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一提“炎黃子孫”,幾乎所有中國人(包括旅居海外的)都知道,那是自己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代名詞。

那麼,“中華民族”,又指什麼呢?

好像,這問題沒意義。可能,見到這問題,大把人會潑糞過來,把能想到的表達鄙夷和不齒的辭藻,都毫不吝惜地賞給筆者,以彰其情懷、正義、有知,還有聰明。

而其實,可能、很可能,相當多有情懷、有正義並且“有知”的聰明人,還真未必清楚,“中華民族”作為專用詞彙,跟“炎黃子孫”相彷彿,都是在晚清以來的近現代,才“成熟”且“叫響”起來的。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一)岌岌可危下的民族情結重組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是十九世紀後半葉“海外華人”組建“興中會”的綱領辭最前8個字。興中會,後來演變成同盟會;同盟會,可以認為是國民黨的基礎前身。

在興中會的時代,“中華”這個概念,由旅居海外的“大清子民”及其後裔提出,帶著傾覆滿族統治、迴歸漢民族文化與政治本源的意圖。這裡面所包含的民族間芥蒂,在今天,早已不存在,且不宜在今天細數,所以跳過。

能說說的是,當時處於滿清王朝統治下的“中華大地”,飽受西方列強侵辱,滿清統治集團歷經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終是積重難返、無力迴天。於是,幾乎所有對這個國傢俱有責任心、對其主體民族即漢民族的處境和前途憂慮的人,都在思考、追尋拯救之法。

這時,出現了一個嚴肅且無法迴避的考問——拯救誰?拯救什麼?

廢話嗎不是,當然是“救國救民”啦!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對!沒錯——救國救民。但,“國”為何?“民”又是什麼範圍?

是大清國及其子民麼?肯定不是大清國;其子民,也似乎排斥了海外華人,還摻和進了些許龍旗下的“非我族類”。那……那是——中華、中國;和,中華民族、炎黃子孫!

中華或說中國、中華民族和炎黃子孫,一組古老但恰合時宜的答案,就這樣,以幾乎前所未有的正式和光耀,登上了近現代民族獨立自由奮爭的大舞臺。

自此,從來作為“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甚至“大清”的“別名”的“中華”,躍升成了這個國家的最概括、最崇高的名字。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中華兒女,也就成了這個高度廣義的國家概念之下所有相關人的總稱。

“大清”退後,甚至被感性地忽略。

甚至“大明”及再早的大這個大那個,也都成為了無法“返回”的“過去”。

而現時,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交疊時候瘡痍滿目的現時,拯救與自救,需要、須要,基於傳統、古老歸屬信念的民族情結的重組,以形成足可以重新振作的凝聚力!

這份凝聚力中,最具溫情和“溯源”意味的詞彙,便是“炎黃子孫”。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二)炎黃子孫的本意及其信仰化

字面上講,炎黃子孫,指的是炎帝(神農氏)部落和黃帝(軒轅氏)部落的後裔。

生髮於今陝西關中和中原地區的炎帝、黃帝部落,在傳統概念中,被認為是“華夏”族群的祖先;而“華夏”族群,則被認為是“中國”的基本生髮源。

這種認識,傳承到大約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葉,由“敬天崇祖”的周王朝,以“禮制”和“宗法”,施予了血緣式(父系)的、普遍的放大與固化,從而構成後世綿延數千年的“敬祖”情結。

對被稱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來講,祖先、列祖列宗,是最主要的崇拜對象,其地位至少跟“諸神”平齊,甚至更高。

亦即:我們把“都是一個老祖先”的概念,從簡單的生理內涵,升級到了社會性的理念。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們一代代往前捯,終究會“靠上”炎帝或黃帝;至少,我們認為是會能“靠上”的。而這種“靠上”,之於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的“合理存在”及“合理延續”,有著身份驗證式的重要性。因而,我們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其他民族,特別是“敬神”的那些,都更注重“認祖歸宗”。

認祖歸宗的情結,在需要凝聚、重新凝聚、放大地重新凝聚的時刻、時代,就近乎自然而然地昇華成為信仰級的抽象概念。

由是,可以說,今天我們說的“炎黃子孫”,在含義上,是高度抽象化了之後的認祖歸宗情結的體現,跟這個詞彙原本的字面本義,已經是有很大差別了。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三)歷史上的民族融合與遷徙

在被我們稱“中華大地”的這片廣袤土地上,古往今來,不斷髮生著民族融合和族群遷徙——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相互通婚,基於生產生活和資源交流(貿易)需要的人口流動,至今仍在進行,並且因為資訊、交通的日益發達,效率更高、範圍更廣。傳統宗族式的血緣牽涉,在幾乎從不停頓的融合和遷徙中,早已歷經萬千變化;血緣的交融、離析,也已經到了只能通過DNA檢測才能抓到一些重合度的程度;說誰是“正宗”的“炎黃子孫”,很是矯情,也大抵很難有確然的答案。

但如果細心點兒非矯情一把,也不是一點兒影子找不到。

近的不說,就從“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那時候前溯,一直到炎黃緊後的遙遠“華夏”時代,由遠及近,在這片土地上,至少發生過四次大規模、較密集的民族融合。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到九世紀的“商末周初”。

由於追求包括生產資料和人口在內的各類資源的平衡、改朝換代、新政權謀求穩固和諧等多方面因由,在這個時期,傳統的“華夏”民族,吸納、兼容了諸多當時被稱“戎狄”、“化外”的部族,構成更大更新更富於生機活力的部族集群。

可以說,在這個持續了三百年左右的事件中,古老的“炎黃子孫”概念,就已經被從血緣上打破了。期間,甚至稍早,有些原本“正宗”的部族,因各種原因,反而遷徙去了很遠的地方,因而遊離到了新的融合的民族集群之外——三星堆文化的締造者、今中南西南山區一些留有相關中原古老傳說的少數民族的祖先,就很可能是他們中的一部分。果真如是,是不是可以說,他們,從血緣上講,反倒比生活在中原的人們,更會“靠上”炎黃老祖先呢?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第二次大融合,發生在魏晉後期的“五胡亂華”時代至唐初的數百年間。

這個是在中學歷史教材上有說的。融合的“主體”,可以認為就是前一次融合過後逐漸形成的“漢民族”;而被融合者,則主要是北方和西北方的遊牧民族。

這些被融合的民族,血緣上講,大多跟古老的“華夏”部族沒啥關係;但在這次大融合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幾乎完全在思維和生產生活方式上,被“同化”於了漢民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經十分強大、建立過很輝煌國家的鮮卑族。別說今天,就是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那陣,甚至更早,都已經完全追溯不到他們的“獨立存在”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民族大融合,很大程度重疊了中心國家(即“中國”)核心的農耕產業由“粟作”向“稻作”的華麗轉身。傳統的“漢民族”中一些群體、群落,隨著這個華麗轉身和一些其他原因,向南遷徙,形成今天江南、東南的人口主力。這次融合過後,可以說,江南、東南地方的人,相比中原和北方人,更是“漢民族”的“正宗”。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第三次民族融合,相比前兩次,比較“一邊倒”地發生在宋末、元朝到明初的時期。

蒙古帝國的崛起,打破了之前的民族分佈格局,隨著南宋的滅亡和緊後的元朝推行的人口等級制度,大批宋朝遺民,流落到東南沿海地區,很大程度保留了宋及以前“漢民族”的文化、習俗,還有血統,構成今閩南潮汕地區的人口主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大抵認為,今天閩南潮汕地區的人,相比其北方其他地方的人,可能更保留了兩宋主體民族的血統。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第四次民族融合,就比較近了,主要發生在清朝中早期。

作為“異族”,滿清統治者,極大接受了元帝國的教訓,在經歷了最初階段短暫的對立過後,很快就主動融合於漢民族;在國家穩定、政治和諧方面,可以說呈現了積極效應;及至清朝中期,尤其在北方,滿漢一家,已成常態。

在這個階段,由於滿清統治者在初期的一些做法的“後遺症”、文化傳播與交流、物資與生產的分佈等多重原因,長江以南,相比長江以北,融合程度較低,更多保留了明朝以來的漢民族特製。不過,到了這時節,血統可能已經不在主要了,更多的保留,是在意識形態方面。這也大概就是為什麼,最初發起對抗甚至試圖傾覆滿清統治的力量,多發源於南方。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四)當代中華大家庭和“炎黃子孫”的廣義外延

歷經前述四次民族融合,可以說,“炎黃子孫”的概念,在生理的血緣方面的含義,已基本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狀態了。除了世代生活繁衍在中南、西南一些與世隔絕的大山裡、保有跟“中原”相關的古老傳說的極少數部族(少數民族的支脈,已不能稱為“民族”)外,真正血緣意義上的“炎黃子孫”,實在很難找到更“正宗”的了。

這情形,要是放在很多其他地區、其他族群,很可能,原本的古老先祖,會隨著血緣的“分散”和文化的演變,而被遺忘。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而我們,中華民族,及其世代守護、建設、熱愛、依戀的中華大地,卻因為穩定的農耕經濟模式,因為比“敬神”更具體、更親切、可以具象化到“愛父母”的“敬祖”信仰,因為儒家內核的道德式的寬諒與包容,因為世代相傳不曾斷絕的生活藝術和保家衛國的抗爭精神,而從很古老的秦漢時代,就顯示出世界上任何同期民族都不曾有的強大“向心引力”;而使得曾經的敵人成為朋友,曾經的朋友成為親人,以至於凝聚成這個星球上最龐大的、具有近乎共同靈魂歸屬感的偉大民族。

不管操何種方言,不管生活習俗有著怎樣的差異,不管是在“長江頭”還是在“長江尾”,甚至不管是在異國他鄉還是色目捲髮,只要是“同文同種”,只要知道祖先埋葬在這片土地上,人們都會津津樂道著你我他共同的名字——炎黃子孫!都會由衷自豪地讚歎——巍巍大中華,好大一個家!

“正宗”的“炎黃子孫”今何在?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著有《管得著嗎你》《紅月亮》《武王伐紂》《深水爆破》等多部長篇小說。主筆、主創多部影視劇本,其中《九死一生》(30集諜戰劇)、《危機迷霧》(38集諜戰劇)已播出。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