孩子經常哭,睡不好,沒有完整的睡覺會影響它的大腦發育。如果孩子夜哭的時候經常沒有回應,他的腦神經確實會發育,他發育的是偏執分裂,被迫害妄想的腦神經迴路。你想要孩子身體發育成什麼樣子,不取決於孩子睡覺是否多,還是吃的夠不夠多,你和孩子的關係沒問題了,孩子就沒有問題了。

孩子吃手指的問題,為什麼吃手指,有人研究發現胎兒在肚子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吃手指了。嬰兒覺得把手舉起來,然後還可以放進嘴裡,他會非常喜悅,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是一項壯舉。

孩子在1歲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會把所有的東西放到嘴裡去試探。有的家長很緊張,其實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處在全然的覺知當中的,只要他們不被打擾,就不會有什麼問題。成年人才經常是沒有覺知的狀態,磕磕碰碰。我們只要保證周邊的環境安全衛生,就儘量讓孩子們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歲之後,它還要吃手指,那怎麼辦?答案還是:不作為,就讓他吃。有可能是因為口欲期尚未探索夠,有可能是通過吃手指彌補對母乳不夠的缺憾。無論什麼原因,我們只能深深的允許而不是制止。永遠不要把孩子的任何問題看成問題,我們眼中的問題只是孩子發育中必不可少的呈現。

有一句話“人類一開口,上帝就發笑”,我們的語言建立在二元對立的符號系統中,任何一個詞彙都在區別和比較,我們張口說話的時候,就形成了二元對立的邏輯思維繫統。這個符號系統很重要,我們所有的表達能力都要建立在二元對立的邏輯思維繫統。但是想象力,創造力,藝術等來自一元的世界。

偉大的藝術家真正動筆的時候都是隨心而動,那個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有的孩子就是比別的孩子行動得晚,那是因為你的孩子有獨特的特點,不要把他糾正成流水線產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我們呵護的,而不是去改變。

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


夜哭很大的原因就是孩子感受不到媽媽的存在了,3歲的孩子沒有形成客體穩定性。尤其是1歲前的孩子完全沒有客體穩定性,為什麼說不能親子分離?媽媽出去一天的話,孩子會覺得世界崩潰了,媽媽死了,我也不活了。尤其是孩子夜哭的時候,是沒有邏輯的過程,在他沒有得到回應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是破碎的、恐怖的。

孩子經常夜哭是因為感受不到媽媽的存在,那我們怎麼增加這個存在感?可以通過一些練習,這些練習就是廣義的催眠,我們跟孩子講故事,講了什麼不重要,但是你講的時候的投入的神情,那種能量感、共振感會讓孩子成長。

比如《湯普森心理童話藥書》這本書中會經常提到呼吸和放鬆,呼吸和放鬆是催眠最基本的基礎。怎麼增加親子鏈接呢?我跟孩子鏈接的時候,我會試著跟它一起呼吸,當然不是說你和它的呼吸頻率必須一致,而是在節奏一致的,就像合唱一樣,那種共振讓我們感受到幸福。

在寶寶熟睡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你的小肚子,一起一伏,練習和它一起呼吸。音樂、呼吸練習都可以加強這種親子鏈接。

孩子所有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投射和焦慮,所以真正的愛就是“I see you”,我看到真實的你,而不是出於焦慮看到的我想象投射的你。

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


我們真的比孩子知道的多嗎?

孩子吃零食,看電視,玩ipad等很多問題困擾著家長,我們都以為自己知道對孩子怎麼樣是最好的。有一個媽媽,她希望他兒子十點睡覺,但是她兒子磨磨蹭蹭,喝牛奶,看報紙,因為有頸椎病,媽媽還要在睡前給兒子按摩頸椎,從10點11點,這個媽媽從始至終處在焦慮中,因為媽媽認為孩子在10點之前睡覺是正確的,對身體好的方式。在這個正確的理念下,每一個過程,她都不能享受,給兒子按摩的時候,本來可以很美妙的親子時光,也變成了焦慮。

她的兒子早上起來不疊被子,她說了很多年,孩子也不聽,所以每天早上,家裡的氣氛都是不高興,這真的值得嗎?我們有多少人是活在焦慮中,就是因為現實跟我們想象得不一樣。為什麼說要信任,因為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麼對他是最好的。

大家看一下這個寓言,乾旱時節,小樹為自保把葉子蜷縮起來。園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質,及時補水;園丁B什麼也不管,小樹熬到雨季也活下來了。園丁C學了很多知識,認為樹葉伸展是健康的正確的,所以不辭辛勞把葉子一片片掰開。

我們可以不懂得教育,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就是你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麼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我保留了一個很好的能力,就是跟事物直接建立關係的能力。

真正的學習,來自孩子自身的體驗。體驗,是滋養生命的養料。你看到了,你體現到了,我才會存在,我才會發散生命的激情。

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


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