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2019年醫療健康賽道覆盤。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導語

2019年,無疑是中國醫療行業資本化進程中令人無法忽視一年,在資本市場整體遇冷的形勢下, 醫療健康行業逆勢而上,仍是名副其實的明星賽道:私募交易突破900起,規模超500億人民幣。

與此同時,一場爭奪資金與時間的生存競爭也在展開:一方面,順應政策走向,企業自發迭代,並加快商業化進程;另一方面,資本回歸價值投資、抱團取暖,市場開始優勝劣汰。

這種現象背後,存在太多的新變量。一方面,新醫改的穩步推進,尤其是在今年,圍繞三醫聯動展開的政策變革尤為顯著,政策影響的逐步釋放和落實傳導至行業的各個細分領域。

首先,基層市場的擴大將為多個醫療領域帶來增量市場,三級公立醫院迎來“大考”——考核指標綜合體現改革措施落地情況;其次,藥品集採擠掉價格水分,影響藥品生產、流通格局;第三,國家版DRG啟動試點,為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提供重要數據來源;第四,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迎來大調整,提升保障能力的同時釋放出支持創新的明確信號等等。

另一方面,市場資金緊張,總融資金額縮水,醫療健康行業項目融資之路困難重重,企業面臨“自給自足”的壓力,加速商業變現的進程;與此同時,而一些具備創新力的醫療企業因本身潛力和聯交所、科創板等豐富退出渠道原因則迎來暖流。

今天這篇年度醫療健康復盤中,36氪將從醫藥與生物技術、醫療器械、醫療服務、智慧醫療、醫藥流通5個領域來提煉行業的變量,並分享一些我們的觀察。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投融資情況概覽

從行業分佈看,2019年醫療健康行業投資集中於藥品行業、醫療器械行業、醫療服務行業。

其中:醫療器械行業投資事件數量佔比最高,達到36.1%;其次:醫藥行業,佔比32.8%;醫療服務行業佔比為21.9%。整體來看,與2018年、2017年(20%左右)相比,隨著“進口替代” 趨勢逐漸加深,醫療器械行業投資事件數量佔比明顯提升,迎來行業發展小高峰。

進入2019年,許多研發項目進入二期臨床或產品上市階段,所需研發及商業化投入較大,藥品行業當年平均單筆投資事件交易額較高,達到4.4億元。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從輪次上看,截至2019年年底,醫療健康行業共發生920起投融資交易事件(不包含IPO募資及定增),與2018年(1246起)、2017年(1526起)相比下降明顯。項目早期階段融資事件佔比較大,其中種子輪、天使輪、Pre-A輪、A輪合計約佔總投融資交易事件一半,與2018年比例相當。

具體到細分賽道投融資情況,2019年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進一步減弱,曾處於風口的移動醫療受關注度下降,而以生物技術、AI技術、高分子材料技術等“硬科技” 驅動的行業,如生物製藥、體外診斷、AI醫療、高值醫用耗材等,成為投資機構的重點佈局方向。

其中,生物製藥、體外診斷熱度在波動中處上升狀態,AI醫療行業因商業化應用還未落地, 其熱度在2019年有所下降,但與其他細分賽道相比仍處於較高水平。高端專科醫療行業因投資預期較為穩定,同時受消費升級、市場放開等因素影響,其在2018年-2019年的資本寒冬中,受關注度持續上升。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投資主題與行業盤點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醫藥及生物技術

在醫藥及生物技術領域,最為亮眼的是創新藥賽道。鼓勵技術創新的政策紅利、生物技術人才“海歸潮”的出現、港交所允許未盈利的生物技術公司上市、科創板的開板,都是中國醫藥在2019年自主創新力集中爆發的理由。

  • 抗腫瘤新藥和醫藥外包迎融資潮

一如既往,作為醫藥的主要攻堅方向,抗腫瘤佔據了長期風口,2019年全國融資事件達到43筆。

此外,隨著中國進入後仿製藥時代,醫藥研發外包保持高景氣度,並尋求技術高門檻專業化發展,今年CRO/CMO/CDMO企業也迎來了一波融資潮——融資事件達到16筆,方恩醫藥、潤東醫藥、武漢宏韌、弈柯萊生物、蘇橋醫藥、邁百瑞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 新氣象:“國產PD-1陸續面市”

這代表著此類國產重磅創新藥進入收穫期,爭奪百億單抗市場。在此之前,PD-1的上市產品均來海外,明星代表是百時美施貴寶的O藥、默沙東的K藥、阿斯利康的I藥。2018年12月,首個國產上市PD-1“花落”君實生物,打響了國內市場爭奪戰。

截至2019年底,君實、信達、恆瑞、百濟神州四家公司,產品都陸續獲批上市,信達產品更是在激烈的競爭中進入醫保談判。市場的關注點,也從“哪家第一個上市”,轉到了“哪家銷售數據最好”。

  • “全球新”技術才值得被投資

根據Insight數據庫統計,2019年共獲批12款新藥(未統計中藥),包括7個化藥、2個治療用生物製品(2個國產PD-1)、3款國產疫苗。其中江蘇恆瑞和江蘇豪森分別獲批2個1類新藥,並列首位,令業界矚目。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2018年的氪記中,36氪曾給出過預判,其一是市場對技術的要求會更加提高,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其二是估值泡沫成為隱憂。2019年的市場表現,恰好驗證了這個預判。尤其是2018年底、2019年初,港股上市的創新藥企,多數股價低於預期。泡沫逐步破滅,估值趨於理性。

對於這種現象,幾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看法是,公司技術無法在全球市場上有力競爭,才導致了股價滑坡。藥企能不能賺錢,不能光看中國市場,而是要看海外市場能否佔到市場份額。

未來,創新藥企業想取得成功,必須同時瞄準海外和國內市場兩方面,技術必須是“全球新”。這是創新藥投資的新變化。

  • 集採擴圍、DRGs逐步推開,藥品降價將成為行業常態

“三醫聯動”的核心是理順價格體系,醫保集採已經成為重點,按病種付費(DRGs)逐步推開。這給生物製藥市場帶來了很大變化 —— 藥品降價將成為行業常態。

2019年國家醫保談判被稱為“靈魂砍價”,新增藥品70個,新增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60.7%,三種丙肝治療用藥降幅平均在85%以上,腫瘤、糖尿病等治療用藥的降幅平均在65%左右。

集採模式下,仿製藥的利潤空間大幅壓縮,創新藥的醫保準入、放量預期也逐漸明確。政策有利於龍頭企業的長期發展,鼓勵創新力的爆發。

  • 新一代測序(NGS):出現久違的寒冬

對於NGS行業而言,2019年是久違的寒冬。和2017年的10億美元、2018年的9.86億美元相比,今年融資總額出現跳水式下滑,只有5.85億美元,投資熱度迅速降溫,相比幾年前百家爭鳴的局面,如今的NGS市場更加趨於冷靜。

今年的大部分融資也集中在了相對後期的企業,僅一家企業的輪次是在A輪以前。大部分的資金流向了A輪,這一部分企業一共吸納了16.4億人民幣的金額,然而,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華大智造就佔了14億);B輪及以後的企業分走了超19億人民幣的資金,資金還是主要流向明顯具有快速成長潛力或已有成熟產品上市的企業。

究其原因,一方面,資本市場的資金緊缺,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他們更加謹慎和保守;另一方面,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資本已在腫瘤、遺傳病、消費等檢測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而在這些應用以外,也沒有太多新方向出現,在行業走熱時同步掀起的估值泡沫也讓部分投資機構卻步。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醫療器械

  • 醫療設備:“硬科技” 驅動產品受歡迎,巨頭加速數字化轉型

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近五年來一直保持穩步增長,各個細分領域都享受到了醫療需求增長和政策的紅利。

就大型設備來看,包括DR設備、CT機等產品(中低端),MRI、PET-CT(高端市場)等產品。其中的高端市場長期被巨頭壟斷,中低端市場則曾現多而散的競爭局面,鮮有創新力強的產品,距離資本較遠;與之相對應的,院外、小型化設備市場在快速崛起,像便攜式血糖儀(微策生物)、血壓計(可孚醫療)等以及受資本認可。

除此之外,資本市場上較活躍的主要還是“硬科技” 驅動型產品,包括醫療機器人(6起)、3D打印(4起)、掌上超聲(2起)等。國際上,美敦力、強生、西門子、史賽克等在內的巨頭相繼在2019年收購了醫療機器人,傳遞出一個明顯的信號。

現如今,這些“硬科技”距離臨床應用越來越近:2019年4月,世界首顆3D打印心臟誕生;國內愛康醫療獲得金屬3D打印植入物批文、嘉思特醫療自主研發的鈦合金3D打印植入物“骨小梁髖關節假體”獲批上市等;首款國產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也在2019年獲批上市。

與此同時,“GPS” 三巨頭也在重點發力數字醫療、AI醫療,轉型為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圍繞上述創新,它們在2019年的CMEF展和RSNA展上都有重磅成果展出。

  • 體外診斷(IVD):佔據醫械私募交易的大半壁江山

無論是資本寒冬還是風口破局,體外診斷產業似乎都備受資本市場青睞,今年融資過億的IVD相關企業已超過10家,年初融資的熱景生物和碩世生物科創板已上市;另外共有40餘家企業宣佈獲得融資,共佔據醫療器械私募交易規模的大半壁江山。

隨著人口老齡化、保險覆蓋率及支出不斷增加、收入長等因素的驅動,體外診產業已成為我國最活躍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在疾病預防、診斷和愈後判斷、治療藥物篩選監測、健康狀況評價以及遺傳性預測等領域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

具體來看,免疫診斷是目前最為主流的檢測方式,也是IVD行業中佔比最大的細分領域,高增長、進口替代空間大:80%以上化學發光市場由羅氏、丹納赫、雅培和西門子佔領,其它市場份額主要有國內龍頭企業佔據,但也因創新力不夠,較少受到VC/PE的關注。

從分子診斷領域來看,國內分子診斷起步較晚但增速迅猛,通過其融資數量可窺一斑(20起),未來有趕超之勢;

此外,產前診斷、腫瘤基因檢測、個體化用藥等應用場景將成為未來主流趨勢,需求將快速釋放。

作為體外診斷行業的新興細分領域,POCT因多項優點而應用價值顯著,國內龍頭企業部分項目增速接近翻倍。與此同時,這一行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技術方向,類似智慧即時檢測(iPOCT)、微流控技術、生物芯片以及自動化、系統化等。

像輝瑞、雅培等巨頭都在組建團隊來專門發展下一代POCT產品。而在這些新方向有突破的企業備受資本歡迎,譬如伊鴻健康、奧普生物、量點科技、科斯邁、天縱生物等。

  • 高值耗材:迎來“進口替代” ,成資本新寵

2019年高值醫用耗材投資在醫療器械領域中表現較為搶眼,其投資事件數量與熱度均高於醫療影像設備,以介入式耗材在資本市場最為活躍,主要包括心血管類、耳鼻喉科類、骨科類、眼科類、口腔類。

從發展階段看,除南微醫學、心脈醫療(微創醫療分拆子公司)等發展較早的公司已在科創板上市,其他在藥物球囊、心臟瓣膜等垂直領域深耕的初創企業大多還處於早中期發展階段,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相應地,同領域的眾多企業也成為資本關注的焦點,譬如脈搏醫療、唯柯醫療、心瑋醫療、麥普奇醫療、百心安、脈全醫療、沛嘉醫療、健世生物等均在2019年完成新一輪融資。

與此同時,傳統醫療器械廠商也開始重點佈局高值耗材或尋求產品創新,譬如啟明醫療佈局TAVR技術、德諾醫療佈局結構性心臟病與外周血管等、藍帆醫療佈局高值耗材領域、博邁醫療佈局先進製造工藝等。

要特別指出的是,介入類耗材領域產品研發成本和風險與原始創新相比較低,商業化應用環境較為成熟,而隨著一系列微創手術的普及,除冠脈支架外,取栓裝置、內鏡系統等其它心腦血管或消化道等非血管腔道介入手術領域, 也將出現“進口替代” 機會。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醫藥流通

  • 藥店:資本強勢入局、行業整合進一步加劇

在醫藥零售領域,過去一年最顯著的現象便是藥店的規模化發展,以老百姓、一心堂、大參林、益豐藥房為代表的四大上市民營連鎖藥房,連同以阿里、高瓴、基石等為代表的資本,不是在馬不停蹄開設藥房,就是在爭先恐後併購藥房。

舉例來說,高瓴資本旗下的高濟醫療在不到兩年時間佈局上萬家實體藥店,去年這些藥店總營收近300億元,而國內四大上市連鎖藥店(老百姓、益豐、一心堂、大參林)去年1年銷售額加在一起也才344億元左右。曾有媒體爆料,騰訊計劃向上述業務投資約5億美元,該業務的估值約為25億美元。

隨之而來的是,同連鎖藥店相比存在著明顯的競爭劣勢的單體藥店面臨更大壓力,夾縫求生。

  • 醫藥電商:馬太效應顯現,互聯網售藥迎來拐點

36氪觀察發現,醫藥電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海外,主要集中在靠後期的頭部企業(B輪及以後),其中不少是具備集團效應的平臺,包括阿里系、國藥系、京東健康 ,以及仁和藥房網、七樂康等品牌,一些小規模品牌逐漸從市場淡出。

去年12月1日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正式實施,為網售處方藥“鬆綁”。據阿里健康、京東健康以及拼多多以及多家垂直醫藥電商公佈的階段性數據來看,2019 年全網銷售將超過千億。曾有業內人士估算,2019年的線上銷售將佔據藥品零售總額的20%,達到了所謂的互聯網售藥拐點。

所謂拐點,即是在政策的“積極態度”及“鬆綁”下,線上售藥將呈持續發展的勢態,而在我國擁有10多億網民的今天,線上售藥在爭奪藥品零售容量的行為將呈穩步上勢趨勢,必成零售藥店的主要競爭對手。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智慧醫療

  • AI醫療影像降溫降速,AI新藥研發已成頭部之爭

2019年醫療AI總共獲投54筆,我們篩選出了幾個值得討論的細分賽道。

相比過去幾年的風生水起,AI醫療影像在2019年僅獲投13筆,行業趨於冷靜,泡沫被擠。融資輪次以B輪為主,比較後期的深睿醫療獲得了數億元C輪融資,柏視醫療、醫準智能、致遠慧圖、數坤科技獲得了B輪融資,Airdoc完成了B+輪。

降溫降速的原因是,在諸多AI醫療應用中,AI醫療影像是相對容易落地的技術,使得前幾年眾多玩家紛紛湧入賽道。火熱的前行路上,遇到了商業化困境:證照審批難,仍沒有產品通過審批上市,難以從醫院端獲得盈利。商業化受挫的情況下,玩家們如果沒有絕對的技術優勢,是很容易被淘汰的。

與之相比,AI醫療影像中的一個細分賽道,恰好避開了這場商業化困境。這類“幸運兒”是AI影像採集、AI影像重建、AI影像增強等產品。它們由於不涉及輔助診斷,在臨床實驗方面更容易客觀定量測評,註冊審批相對更可控,難度會較小。

舉例來說,深透醫療的影像重建平臺SubtlePET和SubtleMR便通過了FDA的審批,成為第一個FDA獲批的應用在核醫學上的AI產品。根據美國市場的數據,“後期影像分析”只佔醫學影像市場的10%左右,而“影像採集”的市場份額高達90%,天花板更高。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再說AI新藥研發,已經進入頭部玩家之間的角逐。2019年共披露了6筆融資,其中幾個大額融資值得關注:2019年Insilico Medicine完成了3700萬美元B輪融資、腸道微生態治療AI藥物研發商未知君2019年連續完成了兩次融資。

AI新藥研發商去年發展穩定,儘管公開融資僅6筆,但36氪瞭解到,幾家一線企業也在2019年完成了新融資,用於推進研發管線。對於這個賽道而言,高額融資並不能帶給行業足夠的信心。企業和投資人更想看到的是平臺AI能力的驗證。驗證方式可以是研發管線被藥企買單,也可以是積極的臨床結果。

醫療AI的爆發期是遠是近?醫療AI當下的投資價值有多高?對這個問題,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2019年,36氪走訪了歐美創投圈,發現歐美對醫療AI的看法,與國內存在著有趣的差異。

歐洲創投圈正將關注點放在Digital Health和Healthtech。這個領域包括:無線醫療設備、移動醫療應用、醫療健康IT、遠程醫療、醫療器械數據系統、醫療器械交互操作、大健康、網絡安全。上述領域中,有一部分在國內還沒有形成氣候,卻成了歐洲投資人的關注焦點。究其原因,諾華公司全球企業戰略主管Ulrich Muehlner博士告訴36氪,“我們對生物製藥的投資已經非常成熟了,估值模型清晰,投資路徑明確。相比之下,AI和大數據所帶來的新醫療應用,還存在很大的挖掘空間,及早入局才能抓住商業機會。”

歐洲的投資重點在於商業模式,而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更看好AI的前沿技術。硅谷的投資機構Fusion Fund創始合夥人張璐告訴36氪,“當前硅谷看到AI和邊緣計算在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的推進非常快速,成為新投資趨勢。這類產品一方面可以幫助挖掘腦部疾病的病因,邊緣計算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數據隱私問題,另一方面商業模式是直接賣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給用戶以應用,盈利模式可行。此外還看好納米機器人,比如來自斯坦福大學的Paradromics團隊,通過納米機器人搭建腦機接口,應用於治療腦部疾病。在腦機接口的諸多應用中,醫療場景優先,因為醫療康復是唯一一個允許人腦中植入芯片的腦科手術領域。”

相比實際落地醫療場景的應用,“硅谷鋼鐵俠”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則更為“極客”。2019年夏天,Neuralink在發佈會上宣佈,正在研發一臺類似“縫紉機”的機器人,可以將超細電極植入人體大腦深處,轟動一時。緊接著,Facebook也宣佈能夠通過植入式電極,直接讀取人腦中的單詞和短語,這兩項未來科技接連宣佈,這讓行業熱度提升。

回望國內市場,雖然腦機接口仍處於技術早期發展階段,神經退行性疾病的AI應用也未形成大規模趨勢,但已經有部分企業入局,2019年共有2家腦機接口公司完成了數百萬元的融資。

  • 巨頭加緊AI醫療生態佈局,“智慧醫院”建設步伐加快

AI賦能大數據平臺和智能設備的相關應用也較受資本關注,共披露了22筆融資,集中在早期。此外,百度、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2019年也進一步加緊了AI醫療領域佈局。其中,騰訊、阿里相繼啟動了AI醫療開放項目,試圖連接更多開發者和使用者,促使其儘快走向商業化落地;百度旗下靈醫智惠的全科版臨床診斷決策系統(CDSS)也正式落地。

與此同時,“智慧醫院”成醫療機構發展的大趨勢,該領域2019年完成了6筆融資,其中惠每科技和森億智能相繼披露了C輪過億融資。現階段,在政策紅利下,醫院回款週期縮短有利於規模擴張。這類產品要發展的關鍵,是給醫院方帶來明確的價值,並控制硬件成本。

在頭部領域,像智雲健康、思派網絡、太美醫療、妙手醫生、企鵝杏仁、微脈等企業,在2019年裡融資額均超過1億美元,這批公司將有更大空間進行商業模式的複製和生態圈的打造。

  • 醫療信息化:老牌醫療IT公司革新、醫療外圍互聯網企業迎來機遇

對於整個醫療信息化行業而言,2019年是政策頻發的一年,無論是醫院信息化標準規範的進一步落實,還是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正式納入醫保支付範疇,又或是按病種付費(DRGs)政策的全面推開,都讓這一市場得到了全面激活。

這不僅給傳統醫療IT公司創造了新的增長極,也讓部分以往在醫療行業邊緣頻頻試探的互聯網企業找到了一些新的機會。譬如,像創業慧康這樣的老牌醫療IT公司正在進行戰略升級;百度則與醫療信息化巨頭東軟醫療合作共同推進CDSS;京東互聯網醫院宿遷分院上線,且與宿遷醫保系統實現打通,處方來源和支付系統銜接的雙重問題得到解決。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醫療服務

我國高收入人群體量攀升,過去10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2.3%。這個群體普遍對公立醫療滿意度偏低,尋求更個性化、更高效、更高質的私人醫療服務。近年,政策放寬了對外資辦醫、民營資本辦醫的限制,推動了高端專科醫療的發展。而在高端專科市場,2019年口腔、婦兒、輔助生殖表現突出。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口腔賽道,受到資本青睞的主要是診所、SaaS服務、互聯網看診、設備和耗材,共有10家醫療服務類公司獲投(6家器械耗材類獲投)。隱形正畸在創投圈掀起了一股熱潮,賽道井噴式增長,吸引了資本的關注,預期2020年會有更多標的獲投。

婦兒項目也是2019關鍵詞,10個項目獲投,集中於中高端兒童醫療服務、兒童自閉症康復、母嬰移動互聯網。輔助生殖領域的大事件,是錦欣生殖上市,這個賽道終於出現了通過上市退出的案例。不過,相關政策尚不明朗,行業亂象層出,這令很多資本望而卻步。

醫美行業則出現“冰火兩重天”的景象:一方面,華熙生物、鵬愛、新氧(分別位於產業的上中下游)都在2019年登陸納斯達克或科創板,且阿里健康、美團醫美、京東等巨頭進一步加強佈局,給從業者帶來更多希望;另一方面,也有一大批醫美機構正悄悄消失,走下暴利神壇。據企查查數據,這一年共有2600家醫美醫院倒閉,還不包括沒有統計在內的黑醫美。

相關企業融資也在進一步冷卻,大筆融資屈指可數,資金主要流向明顯具有快速成長潛力或已經跑通模式的頭部企業,譬如醫美整形平臺美唄(B+輪),或一些模式創新/專業化發展的早期項目,譬如美大夫(Pre-A輪)、怡脂(A輪)。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創新支付

  • 健康險:20000億藍海市場待挖掘,盈利能力是未來大考

以往異常火熱的健康險,2019年逐漸冷靜,走向成熟。這種“冷靜”和“成熟”,表現在獲投企業減少,輪次後移,更多明星VC入局。

2016-2017年,健康險每年有14家企業獲得融資,輪次以天使至A輪居多。2019年,賽道上僅有7家企業獲投,輪次集中在A-B輪,留給天使玩家的機會已經寥寥。

受益於市場發展,健康險的數據持續增長。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前10個月,健康險保費收入達到6141億元,同比增長了30.7%。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整體來看,健康險的市場蛋糕是很可觀的。“力爭到2025年,健康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說道。

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科技帶來革新的解決方案,重塑了傳統保險的商業模式,從而湧現出各種新玩家。消費者健康保險意識提高,疾病譜變化,人口老齡化致使社保支出承壓,醫保控費浪潮已至,這使得社會對健康險的需求日益提升。五年來,商業健康險增速都在30%左右。

國家政策也給予健康險賽道肯定和鼓勵。2019年12月,《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出臺,鼓勵新產品適應新需求。相應地,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2020之初釋放了積極信號:支持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保服務和醫保控費,完善大病保險運行監管機制,探索健康險與國家醫保信息平臺對接。

“帶病保險”是市場衍生出的新商業模式,它在今年表現尤其突出。帶病保險以往是傳統保險避之不及的做法,創新企業反其道而行之,是因為帶病人群的基數更廣闊。瞄準帶病人群的健易保,今年獲得了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

但在今年的競爭之後,面向C端的獲客成本已達新高,獲客成了前端企業的難題。2020年的思考重點是,高獲客成本下如何持續盈利。除此之外,同質化、品類單一、客單尚待提升等問題,仍是行業接下來共同面對的大考。

  • 網絡互助:沉寂後開始與巨頭共生、商業化壓力加劇

自2013年“抗癌公社”(後改名為“康愛公社”)發起以來,網絡互助“眾保模式”已面世6年有餘;2015年開始,互聯網巨頭們開始進場,騰訊投資了輕鬆籌、水滴籌,用“免費大病眾籌+網絡互助+商業保險/醫療變現”的互聯網模式,打通了公益—商業的閉環。

在這期間,各種網絡互助平臺“風起雲湧”,引得各路資本紛紛介入,市場稂莠不齊,保監會強勢介入後行業亂象才得到改善,迎來沉寂期。

隨著2018年10月支付寶相互保的上線,互聯網巨頭們開始親自上陣自建網絡互助平臺來搶佔“戰略高地”了;隨後的2018年底-2019年,京東、滴滴、蘇寧、360、美團、百度也隨之推出了各自網絡互助計劃,2019年整體呈現“與巨頭共生”的市場格局。

其中,相互寶只用了一年時間用戶規模從0增長到1億,相較於水滴互助近四年積攢的8000萬規模,可謂後來居上,但商業化進程緩慢。與此同時,創業公司仍面臨較高的拉新和盈利壓力,像水滴籌遭遇因掃樓引發的信任危機便是明證。另外,這個商業化存疑以及存在監管漏洞的賽道依舊受資本追捧,水滴公司和壁虎互助都在2019年獲得過億融資。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展望:2020年行業走向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生物醫藥

隨著集採擴圍,面對嚴峻挑戰,醫藥行業的整合和大浪淘沙將拉開序幕,藥品企業間將會有大規模的兼併重組,以加大品種儲備形成產品梯隊與多元化的產品管線,實力弱的企業將會被自然淘汰。而隨著一批新藥的陸續上市,如何商業化落地將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而具備商業化背景的職業經理人或將成香餑餑。

未來創新藥的標準將會被不斷提高,隨著創新藥將從“中國新”逐步變為“全球新”,外企藥品的加速引入,國內簡單“me-too”或“me-worse”藥品將面臨嚴重衝擊。創新藥玩家將經歷一輪“洗牌”:一方面會出現頭部的BioPharma;另一方面,不能順應遊戲規則變化的一般藥企將退出市場。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醫療器械

醫療器械行業處於快速增長期,產品普及與更新換代並存,無論是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都還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但隨著各項政策的密集出臺,既有商業模式和市場格局面臨巨大的挑戰,行業面臨重新洗牌,這對企業和資本而言都意味著更多機會。

具體來看,隨著一些新技術(AI、5G、VR/AR等)的成熟、落地,並在臨床上發揮更大價值,具備一些硬科技屬性的醫療設備將繼續受關注;老齡化的加劇也會進一步激活院外/家庭醫療設備市場。隨著醫用耗材兩票制的落地和集採政策的延伸,普通耗材迎來了微利時代,高值耗材由暴利變為合理利潤,未來在資本市場的估值也會更加合理;IVD從渠道為王變為終端為王,產品力成為角逐市場的關鍵。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醫藥流通

DRGs付費改革後,將從基礎搭建的層面改變醫療行為,降低不合理用藥比例,促進藥企提升產品價值。與此同時,醫院必須要更多的考慮收益,而不僅是收入,未來醫院將會更科學合理地選擇藥物。

隨著互聯網醫療政策的逐漸明朗,“互聯網+醫療+醫藥”的閉環式服務模式形成,電商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現如今,隨著巨頭與具有醫藥背景的垂直電商的加入,醫藥電商領域競爭進一步加劇,如何解決送藥服務的“低頻次”、“高成本”等問題也將成為生存的關鍵。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醫療服務

高收入人群比例正以22.3%的年複合增長率攀升,預計高端專科醫療會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發展道路日益清晰,口腔、婦兒、輔助生殖或將優先發展。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銀髮經濟”未來也將迎來長線發展,但目前還未探索出足夠好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仍待優化,也較難複製擴張,短期內比較難跑出來。


醫療健康 2019:順勢生長,優勝劣汰 | 36氪Pro·未來智庫

智慧醫療

智慧醫療各細分賽道的發展可謂是天差地別。AI醫療影像,如果還沒有產品解決證照問題,恐怕今年有一批公司要“涼涼”。AI新藥研發,目前頭部發展得還挺穩定,新入局者恐怕比較晚了。這是一個亟需被驗證的賽道,AI平臺的算法究竟有多大能耐,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會聽到答案。

憑藉政策紅利,“智慧醫院”和醫療信息化的發展步伐加快。這兩個賽道都是直接面向醫院,需要顧慮收費方式的問題。以往醫院方的回款週期較長,對企業的現金流是個不小的考驗。根據2019年的文件,醫院回款需在3月內返給供應商,這對智慧醫院和醫療信息化企業是利好的,盈利能力提升,天花板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