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測溫“硬科技”迎接“開學潮”

中新社北京4月28日電 題:人工智能測溫 “硬科技”迎接“開學潮”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各地陸續開學復課,如何守好校門安全“紅線”?面對校園、幼兒園的測溫剛需,脫胎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加速研發出紅外熱成像測溫機器人。

基於紅外熱成像技術製成測溫儀器並不新鮮,不過,這款測溫機器人的主要特點在於人工智能。研發者代表、賓果智能團隊負責人閔海波2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機場、火車站等傳統場景裡使用的非接觸式測溫儀價格不菲,難以覆蓋更多場所,特別是對成本比較敏感的學校及幼兒園。長久以來,校方、園方習慣於安排人員手持測溫儀站在門口檢測,既費時費力,測溫精度也不理想,還存在交叉感染風險。

閔海波和同事們與教育機構打交道多年,察覺到這一“痛點”,去年5月就開始著手攻關“經濟適用型”非接觸式測溫儀,原計劃用一年時間完成。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他們加快技術落地,日前已推出產品並將其部署於部分學校及幼兒園。

這款測溫機器人使用低成本硬件,但通過深度學習、增強學習達到算法補償,實現較好的精度和穩定度。閔海波舉例說,大人流體溫檢測設備的關鍵組成部分是“黑體”,有了它,測溫穩定可靠,但成本始終降不下來。並且受疫情影響,“黑體”產能供應不上來。他們的做法是調動18萬條數據,內置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由此免“黑體”校驗。

閔海波說,經實地測試及計量機構測定,測溫機器人支持1—2米區間戴口罩的人臉識別,可同時快速測溫3—5人,每分鐘可測80—120人,溫度誤差在正負0.3攝氏度之間。測溫機器人還可對人臉自動跟蹤,對體溫異常人員自動報警。綜合比較傳統的非接觸式測溫儀,在同等應用效果下“節約一半成本”。

研發團隊還將測溫機器人以模塊形式融入以往製售的教育服務機器人裡,加上“考勤”“視頻推送”等功能,兼顧校方、園方的教育和管理需求。北京石景山區幼兒園園長左麗君表示,紅外測溫與教育機器人一體解決方案極大提高了晨檢與考勤效率,好用且易用。

疫情期間,閔海波和同事們還趕製出一個互動化智能教學線上教學平臺。“幫助合作的教育培訓機構招生接近兩萬人。”他說,“雲課堂”方興未艾,但對不少面向2—8歲孩子的教培機構來說,把線下課程轉到線上實則很難,一些直播課普遍生硬,難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這個平臺的主要作用在於,一方面提高課程的遊戲化、交互化、智能化,“教師通過拖曳、編輯模塊,更容易創建互動課程”;另一方面,後臺算法根據課上孩子的問答、情緒、活躍程度、專注程度等情況生成報告,輔助教師給出評測與針對性建議,繼而更好實現因材施教。

“我們終極目標是把人工智能引入課堂,讓機器人發揮數據採集及分析的特長,真正輔助幼教老師。”閔海波坦言,人工智能與幼教服務兩部分看似可以簡單組合,實際存在技術壁壘,需要創新技術和跨界思維。2015年以來,賓果智能團隊聯合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探索,迄今為止,利用智能機器人在幼兒園的課程實施總時長超過500萬小時。

他們更將目光投向偏遠鄉村。去年,團隊利用助教機器人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實施“一村一幼”推普課程,在當地320家村幼點示範應用。閔海波解釋說,當地極度缺乏漢語教師,而一些彝族孩子因為漢語水平較低,不適應課堂,繼而選擇退學。“用永不離職的智能機器人輔助彝族老師教普通話,還可對當地彝族孩子情況做長期追蹤。”他說,今年計劃把這個項目帶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在教育領域為脫貧攻堅貢獻一份力量。(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