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稱官家”從誕生到流行的過程其實是皇權的變遷史

從前年的《知否》到今年的《清平樂》,以宋朝為背景的古裝劇屢屢熱播。而能不能還原時代,成為當下古裝劇口碑的一個關鍵。今年的《清平樂》更是在服裝、道具、典故、稱呼等多方面極盡還原,帶領觀眾重返繁盛的宋仁宗時期。不過對於這種還原自然會給很多吃瓜觀眾帶來很多疑問。比如——宋朝皇帝為什麼叫官家?

關於這個這個問題,其實網上講的人不少,不過大都講的不繫統,又或者糾結於宋人的說法沒有深入。實際這種稱呼的背後,正是皇權的變化對社會的影響。

“天子稱官家”從誕生到流行的過程其實是皇權的變遷史


官家指代皇帝的“發展史”

網絡上一般說用“官家”這個詞來稱呼皇帝始於五胡時期的石邃,他是著名暴君石虎的太子。石虎喜怒無常,石邃怎麼做都不讓他滿意,動輒就將他打一頓。於是石邃召集手下說:“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就是說皇帝不稱職,我打算幹掉他,自己當皇帝。

季龍荒耽內遊,威刑失度,邃以事為可呈呈之,季龍恚曰:"此小事,何足呈也。"時有所不聞,復怒曰:"何以不呈?"誚責杖捶,月至再三。邃甚恨,私謂常從無窮、長生、中庶子李顏等曰:"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但實際上早在東漢就有這種說法了。司馬彪的《續漢書》中記載漢靈帝好聚斂,嘲諷漢桓帝“不能作官家,曾無私錢”。意思是漢桓帝不擅長當皇帝,竟然沒有私錢。既然漢靈帝如此說,那麼這種指代肯定要出現的更早。

“天子稱官家”從誕生到流行的過程其實是皇權的變遷史


在南北朝時期,無論是南朝還是北朝都有管皇帝叫“官家”的記載。而在《宋書》裡的記載,可以證明這種稱呼已經被部分人所接受。《宋書》裡提到吐谷渾的發家史有一句解釋——虜言"處可寒",宋言爾官家也。我們都知道可汗是部分少數民族首領的稱呼,而南朝宋的人把可汗翻譯成“官家”,說明用官家指代皇帝在當時是一件 常見的事,不然你翻譯過來沒人看得懂,那還翻譯個什麼鬼。

延及隋唐五代,這種用法便更加常見。像《舊五代史》不過80萬字這種用法就出現了四次,而《宋史》接近400萬字,也不過出現了八次。所以說只有宋朝常用“官家”來稱呼皇帝的說法顯然是沒有道理的。

但宋朝使用“官家”的頻率和範圍確實遠遠超過之前的朝代。從下表可以看出宋以前大多是在私下場合,一般是和皇帝親密之人對皇帝的稱呼。而到了五代、宋朝卻不同,幾乎人人都可以稱呼皇帝為官家,在公開場合也無所謂。

“天子稱官家”從誕生到流行的過程其實是皇權的變遷史


五代末宋初,有個著名的半仙叫做陳摶,從柴榮到趙匡胤再到趙光義都請過他。於是後人便把很多奇妙的事情安在他頭上。仁宗時期有個官員叫張師正,他在自己的作品裡給陳摶安排了一個段子,說是當時百姓都在說“趙點檢作官家”了,於是陳摶便說:“天下要安定了。”這個故事自然荒誕不羈,但這也可以看出來,至少在仁宗時期,大家已經認為平民百姓也可以把皇帝叫做官家。

而這種用法甚至普遍用在翻譯外國國書上。宋神宗時期于闐國來朝貢,其國書經翻譯後有一句話是這樣的“于闐國僂羅有福力量知文法黑汗王,書與東方日出處大世界田地主漢家阿舅大官家”。將“官家” 稱謂運用於兩國的外交辭令,可見“官家” 已經成為宋代的官方稱謂, 足以證明此用法的流行。

官家一詞為什麼可以被用來指代官家?

事實上不光今天的人有這個疑問,就連宋朝皇帝自己也不清楚。《湘山野錄》一書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上(宋真宗)乘醉問之:“何故謂天子為‘官家’?”遽對曰:“臣嘗記蔣濟《萬機論》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

不過這種說法明顯是為了討皇帝開心,順便炫耀一把自己的知識量。這個解釋距離稱呼出來離的太遠,王國維先生在《東山雜記》中早就進行了駁斥。不僅如此,他還很敏銳地發現這種稱呼是一種習慣用語,跟王家、公家一樣。可惜沒能夠繼續深入。

“天子稱官家”從誕生到流行的過程其實是皇權的變遷史


官家一詞開始多指朝廷或官府,東漢荀悅的《前漢紀》中有記載:“然豪強富人,佔田逾侈,輸其賦太半。官收百一之稅,民收太半之賦。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又如《晉書》中有“安帝義熙初,童謠曰:「官家養蘆化成荻,蘆生不止自成積。」其時官養盧龍,寵以金紫,奉以名州,養之極也。”

那是什麼原因使得指代朝廷變成了皇帝?是皇權的不斷加強。就像“朕”這個字本來是指“我”,誰都可以用,但秦始皇之後就成了皇帝專用。

早在西漢之時,便有人稱皇帝為“縣官”。但查其本意,其實也是指的朝廷。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王畿內縣即國都。不過西漢這種用法還比較少見,多數時候縣官與皇帝還是區分開的。像《史記 平準書》所述便可以明確看出來:

而胡降者皆衣食縣官,縣官不給,天子乃損膳,解乘輿駟,出御府禁藏以贍之。

隨著漢武帝和光武帝的集權,皇權愈發膨脹,不僅僅是在行政權力,更把觸手伸到了意識形態方面。這也影響到了對皇帝的稱呼。東漢稱呼皇帝為“天家”,蔡邕解說是天子以天下為家。雖然也有拍馬屁的成分,但側面也說這天下只是屬於皇帝的,跟老百姓沒有關係。先秦之時,就有思想家提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姓之私”,可到了漢代便成了“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這天下就成了劉家的私有之物。

“天子稱官家”從誕生到流行的過程其實是皇權的變遷史


天下尚如此,何況國家。所以東漢又稱呼皇帝為國家。有著同樣“公共”含義的“公”在東漢也有了指代帝王的傾向。西漢成書、東漢註解的《禮記》中提到避諱的問題——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意思是說在君王面前臣子沒有必要避諱自己的長輩,但是臣子卻要避諱君主的名字。在這裡“君諱”等同於“公諱”,皇帝完全代表了朝廷。

於是到了晉代,同樣有把皇帝稱呼為“公家”。《宋書》記載劉裕北伐滅亡後秦奪取長安後,急著回東晉篡位,長安父老希望他留下,勸說劉裕:“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數千間,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這裡的“公家”很明顯指的是皇帝。與“公家”類似的“官家”亦是如此。

“官家”飛入尋常百姓家

皇權在東漢一度達到鼎盛,但沒落也隨之而來。到了東漢後期,中央的權威已經無法深入地方,故有俗語稱:“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降及地方,地方最高官員的稱呼就開始模仿皇帝,比如《三國志太史慈傳》就把州牧叫做“州家”。

到了魏晉南北朝,這種用法更加普遍。週一良先生在他的名著《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就羅列了很多。比如尚書檯之人稱呼為“臺家”,軍隊之人稱呼為“兵家”。再到唐宋時期,稱醫生為醫家 , 宦者為內家 , 僧侶為禪家 , 詩人為詩家 , 酒保為酒家 , 農民為農家等等。這個“家”字就變成了“幹什麼之人”。這樣“官家”便成了大眾也能理解詞彙。

“天子稱官家”從誕生到流行的過程其實是皇權的變遷史


唐朝皇權一度強盛,因此唐朝對皇帝的稱呼多為“聖人”。但安史之亂後,皇權再次被削弱,四方擅命。整個五代五十三年,皇帝如同走馬燈般快速替換,一共八姓十三帝,平均每個皇帝不過四年。甚至有人公然喊出“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這樣一來皇權更是沒有任何神聖性可言。

也正是這時期,“官家”進入尋常百姓的口中。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裡發現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學寫卷,學者泛稱之為“變文”。“變文”最初是寺院裡以通俗語言解說佛經的俗講,連說帶唱,後來內容擴大,也演唱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我們可以把它當做說書的前身。

在敦煌出土的《變文集》中,有一個“天仙配”故事。故事說主角看到天女洗澡,把她衣服偷了,然後把她留下來當老婆。之後老婆跑了,兒子去找母親。裡面遇到皇帝便稱之為“官家”。《韓擒虎話本》中也有類似用法。

“天子稱官家”從誕生到流行的過程其實是皇權的變遷史


進入宋代以後,市民文化快速崛起,各類話本快速傳播著這種稱呼。據宋人曾布在《曾公遺錄》卷七中記載:“程奇者家有六歲小兒, 因飲酒戲謔, 自稱官家, 為乳母所告。其母亦有與之酬答之語。上以其年小,不足深罪,遂令開封府推治”。看來這是一個連六歲的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識。

同樣,由於宋代重視文化,底層士人階級一躍成為統治階級的中堅,導致整個統治者階層的皇權觀念也有了世俗化傾向,使“官家”稱謂在統治階層內部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播。不僅如此,整個宋朝的士人思想將“皇權”與“天下”再一次重構。朱熹等人又一次喊出“天下, 天下人之天下, 非一人之私有”、“天下者, 中國之天下, 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 非陛下之天下”。甚至連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天下道理最大”。

“天子稱官家”從誕生到流行的過程其實是皇權的變遷史


結語

“官家”一次本來指的是政府,但在皇權極度膨脹的漢代,逐漸成為皇帝的代名詞。到了魏晉南北朝逐漸普及開來。但隨著東漢末期皇權的衰弱,對稱呼的“僭越”也開始了。“州家”、“臺家”這樣的說法逐漸削弱了“官家”的高貴。唐代皇權一度再次興盛,更能體現皇權的“聖人”成了指代皇帝的普遍用法。但安史之亂后皇權再度萎縮,“官家”一詞便隨著平民文化的興起而成為眾所周知的稱呼。到了宋代,平民文化的加速發展以及底層士人的崛起更讓這個已經世俗化的用法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