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親子關係,決定了孩子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請別做控制型父母

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對母親養育態度與兒童個體進行研究表明:當母親的態度是支配性、干涉性、專制性的,兒童易形成消極、反抗的個性。

美國著名的婚姻和家庭治療師Esther Boykin認為,控制型父母就是那些“不要孩子留出空間來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並發展自主意識的人”

他們往往認為實現目標比孩子的感受更重要,不接受孩子的興趣和需求,替孩子包辦一切,不給孩子鍛鍊和學習的機會。

曾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家長帶著孩子區買水果,她的願望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於是拿了剛上市的草莓,價格也是不菲。可是孩子一再拒絕,說要吃蘋果。家長不樂意了,說孩子不識好歹,草莓比蘋果好吃,自己又捨得給他花錢,這孩子怎麼就不領情呢!

其實我們挖空心思想給孩子的未必是他需要的。

控制型的父母真的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嗎

每一個孩子在出生之後,都無法脫離和父母的聯繫獨自存活。

而控制型的父母,猶如泰戈爾在《園丁集》中寫下的那樣:

花兒為什麼謝了呢?

我的熱戀的愛把它緊壓在我的心上

因此花謝了。

琴絃為什麼斷了呢?

我彈了一個它力不能勝的音節

因此琴絃斷了。

——泰戈爾

氾濫的母愛和氾濫的洪水水一樣,已經不是河流裡的能量,而是破壞力和災難了,真愛孩子的父母不會一味放縱自己的感覺,懂得適時約束自己。父母如果固執地霸佔孩子的生命空間,孩子的世界只能狹小,甚至殘缺。

親子關係,決定了孩子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請別做控制型父母


1.易養出“巨嬰”

阿德勒在他的書中舉過一個例子,一個75歲農婦,她的兒子都50歲了還依然和她住在一起。兩人同時得了肺炎,遺憾的是她的兒子死了,她自己活了下來。當母親得知兒子死訊,她悲傷地說“我早就知道我沒法把這個孩子帶大了。”如果媽媽不允許兒子獨立,那麼兒子就只能永遠做小男孩,哪怕他已經50歲了。

很多年輕人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一方面享受父母對自己事無鉅細的照顧,變成“啃老”族,另一方面生活又非常懶散,懶得打理自己的生活,由於他們既沒有探索過自己要什麼,也根本沒有投入,只是得過且過。

子女的巨嬰思想離不開父母對其的控制。等到生理年齡長大了,但心理年齡還是一個沒斷奶的孩子,所以父母一輩子都不能放手,也不敢放手。

試想一下,自己會走路的人,誰願意被人天天饞著走呢?如果自己能自立,誰願意被父母一直供養呢?

2.易幸福感低

心理學家武志紅先生曾講過一個諮詢案例:有一個表面上特別成功的男士問他,自己擁有了他人羨慕的一切,可為什麼常感覺生活沒意思,沒有幸福感,不知道為什麼要做。

親子關係,決定了孩子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請別做控制型父母


經過了解後,武志紅先生認為這位先生幸福感這麼低,可能跟父母過度控制有關,因為這位先生之前做什麼事都是為了父母滿意,但是自己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之後,卻無人能分享。

因此,體面的生活只是表面,而在其內心深處,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生活從小被父母安排著,根本沒有探究自我的機會,只是被推著、推著,便走到了這一步。

3.易沒有擔當

蒙臺梭利說過:自誕生之日起,兒童就在逐步擺脫對他人的依賴,最後要求自己在精神上也達到獨立。

但如果父母一直包辦、代替,易養成孩子依賴的性格,等到需要自己做決定,選擇自己生活的時候,會擔憂恐懼,甚至會逃避。

就像網友小A控訴的那樣:

我從小到大,無論什麼事,你們總是衝在我前面。現在我長大了,你們又指責我自理能力差,甚至當著外人的面說我這也不行,那也不會。這讓我做什麼事情都沒信心,結果也都驗證了你們的結論,我就是一個廢人。

如果你的父母是一個控制者,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呢?

1.先分清楚控制和愛

你需要分清楚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是愛還是控制,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看:

「回應」「要求」

  • 回應,父母對孩子需求的接受;
  • 要求,父母對孩子成熟、獨立的要求和控制。


親子關係,決定了孩子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請別做控制型父母

如果你的父母對你做某些事情最大程度的理解並認同,同時不過度決定你的人生,在這種環境下的成長的你,會擁有獨立自信的人格、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與高安全感

2.守住自己的底線

你首先要知道,當父母給你許多打壓和否定的時候,你不要以這些評價作為認識你自己的依據。他們的打擊與否定更多是為了控制而服務的,因此他們會給你一些偏低的評價,但並不中肯客觀。

如果你生活在一個過度教養的家庭中,先不要指責,先感恩父母的養育,

要堅定地分清邊界,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買單。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

此外,有的父母操心的點在於,他們覺得你還是個孩子,離開了他們生活會一團糟。所以,日常生活中,你要承擔起一個成年人的責任,要讓父母覺得你自己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是可靠的。

3.過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已經成年,參加工作後就應儘量獨立生活,成家後更應該避免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要對父母心存依賴,也不要被“孝”或“不孝”的繩索捆住。當自己的生活遭到父母的干涉時,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好好和父母溝通,如果無法溝通就一笑了之。如果偶爾忍不住頂撞一兩句,也不是什麼問題。

你最初的獨立,父母可能會不適和悲傷,但從一個較長時間來說,只要你過得不錯,父母慢慢地會適應這個變化,因為絕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幸福的。

親子關係,決定了孩子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請別做控制型父母


要牢記:天下沒有完美的人,父母也一樣,他們沒有惡意,只是做事不妥。這樣想想,也能更好地處理與父母的關係。

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曾有位哲人說過:這個世界上最最困難的愛,也許就是母愛,它難就難在從開始就意味著分離。

所以,所謂的“分離”,不是放棄對孩子的關愛,而是慢慢調整關愛的方式。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媽媽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呵護,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母愛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脫離的過程:

從嬰兒期脫離乳房開始,到脫離原生家庭組建自己的小家,孩子每一步的成長,都是父母角色由“當事人”變成“局外人”的過程,直到父母最後走完人生旅程,徹底退出孩子的生活。

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孩子與父母間的感情應該是綿長而飽滿的,但對孩子生活的參與度必須遞減。真愛孩子的父母明白,他掌控的不是孩子的生活,也不是孩子的未來,而是與孩子之間一個合適的距離。

親子關係,決定了孩子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請別做控制型父母

什麼是合適的距離?

就是父母不會因為自己的焦慮和擔憂,過度干擾孩子的生活,但又會時刻關注著孩子的情感需求,時而追隨,時而相助,時而守望,用始終張開的懷抱,靜候著孩子隨時隨地愛的需要。

智慧、高段位的媽媽,會把自由還給孩子,優雅地退出,但從沒放棄愛與關懷。

高級育嬰師,兩孩媽媽,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想要獲得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