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如何成為中國的代稱

“契丹”作為中國的代稱一般是沿著陸上絲綢之路傳播開的,從新疆到俄羅斯,西亞、東歐的很多國家都以“契丹”稱呼中國或中原王朝。這種現象看似奇怪,也很正常,因為在10世紀到12世紀的三百年裡,契丹人的遼政權先後稱霸漠北與西域。

下面,本文就來詳談西域人對“契丹”與“中國”觀念的形成與變化。

起初,“契丹”與“中國”是不同的概念。

“契丹”如何成為中國的代稱

馬哈茂德喀什葛裡畫像

在喀喇汗王朝時期,馬哈茂德•喀什葛裡所著的《突厥語大詞典》中定義:

“桃花石——此乃馬秦的名稱。秦距契丹有四個月的路程。秦本來分為三部:上秦在東,是桃花石;中秦為契丹,下秦為巴爾罕;而巴爾罕就是喀什噶爾。但在今日,桃花石被稱為馬秦,契丹被稱為秦。”

西域人稱中國為“秦”,稱漢人為“桃花石”。《突厥語大詞典》中所提到的“桃花石”指宋朝,“巴爾罕”即喀喇汗王朝。宋與契丹、喀喇汗是“秦”的三個部分。

“契丹”如何成為中國的代稱

《突厥語大詞典》中的世界地圖

“桃花石”這個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是來源於“拓跋”,一說由“唐家子”音訛而來,目前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桃花石”是漢人的代稱。

喀喇汗曾向北宋朝貢,稱宋朝皇帝為“漢家阿舅大官家”,可見,喀喇汗認可宋朝的中原正統地位。但喀喇汗同時認為自己也是中國的正統政權之一,並自稱“桃花石汗”。

“契丹”如何成為中國的代稱

公元10世紀的西域

西遼時起,“契丹”完全成為中國的代稱。

西遼建立時,遼國故地已被女真佔領,北宋也亡於金國,南宋與西域的聯繫徹底斷絕(這也是南宋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重要原因),而契丹人的西遼成為西域各邦的宗主國。

“契丹”如何成為中國的代稱

耶律大石,西遼開國皇帝。

對於西域人而言,契丹人儼然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桃花石”遠在秦嶺淮河以南,漸漸淡出了西域人的視野。而西遼以儒家學說立國,漢化程度很高,更使西域人分不清契丹人與漢人。

直到明朝,位於今新疆的東察合臺汗國仍稱明朝為契丹。甚至在今日,“契丹”仍存在於維吾爾等族對漢族的非正式稱呼中。

“契丹”如何成為中國的代稱

東察合臺汗國,明朝稱之為“亦力把裡”

隨著西遼的對外擴張,契丹人威震四方,“契丹”這個名字由是傳向更遙遠的西亞與東歐。據說,西方基督徒中盛行的“祭司王約翰”傳說,即以西遼皇帝耶律大石為原型。耶律大石曾重創了西亞的塞爾柱帝國,這極大地振奮了十字軍的士氣。

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歐洲人對中國有兩種稱呼:從陸上絲路傳播來的“契丹”與海上絲路傳來的“秦”,即“China”。直至明末傳教士利瑪竇來華,才證實“契丹”即是“China”。

“契丹”如何成為中國的代稱

海陸兩條絲綢之路之圖

順便提一下,China並非源於瓷器,相反,瓷器是因中國而得名。關於這一稱呼的來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源於秦朝,第二種是源於梵語中“絲綢”的發音。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契丹人在中華文化的發展中也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契丹”作為中國的另一個稱呼也無不可。

“契丹”如何成為中國的代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