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角度解析,為何羅志祥們,沉迷於慾望?

從4月份的第一天開始,我就做了一個有趣的嘗試。

這一整個月,我將全部業餘時間,用來看那些最流行的電視劇,男頻和女頻人氣最高的小說,以及抖音等熱門app的高贊短視頻。

然後我發現,我們的流行文化,越來越追求快感,膚淺,和極致的娛樂。

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電視劇無論是宮鬥,校園,還是穿越,都追求甜寵,也許過去瓊瑤當道的時候,人們還能忍受苦情和虐心,但是這兩年,人們越來越無法接受悲劇和糾葛,就算過程有曲折,也要是輕微的甜虐,又甜又寵,才是主旋律。

至於網文小說,男頻裡的男主,一路修煉,逆天改命,坐享齊人之福;而女頻裡的女主,比如重生文,穿越文,宮鬥文,女主同樣逆天改命,殺伐果斷,一路所向披靡,而男主的作用,就是扮帥和扮強大,以及無條件寵溺女主;

可即便如此,無論是電視劇裡的彈幕,還是網文裡的評論區,網友依然表現的非常難以容忍,人設中的拖泥帶水,男女主的些許猶豫和矛盾,片刻的錯過和失誤。

換言之,人設已經如此單薄和單一了,她們卻追求更加的單薄和單一。

人性的立體,複雜,糾結,矛盾,猶豫,些微缺點和瑕疵,讓她們很難接受。

因為只有極致的失真,才會帶來幻想中的完美,而只有這種極致的完美,才能構建極致的愉悅和快感。

所以,當我沉湎於網絡世界,快感文化中時,我開始漸漸理解,為何互聯網戾氣越來越重,人們容錯率越來越低,又及,為何現代商業文化,極力的討好我們,極力的貢獻可心的極致快感,可是我們卻更加容易陷入空虛,迷茫,失落,甚至不快樂的狀態……

因為追求快感的本身,就意味著離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現實,越來越遠。

心理學角度解析,為何羅志祥們,沉迷於慾望?

傳統哲學認為,人們通常用兩種方式,來追求所謂的幸福。

第一種,就是享樂主義主張。通過純粹的享樂和享受來實現快樂。這種主張的本質是,追求愉悅和快感。

第二種,就是舉止主義主張。這種主張的本質是,追求意義。為了這種意義,可以抑制眼前的快感,放棄短期享受。

哲學上,將第一種追求目標,視為低級樂趣追求;而第二種追求,視為高級樂趣追求。

低級樂趣,是一種感知性刺激,人們可以通過美食,性,網絡娛樂文化來實現。

而高級樂趣,是指人們通過藝術,科學等非感知性刺激,從而參與了意義歸因所隱含的更廣泛的神經網絡,從而產生一種高層次的愉悅。這種高級樂趣,表現為生活滿意度,幸福感,身心健康度等。

人類想要提升幸福感,需要將兩種幸福主張結合起來踐行。

但商業社會,娛樂至死的文化,導致第二種幸福主張,成為了社會主流。

而享樂主義主張的弊端在於,人們在追求感官享樂中,所建立的愉悅感和快感,來源於多巴胺分泌。

娛樂刺激會導致多巴胺分泌,但是,不斷的刺激,會讓大腦神經趨於適應,從而需要更高的刺激。

多巴胺過多和過頻繁的分泌,會導致成癮。

所以,當人們被極致快感供養時,享受快感的闕值也會越來越高,於是,人們追求更高的快感,快感永無止境,享樂不休不死,我們娛樂成癮,永不滿足,越陷越深。

沉湎於享樂主義,多巴胺會告訴我們大腦的獎勵神經遞質:我感覺很好,我想要更多,我不滿足。

追求舉止主義主張,我們的血清素會告訴大腦的滿足神經遞質:我感覺很好,我已經夠了,我不再需要了。

所以,產生的兩種幸福,締造的體驗,完全是不同的。

但遺憾的是,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沉湎於短期快感,越來越希望快速,輕鬆地獲得愉快的體驗。

所以,我們習慣了重口味的食物和飲料,通過色情,約炮,膚淺的娛樂,來滿足一時的快樂。

但問題是,這種享樂最大化的選擇行為,可能會使我們變成無意識的享樂主義者,將自己的自由意志移交給下一次多巴胺分泌。

心理學角度解析,為何羅志祥們,沉迷於慾望?

比如這段時間,驚爆娛樂圈的桃色新聞,周揚青和羅志祥分手事件。

周揚青自爆分手原因是男方頻繁出軌,並在分手信裡質問:關鍵是,你都是哪兒來的時間呢?難道你為了約P都不睡覺的嗎?

想想幾年前,羅志祥在《西遊降魔篇》中,極力想要表達:我不是腎虛公子,我是空虛公子。真是一種魔幻的預言。

因為吸毒成癮也好,性亂交也好,都是在追求一種極致的快感,但是這種快感很短暫,總是需要更高刺激的快感更替,否則,人就容易陷入失落和空虛。

平凡的享樂,簡單的快樂,已經無法滿足他的闕值了,越極致,越空虛。

這麼一想,他其實是名副其實的空虛公子。

而我們嘲笑羅志祥,其實也有點五十步笑百步了,因為本質上:縱樂和縱慾,是一樣的。

許多年前,季羨林先生說:

只有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

那個時候,我並不理解這句話,等到開始學習心理學之後,才慢慢明白這句話的真諦之所在:因為中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中庸的文化。

中庸文化,它不追求極致,自然也不追求極致的快感。

但現在看來,顯然,我們現在的文化,變味了。

文 | 巴黎夜玫瑰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