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王朝時的契丹族世系發展

755 年後契丹族的歷史更難敘述。契丹人沒有像西方的吐蕃人那樣乘唐朝暫時衰弱的機會進攻唐朝和蠶食其土地。可能是內部的爭鬥和安祿山叛亂前進攻契丹造成的重大損失,極大地動搖了契丹聯盟的基礎。無論如何,契丹人的疆界立即與強大的反叛王國的轄境相鄰。契丹人不與之對抗,而是和平相處,並奉成功地取代了突厥成為北亞霸主的回鶻為宗主。

建立王朝時的契丹族世系發展

這並不意味著契丹切斷了與唐朝的所有關係。契丹和奚都與以今天北京為基地的范陽(後改名盧龍)節度使保持著長期的特殊關係,此節度使習慣上兼任押奚契丹使之職。安祿山叛亂之後,處於半獨立狀態的盧龍節度使仍然保留著這一官職,並且履行其職責。由於盧龍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其邊境比較安定,奚和契丹很少來侵擾。契丹雖然臣屬於回鶻,但仍然定期向唐朝派遣貢使。當貢使抵達盧龍鎮治所幽州(今北京市)時,節度使即選派幾十人前往長安,其他人則滯留幽州。在756—842 年之間,我們所知道的這樣的使團至少有30 個。歷朝皇帝按慣例款待、酬謝貢使,但不再授予契丹首領唐朝官爵,因為唐廷已知道契丹是回鶻的屬部。

840 年,草原上的回鶻汗國解體,此後形勢又發生了變化。842 年,契丹首領屈戍斷絕了以前與回鶻的朝貢關係,再次附唐,並要求得到武宗的正式冊封。唐廷恢復了契丹以前的封號,以此作為其歸附的標誌。

建立王朝時的契丹族世系發展

遺憾的是,唐朝史書關於唐與契丹關係的敘述在這個關鍵時刻終止了,亦沒有為9 世紀最後10 年的契丹提供更多的資料,而這一時期恰恰發生了許多導致契丹走上建國之路的事件。為接上這關鍵的一環,我們只能依靠《遼史》,該書提供了此時統治契丹的遙輦可汗的世系(見下頁表6)。《遼史》的編撰者承認這個世系不完全可信。《遼史》還提供了遼朝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機所出的選刺部的更為詳細的世系表。

建立王朝時的契丹族世系發展

這個世系表可能早在10 世紀40 年代就編成了,它的編制當然是為了確立耶律皇族的正統地位。可能是著眼於眾多的漢人臣民,契丹皇族宣稱自己是中國傳說中的英雄、中國農業保護神神農帝的後裔。但是,這個中國式的神話遠沒有關於他們自己民族來歷的傳說重要。按照這個傳說,契丹的始祖奇首可汗一次乘白馬沿老哈河而下,在老哈河與潢水(西拉木倫河)匯流處,遇到了一位駕青牛車的女子。此地顯然是契丹和奚人的古代牧地。奇首與該女子結婚,生了八個兒子,他們就是後來構成契丹族八部的祖先。遼朝時期,在同一地區神聖的木葉山還供奉著奇首可汗、他的妻子和八個兒子的像,並以白馬和青牛獻祭。

《遼史》指出安祿山叛亂後,可汗的繼承不是很清楚。

已經難以確定這個傳說有多麼古老,但是以八部成員作為契丹的核心在早期史料中已經出現,並且八個古代部落的傳統似乎從5 世紀直到阿保機時代始終未被打破(甚至部落名稱都有一定程度的連續性)。這個有關八個原始部落的傳說與建國前的選汗制度有密切關係。每三年八個部落的酋長聚在一起,選舉(或確定連任)他們中的一位作為聯盟的可汗。可汗的任期不是終身的,他可以被罷免和取代。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得惡意對抗其繼任者,並允許他安然返回自己的部落。

這樣的政治組織形式並不是契丹所獨有的,在其他北亞民族中也能發現。這是一個確保領導權掌握在受到部落貴族信任的、有能力的人手中的設計。先是大賀氏、後是遙輦氏的“世襲”領袖,並不是由長子繼承權決定的簡單的世襲繼承。由於本氏族有很多合格的候選人,領袖繼承不一定傳給年長的氏族成員,甚至不傳給年長的一代成員。此外,這是一種經過其他部落集團首領選舉和定期確認的繼承製度。

建立王朝時的契丹族世系發展

遼朝的創建者阿保機不是居統治地位的遙輦氏族的成員,而是出自迭剌部(後來改名為耶律氏)。為確定他取得領導權的合法性,官方的遼世系追溯的領導權從奇首可汗開始,直到耶律氏可信的祖先雅裡。雅裡又被認定為可突於的同黨涅裡或泥禮,據說他殺死了大賀氏領袖李過折,此人是唐在734年可突於死後試圖確定的新領袖。涅裡在大賀氏聯盟解體後把分崩離析的契丹各部重新組織起來,並在讓位給遙輦氏的阻午之前統治了契丹一段時間;遙輦氏的九代成員統治契丹,並且第一次採用了可汗的稱號。同時,迭剌氏的涅裡的後人,也在聯盟中佔據各種要職。列出這些世系是要證明在雅裡/涅裡讓位給遙輦氏之前,迭剌部早已取得了領導權。

906 年或907 年,遙輦氏的最後一位可汗痕德堇或欽德因政績不佳被罷免,八部首領選舉迭剌部長、聯盟的軍事統帥(于越)阿保機取代他的位置。舊秩序走到了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