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是中國古代一個遊牧民族,生活著蒙古草原及東北地區,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八部,建立“大契丹國”,後改稱“遼”。
契丹人建立的遼朝,曾雄踞中國北方長達200年之久,與北宋王朝、西夏政權呈現三足鼎立之勢。遼王朝滅亡後,一支西遷的契丹人又在中亞建立了西遼政權,存續時間也長達90多年。乃至西方人曾一度將中國稱之為“契丹”,如俄羅斯人稱中國為Kitan(契丹),穆斯林文獻中也把中國北方稱之為Khata(契丹),從歐洲中世紀開始,一直將中國統稱為“契丹”。由此可見,契丹族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少數民族。不過,有意思的是,遼朝的契丹族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並將“黃帝”視為其始祖。
關於契丹族的起源,《舊五代史·契丹傳》記載“契丹者,古匈奴之種也。”宋朝《冊府元龜》和《宋會要輯稿》也認可此說法。其實不然,史學家之所以誤認為契丹是匈奴的後裔,一方面是,東漢時期,北匈奴被漢將耿夔擊敗後逃走,而鮮卑人就進入了匈奴的故地,“有十餘萬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就加入了鮮卑。另一方面是,契丹族曾屬於鮮卑宇文部,而宇文鮮卑的先祖
宇文莫槐是匈奴南單于遠屬,《魏書》稱他為匈奴人,“出於遼東塞外,其先南單于遠屬也,世為東部大人。”鮮卑東部大人統管十二部屬,其中就包括了契丹族。但契丹人並不是匈奴的後裔,而是出自東胡的分支鮮卑。東晉時期,宇文鮮卑被前燕慕容皝擊敗之後,契丹人就從宇文鮮卑部落中脫離出來,獨立成部。契丹出自東胡鮮卑,許多文獻都有明確的記載。如《新唐書·契丹傳》:“契丹,本東胡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也認為契丹“為鮮卑之遺種”。
契丹傳說中的先祖為奇首可汗,生有八子,繁衍為八個部落。不過,關於契丹族的始祖,有炎帝和黃帝兩種說法。據《遼史·太祖紀贊》記載:“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其可知者蓋自奇首雲。”而遼代的耶律儼修史之時,主張認為契丹是黃帝之後裔,這個觀點可以從一些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得到佐證。
因為,從出土的一些遼代石刻資料來看,遼朝宗室耶律氏多以漆水為郡望封爵,遼代耶律宗室的男性成員一般被封為漆水郡王、漆水郡公、漆水郡侯、漆水郡伯,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侄孫耶律琮封爵為“漆水郡開國公”,遼景宗之孫耶律宗政封爵為“漆水郡開國伯”,甚至連元朝耶律楚材父子也是以漆水為郡望,如《湛然居士集》卷八《題恆岳飛來石》中的耶律楚材的落款是“湛然居士漆水耶律楚材晉卿題”。遼朝宗室以漆水為郡望,恰恰是他們認為自己與黃帝有關係。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範圍內的名門大族。而“漆水”又是指的哪裡呢?契丹人崛起於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流域,有人說“漆水”指的是西拉木倫河或老哈河,但這說法完全是猜測,沒有任何依據,因為沒有任何歷史文獻資料將這兩條河流稱之為漆水。
其實,這裡的漆水,指的是周王朝的龍興之地“漆水”。據《史記·周本紀》載周王室先祖后稷之裔
公劉“自漆、沮渡渭取材用。”公劉,姓姬,名劉,“公”為尊稱,是古代周部落傑出的首領。公劉雖生活在戎狄地區,但致力於耕種,在豳地建立部落國家,從漆水、沮水渡過渭水,伐取木材以供應用。唐太宗嫡次子魏王李泰《括地誌》記載:“豳州新平縣即漆水縣,詩經豳國,公劉所道之地也。”也就是說,漆水,就是周王朝龍脈之地“豳國”。漆水是渭河的一條支流,在今陝西岐山縣附近。據《遼史·后妃傳序》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遼太祖阿保機非常仰慕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因此耶律的漢姓為“劉氏”。
漢高祖劉邦自稱是唐堯的後裔劉累之後,同時,北魏劉賢墓誌記載,“君諱賢,字洛侯,朔方人也。其先出自軒轅黃帝,下及劉累,豢龍孔甲,受爵於劉,因土命氏。”這裡明確說明劉氏是軒轅黃帝后裔。
另外,據《史記·五帝本紀》和《史記·周本紀》記載,周祖后稷和唐堯是兄弟,二人同為五帝之一的帝嚳高辛氏之子,帝嚳是軒軒黃帝的曾孫。遼朝耶律宗室以漆水為郡望封爵,並改漢姓為劉氏,以表明自己與周朝先祖
后稷、漢朝先祖唐堯共祖先,與周朝、漢朝是一脈相承。關於這一點,可以從遼代陵墓發現的《聖宗欽哀皇后哀冊》得到佐證,“周室德業,文母為先。漢朝儀範,馬後稱賢。致延祚於七百載,克流芳於二百年。伊彼往矣,其誰繼焉。”周朝道德模範,無疑是周文王的母親太任;漢朝賢明的模範,是漢明帝的皇后馬氏。聖宗認為自己的賢明皇后去世了,以後誰來繼承太任和馬皇后的光榮傳統。這恰恰說明在遼朝統治者的意識裡,遼朝與周朝、漢朝在思想和文化上是一脈相承的。劉姓,出自於劉累,劉姓郡望為彭城,既然遼朝耶律氏的漢姓為劉氏,其郡望為何選擇“漆水”而不是彭城?
首先,契丹人佔領廣大的漢地之後,就必然會接觸到一些漢人歷史典故,漆水是周人的龍興之地,以漆水為郡望,是為了強調自己與周人同祖,皆為黃帝的後裔。而漢朝宗室劉氏是以彭城為郡望,如果也跟漢朝一樣,就會讓外界產生一種錯覺,即契丹是起源於漢族,這是契丹人不能接受的。為什麼可以接受黃帝之後裔,而不能接受漢族之後裔?關於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就好比韓國人堅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後裔,但他們可以承認與中國人共同的祖先是來自於非洲。很顯然,契丹人不以彭城劉氏為郡望,而以漆水為郡望,明顯是擔心自己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被矮化。因為遼朝與宋朝一樣,也是一個大國,當遼朝的統治了廣大的漢族聚居地,必然會受到一些漢族思想的影響,認為自己也是中央之國,既然與漢族一樣,都是炎黃子孫,自然也有資格代表中國正統。
第二,遼國耶律氏認為自己是軒轅黃帝的後裔,以“劉”作為自己對應的漢姓,是因為遼國宗室非常仰慕劉邦,而劉邦恰好也是軒轅黃帝的後裔,反正都是自家人,借用一下姓氏也不為過,至於是不是真是劉姓後裔,這並不重要。
第三,契丹以漆水河流為郡望,這方面自成一脈,是為了與漢族區分開來。因為漢族的名門望族,一般是以行政建制為郡望的,如彭城劉氏、弘農楊氏,清河張氏,琅邪王氏,隴西李氏等,而從不以河流名稱為郡望。
第四,漆水本是周人的興起之地,是渭水流域的支流,而渭水流域與傳說中的黃帝部落密切相關,被認為是軒轅黃帝的起源之地。遼代耶律氏將遠祖追溯到了軒轅黃帝身上,這是為了特別強調自己對“炎黃子孫”的一種心理認同。
其實,遼朝契丹族認同黃帝為其遠祖,與漢族攀親戚,也並非完全毫無根據。據《山海經》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而且《晉書》也記載,慕容鮮卑“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這裡的有熊即黃帝,鮮卑人出自於黃帝之說,也見於《魏書》“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當年黃帝生了二十五個兒子,有的被封為一方諸侯,也有的被分封到了荒蠻之地。二兒子昌意分封的國家在北方荒蠻之地,國內有個鮮卑山,其後人就以鮮卑為族名。而契丹恰恰是出自於東胡鮮卑,這說明,北方少數民族與黃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視黃帝為遠祖,也並非無根之言。
雖然遼朝契丹族自稱是黃帝后裔,並不能拿出直接的證據如族譜來證明,但是,“炎黃子孫”這一界定並不是以血統為準,而是以文化的認同為準。況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黃帝一直被視為中華諸民族的人文始祖,契丹強烈認為自己是黃帝后裔,等於就是對“炎黃子孫”這種概念的一種心理上的文化認同。
遼朝滅亡後,契丹族除了一部分西遷,其餘的就逐漸融入了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之中,元代以後,契丹族在各種文獻資料中就基本消失了,契丹作為一個完整的民族已不復存在。
閱讀更多 風雪西樓夜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