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文/姜躍嶺 運河文化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2019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發佈消息:揚州成功入選“世界美食之都”,是繼成都、順德、澳門之後第四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城市。這也是運河沿線城市中首個獲得“世界美食之都”稱號的城市。可以說,揚州這個“世界美食之都”的產生與運河密不可分,是運河帶來的便利交通,使揚州的美食可以採各地原料,聚各地廚藝,也是運河帶來的商業文化讓淮揚菜走上選料嚴格,製作精細,講究火工,擅長燉燜,注重刀工,造型雅緻,注重本味的 精益求精路子。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大運河與飲食文化關係十分密切,飲食文化不僅在運河沿線城市十分流行,而且因為運河的傳播交流,使運河沿線城市的飲食文化相互影響,互有傳承,形成了以運河為淵藪的一條美食帶。

大運河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大運河沿線物產豐富,經濟發達,飲食文化也十分盛行。大運河沿線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交通要衝,如清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曾多次沿著大運河下江南,各地爭相進貢美食,形成了一批富有盛名的饕餮盛宴和名特小吃。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更是發出千古之嘆:“揚州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運河沿線的城市,不僅美景天下聞名,美食更是流傳千古。運河沿線城市不僅有地方名宴,而且有地標名菜,更有美食非遺文化。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古法花雕蒸鰣魚

大運河地方名宴——運河美食文化的集大成者。大運河地方名宴,反映了運河沿線人民的生活氣息,生生不息的人間煙火味道,如揚州冶春早茶宴、河北福壽宴、鹽城八大碗、南通八碗八、揚州三頭宴等;體現了傳統飲食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如常州東坡宴、山東孟府家宴、徐州彭祖宴、泰州梅蘭宴等;代表了運河美食傳承方向、綠色發展理念,如蘇州雅廚·和風宴、無錫陽羨生態宴、洛陽武皇水席、南京夏之韻江鮮宴、淮安運河宴等;詮釋了大運河美食源於傳統,提煉經典、服務百姓消費新需求,如北京盛世牡丹春江宴、天津津沽溯源宴、安徽扶疏宴、浙江遊子文化宴、連雲港西遊宴、鎮江曲阿宴等。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揚州冶春早茶宴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揚州三頭宴中的扒燒整豬頭

大運河地標名菜名點——運河美食文化的巔峰之作。大運河地標名菜、名點,體現了運河名菜名點的活、精、雅。大運河地標名菜名點的“活”,表現在所有菜點源於百姓生活的創造,用活態地標美食,呈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淮安盱眙龍蝦、蟹粉蒲菜、徐州地鍋雞、揚州清燉蟹粉獅子頭、宿遷黃狗豬頭肉、蕭縣羊肉、洛陽鍋貼、天津銀魚紫蟹鍋等。“精”體現了運河名菜名點的精細、精緻、精巧、精美,如淮揚細點、宴春三丁包、蘇州松鼠鱖魚、泰州五味乾絲、百合蝦仁、文思豆腐、繡球江瑤、駱馬湖魚頭餃子等。“雅”,呈現出大運河美食是文化、是藝術,如運河美景一般,清新淡雅,文化雅韻,揚州三套鴨、無錫醬排骨、北京烤鴨、雙皮刀魚等。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淮安盱眙龍蝦

大運河非遺美食——運河美食文化的活化石。大運河沿線有眾多的非遺美食,而且擁有一批運河沿線非遺美食代表性傳承人。如揚州的淮揚菜大師居長龍的揚州炒飯,薛泉生的灌湯獅子頭,徐永珍的千層油糕,陳恩德的銀絲酥餅,程發銀的文思豆腐,王恆餘的蓑衣黃瓜;常州韓同清的常州網油卷,鎮江楊信財的鎮江鍋蓋面跳面,淮安李忠良的李三吉欽工肉圓,河北白豔的背手捏製小籠灌湯包,泰州葉建的靖江蟹黃湯包,蘇州汪成的白玉方糕,泰興張天勇的黃橋燒餅,寶應邵連雲的寶應捶藕,河南喬增廣的矇眼拉麵等。還有北京的驢打滾、天津的十八街麻花、常州的麻餅、蘇州的豆腐乾等都久負盛名。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常州網油卷

大運河美食技藝交流傳承頻繁

大運河沿線城市的美食不僅發源於大運河,生長於大運河,而且因為運河的傳播交流,相互之間都有傳承關係。最典型的是中國“四大名雞”有三個在運河沿線城市,它們分別是山東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安徽符離集燒雞。這三大名雞的起源與發展不僅與運河關係密切,而且他們相互之間傳承關係十分清晰。

德州扒雞又稱德州五香脫骨扒雞,遠銷海外,被譽為“天下第一雞”。它的產生源於大運河,元末明初,隨著漕運繁忙,德州成為京都通達九省的御路。經濟開始呈現繁榮,市面上出現了燒雞。挎籃叫賣燒雞的老人,經常出現在運河碼頭、水陸驛站和城內官衙附近。這種燒雞是經過人工細作,有滋有味的燒雞:其形態側臥,色紅味香,肉嫩可口,作為後來扒雞的原型,初露頭角。到了清代,隨著運河經濟的發展,這時的德州城進入鼎盛時期,已成為中國三十三個大城市之一。水陸通衢,商賈雲集,四鄉貨物集散於此,出現了“南來北往客如雲,飯館客棧多如林”的局面。燒雞已不僅僅見於餐桌,而且步入社會。臂挎提盒叫賣燒雞者多了,開始是賈姓人家,後來比較有名的是外號叫“徐燒雞”的徐恩榮家,還有西面張家等,開門面設店鋪者屢見不鮮。德州扒雞的特點是形色兼優、五香脫骨、肉嫩味純、清淡高雅、味透骨髓、鮮奇滋補。造型上兩腿盤起,爪入雞膛,雙翅經脖頸由嘴中交差而出,全雞呈臥體,色澤金黃,黃中透紅,遠遠望去似鴨浮水,口銜羽翎,十分美觀,是上等的美食藝術珍品。因為大運河,帶來了德州遠近聞名的雞文化,濃濃雞香,飄逸德州城。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德州扒雞

道口燒雞是特色傳統名菜之一,由河南省安陽市滑縣道口鎮“義興張”世家燒雞店所制。產生於清代,興盛於乾隆、嘉慶年間,與大運河關係密切,而且與德州扒雞有傳承關係,因為衛河經過德州連通了道口與天津,道口鎮歷史上因航運帶來繁華,被稱為“小天津”。傳說一次嘉慶皇帝沿運河巡遊經過道口,忽聞奇香而振奮,問左右人道:“何物發出此香?”左右答道:“燒雞”。隨從將燒雞獻上,嘉慶嘗後大喜說道:“色、香、味三絕”。從此以後,道口燒雞成了清廷的貢品。道口燒雞具有五味佳、酥香軟爛、鹹淡適口、肥而不膩的特點。食用不需要刀切,用手一抖,骨肉即自行分離,無論涼熱、食之均餘香滿口。與德州扒雞既有相似之處,又各有千秋。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道口燒雞

符離集燒雞是隋唐運河邊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的特色傳統名菜,因原產於符離鎮而得名。和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錦州溝幫子燻雞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雞”。現代定義上的符離集燒雞,其製作技術形成於20世紀初,源於運河的影響,傳承於德州扒雞。1910年,原在山東德州經營“五香扒雞”的管再州,因其獨生女兒嫁到符離集,而遷居符離集,繼續經營“五香扒雞”。後為適應顧客口味,招徠生意,管再州在製作工藝上作了改進,成了當時有名的“管家紅曲雞”,興盛一時。1915年,江蘇豐縣人魏廣明來符離集經營燒雞。他在管再州製作的“紅曲雞”的基礎上,增加配料,美化造型,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符離燒雞。1952年,符離人韓景玉吸取管、魏兩家制作的優點和特長,在配料上力求齊全,在技藝上精益求精,逐步發展成為色、香、味、型俱佳的名特產品。正宗的符離集燒雞原汁老滷,雞香肉爛,爛而連絲,一抖就散(熱雞),肉爛脫骨,肥而不膩,鮮味醇厚,齒頰留香,與德州扒雞、道口燒雞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符離集燒雞

與名雞類似的,運河沿線城市出名的麵點包子也有很多種,有南運河邊的天津狗不理、淮揚運河畔的揚州包子、隋唐運河邊的開封小籠包子,還有江南運河邊的無錫小籠包子。如果去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它們之間也有傳承的關係。因為篇幅關係,就不一一深究了。

琳琅滿目的運河城市美食

北京美食。北京的美食很多,炸咯吱盒讓我記憶深刻。北京小吃咯吱盒的製作原料非常廣泛,麥、米、豆、谷,甚至高粱玉米均可入選。碾磨成粉,調水成漿,上爐火攤成薄如蟬翼形如滿月的煎餅;再均勻撒上少許香菜末和椒鹽,捲成卷切成寸段,滾油炸之,即成咯吱盒。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咯吱盒

北京的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著名菜式,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裡嫩。它以色澤紅豔,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

天津美食。津味嘎巴菜俗稱嘎巴菜,是天津獨有的地方風味傳統小吃,由山東煎餅演變而來。早年在天津謀生的山東人,常把綠豆煎餅(天津人稱為嘎巴)切成細條,拌入制好的滷汁,配以小料出售很受歡迎,並逐漸傳遍天津全市。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嘎巴菜

罾蹦鯉魚以帶鱗活鯉魚炸溜而成。因其成菜後魚形如同在罾網中掙扎蹦躍,故名。特點是鱗骨酥脆,肉質鮮嫩,大酸大甜。尤其是上桌後趁熱澆以滾燙的滷汁時,熱氣蒸騰,香味四溢,熱魚吸熱汁,吱吱聲不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俱佳,格外增添食趣。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罾蹦鯉魚

滄州美食。鐵獅子頭得介紹一下。滄州又稱獅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鎮海吼-鐵獅子,所以就叫他做鐵獅子頭。獅子頭就是丸子的一種。鐵獅子頭這道菜,其出處是因為神醫喜來樂的家是河北滄州的,而滄州的鐵獅子是一景,所以就叫這丸子鐵獅子頭了。主要是它的個大外焦裡嫩。也有紅燒獅子頭的,做法很多。還有龍眼獅子頭、清蒸獅子頭。有的地方叫四喜丸子。做法基本一樣。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鐵獅子頭

河間驢肉火燒,涼肉夾餅,再加以驢凍,驢凍入口即化。河間驢肉火燒的味道是外熱裡爽,清爽醇香。河間驢肉火燒一定要趁熱吃,因為要想驢肉火燒香裡面必須加點肥的,只有熱火燒才能把肥肉烤化,讓香味滲透到肉裡、火燒上。趁熱把酥脆的火燒咬到嘴裡,裡邊滲出的是鮮美的驢肉香氣。放到嘴裡咀嚼,驢肉的鮮嫩、火燒的香脆。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河間驢肉火燒

衡水美食。武邑扣碗方言稱之為“席兒”。這裡所說的扣碗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桌蒸碗。傳統扣碗由8個“淨碗”組成,有東坡肉、瘦肉、肥肉、肘子肉、米粉肉、雜燴肉、丸子、排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扣碗從8個增加到10或12個,樣式也隨之而變化。如今講究四大件即:雞、魚、肘子、四喜丸子,還講究葷素搭配,因此衍生了許多新品種,如:海味、豆腐、蘑菇、白菜、粉皮、燜子等,但每碗仍是單獨一樣食品。淨碗製作過程分為煮、燻、改刀、蒸、加湯等,再配以時鮮蔬菜,組成碗席,有肥有瘦,有葷有素,肥而不膩,素而可口。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武邑扣碗

德州美食。“託板豆腐”是山東臨清漢族傳統名吃。因賣主總是切好放在一塊特製的長方形木板上出售,故稱。在臨清,每天從早到晚都能看到手推車、自行車或是肩挑的小擔上,放著一大塊用白布包著的顫悠悠、水汪汪、熱乎乎的水豆腐,男女老少爭相購買。尤其是早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手捧託板豆腐,吃得滿口香甜、津津有味的顧客。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臨清託板豆腐

空心琉璃丸子是一道集美味、營養於一身的魯菜。此菜宛如一顆顆鑲金裹玉的珍珠,玲瓏剔透,形圓如珠,顏色金黃,酥脆香甜,百食不厭。其本質上卻是“燙麵小球”,入油浸炸後“吐出面芯”,形成中空。其中包含定型、吐面、整形、炸酥、掛糖五個步驟,“吐面”的核心技法更是令人叫絕。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空心琉璃丸子製作

濟寧美食。香辣四鼻鯉魚不知您吃過沒有,四鼻鯉魚是微山湖的特產,微山湖“四鼻鯉”青背紅尾,色呈金黃。嘴上多長的兩根鬚子,短而粗,乍一看好似兩個鼻孔。再加上原有的兩隻真的,便被人美其名為“四鼻鯉”了。目前這種地方名貴魚品,年產量為五十餘萬斤。它不僅是地產名品,而且空運到省城和京津。“香辣四鼻鯉魚”也成為盛大宴席上的美饌佳餚之一,而備受美食家們的青睞。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香辣四鼻鯉魚

泰安美食。泰安三美豆腐,是泰安風味名菜。泰安產的白菜、豆腐和泰山泉水,歷來被譽為“泰安三美”。泰安白菜個兒大心實,質細無筋;泰安豆腐,漿細質純,嫩而不老;泰山泉水,清甜爽口,雜質少。當地飯店以善制“泰安三美”風味菜餚而著名。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泰安三美豆腐

棗莊美食。老田家辣子雞歷史悠久,不但選料講究,做法特別,色澤紅潤,鮮辣可口。老田家辣子雞所選雞的品種,是來自山林之中吃蟲、吃草,喝山泉水,自由會飛的山雞。做法保持原生態的農家做法,一鍋一雞,小火慢燉,充分保持雞的品質、口味。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辣子雞

淮安美食。開洋蒲菜清香甘甜,酥脆可口,似有嫩筍之味。這種菜是淮安城裡僅有的土特產,生長在淮城的勺湖、月湖,如移植到郊外或江南、兩廣,便不能食用入口了。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蒲菜燴腐竹

軟兜長魚又稱“軟兜鱔魚”,是淮揚菜中最負盛名的一道菜餚。據說,古代氽制長魚,是將活長魚用紗布兜扎,放入帶有蔥、姜、鹽、醋的沸水鍋內,氽至魚身捲曲,口張開時撈出。取其脊肉烹製。成菜後魚肉十分醇嫩,用筷子夾起,兩端一垂,猶如小孩胸前的兜肚帶,食時,可以湯匙兜住,故名“軟兜長魚”。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軟兜鱔魚

揚州美食。大煮乾絲又稱雞汁煮乾絲,傳統名菜,屬淮揚菜系。大煮乾絲是一道既清爽,又有營養的佳餚,其風味之美,歷來被推為席上美饌,淮揚菜系中的看家菜。原料主要為淮揚方幹,刀工要求極為精細,多種佐料的鮮香味經過烹調,複合到豆腐乾絲裡,吃起來爽口開胃,異常珍美,百食不厭。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大煮乾絲

文思豆腐是一道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名菜,起源於揚州,屬於淮揚菜。它選料極嚴,刀工精細,軟嫩清醇,入口即化,同時具有調理營養不良、補虛養身等功效,是老人、兒童選擇的上好菜譜。清人俞樾《茶香室叢鈔》:“文思字熙甫,工詩,又善為豆腐羹甜漿粥。至今效其法者,謂之文思豆腐。”《調鼎集》上又稱之為“什錦豆腐羹”。

拆燴鰱魚頭是揚州傳統名菜,屬於江蘇菜系,燴鰱魚頭以鰱魚頭為主要材料,烹飪以燴菜為主,口味屬於鹹鮮味。口感:皮糯黏膩滑,魚肉肥嫩,湯汁稠濃,口味鮮美,營養豐富。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風味人間》播出的拆燴鰱魚頭鏡頭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風味人間》播出的拆燴鰱魚頭鏡頭

常州美食。香糟扣肉是常州傳統名菜,當地冬令、初春的時令佳餚,源於蘇南民間家常菜,70餘年前引入菜館。1925 年常州名廚強良生在烹製工藝上將塗拌醬色改為直接加料走紅,使此菜色、香、味更佳。現以常州德泰恆菜館製作質量最好,菜品色澤醬紅,酥爛入味,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幾經復蒸而食則香味更足,口感更糯,加上涼後還能凝成一團,便於攜帶,當地百姓常作禮品饋贈親友。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香糟扣肉

無錫美食。無錫醬排骨:屬於蘇菜,是一道老少皆宜的傳統名菜,其色澤醬紅,肉質酥爛,骨香濃郁,汁濃味鮮,鹹中帶甜,充分體現了無錫菜餚的基本風味。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無錫醬排骨


蘇州美食。棗泥拉糕是非常典型的蘇式糕點,蘇州等地的冬春季漢族推崇的風味糕類小吃,以前做此糕用糯米粉和水較多,做好的糕盛碗中,食時用筷子挑起、拉開,故名拉糕。後經改進製作方法,減少加水量,切塊裝盆,形態美觀、風味尤佳。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棗泥拉糕

湖州美食。爛糊鱔絲是湖州傳統名菜。採用活鱔魚、蝦仁、雞肉、火腿等烹製而成。先將活鱔魚放入沸水鍋氽至魚身盤曲、嘴咧開,撈入冷水盆中;用竹片劃去骨和內臟,將魚身劃成三條。再切成4—5釐米長的絲段,洗淨瀝乾;青椒切成絲,在沸水中焯過;蝦仁用熟豬油炒熟,瀝乾油;火腿、雞脯肉切成絲,用沸水燙過;取炒鍋置旺火上,投入熟豬油,放入鱔絲煸炒,加紹酒、醬油、白糖、肉湯等調料煮沸,再加味精,用溼澱粉勾芡,起鍋裝盤,在鱔糊中心撳一個凹潭,撒上胡椒粉、淋上麻油,將配料分類堆放在凹潭周圍,中間放上蒜泥,再淋上燒沸的豬油,立即上桌。以“重油蒜棘,柔軟鮮嫩”而著稱。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爛糊鱔絲

杭州美食。西湖蓴菜魚圓湯是一道時令美食,主料有西湖蓴菜+火腿絲+新鮮魚圓,做法簡單,為家常菜。蓴菜又名水菜,在每葉中間有一珍珠狀膠質體,所以遇水滑溜,用勺很難舀起來,是世界名貴的水產類蔬菜,營養價值很高,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等,有補血,潤肺,健胃,止瀉之功效。

大運河與飲食文化

西湖蓴菜魚圓湯

粢毛肉圓是塘棲名菜之一,以鮮肉、糯米為主料製作的比乒乓球略大的肉圓子。與板鴨、匯昌粽、細沙羊尾、米塑合稱“塘棲五大名小吃”。

一個地方的美食難以盡數,盤點了這些也差不多讓自己和讀者們嚥了很多口水了,飲食文化就是這樣充滿誘惑的。

《新閱讀》雜誌2020年2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