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斷橋」今何在


蕪湖“斷橋”今何在

1928年時的鏡湖

蕪湖“斷橋”今何在

上世紀90年代的鏡湖步月橋

江城三分秀,兩分在鏡湖。鏡湖亦如其名,湖泊清澈明亮,水平如鏡,環種楊柳,景勝一方,蕪湖歷史上稱之為“邑中風景最佳處”,古八景之“鏡湖細柳”指的就是這裡。

早在85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蕪湖狀元張孝祥罷官回鄉,捐出良田百畝,匯而成湖,造福桑梓。成湖之後,張孝祥將其命名為“陶塘”,以表達自己追隨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之情。民國八年(1919)《蕪湖縣誌》曾記載:“鏡湖,在赭山南,即陶塘。宋張孝祥捐田百畝,匯而成湖。環種楊柳芙蕖,為邑中風景最佳處。”

如今的鏡湖是蕪湖市中心最美的風光帶,依赭山,傍弋水。漫步於鏡湖公園之中,景點眾多,其中位於大小鏡湖之間的“步月橋”,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點綴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之上,成為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然而,當我們徜徉在這如此溫婉的秀色之間,可曾想過,身旁的這座步月橋,是不是有點別樣的感覺,是不是與某個風景名勝極其相似。

的確,步月橋是很有來歷的。它原名“柳陰橋”。民國八年(1919)《蕪湖縣誌》中記載:“大新橋,在鏡湖堤中間,亦名柳陰橋。小新橋在鏡湖堤南,亦名留春橋。東新橋在留春園東,亦名春在橋。”清嘉慶八年(1803),蕪湖關道宋鎔在鏡湖當中建起一土堤,將湖水隔成兩半,堤中建“柳陰橋”,在南段建“留春橋”,後又在留春園的東邊建起一座“春在橋”,亦名“在春橋”,並建“功並白蘇”、“杕杜來遊”兩坊,為鏡湖增色不少。從宋鎔所建的這兩座牌坊不難看出,一方面他有著孤傲高冷和不入俗套的個性,同時,“功並白蘇”也很明顯地表明,宋鎔當時在鏡湖修建土堤時,就是想在蕪湖再營造一處白居易筆下西子湖畔“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的意境,效仿蘇東坡疏浚西湖修建蘇堤的豪舉。所以,宋鎔在土堤建成之後,又在堤上修建了三座小橋,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瞭。特別是堤中間的柳陰橋,它靜臥兩湖之間,無論遠看近看,橫視側視,此橋都深得西子湖畔“斷橋”之神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