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君篡位為何屢見不鮮?解析封建社會“皇權”與王朝命運的重要性

引言

"皇帝"一詞,是中國在封建社會時期,對統治者的稱呼。

雖然早在上古時期便出現了三皇五帝的稱呼,羲皇、媧皇、黃帝、炎帝等,雖然以皇、帝為名,不過都不是真正的帝王,只不過是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罷了。夏朝的君主,商朝的國君,周代的天子,乃至戰國時期的諸多國家,都沒有出現過皇帝的名號。中國歷史上最早以皇帝自居的,還是嬴政。嬴政統一了天下,認為自己的功勞大過古時候的三皇五帝,所以創造了"皇帝"一詞稱呼自己,由此開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以皇帝自居了。

"天子"在古代社會中是一種尊稱,"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舊時的王或皇帝,為了保持威嚴性與神秘性,稱自己是承天之運,受天命而立,所以是天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天子"的稱呼便已經出現,但是當時的諸侯國國君,依舊以王自稱,"天子"並未成為正統的稱呼,"天子"一詞廣泛流行,還是在漢代以後。

既然有了皇帝,皇帝還以"天子"來包裝自己,那麼"皇權"也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所謂皇權,指的是在君主專制制度的統治下,皇帝對全國上下軍事、財富、政治等諸多方面的控制。

封建社會中,皇權是最高權利的象徵,是至高無上的。<strong>不過專制主義下皇權政治並非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漸趨加強的過程,在唐宋之前,皇權還沒能達到鼎盛,唐宋之後,皇帝真正意義上坐到了獨裁。

封建社會下,皇帝往往是獨裁專斷的,皇帝的意志便是最高的意志,天下蒼生都要按照皇帝的指示行事,這往往會引起許多人的不滿,於是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四大刺客"。<strong>分別是以魚腸劍刺殺了吳王僚的專諸,為嚴仲子報仇刺殺了俠累的聶政,以苦肉計刺殺了慶忌的要離,以及大家最為熟悉的刺殺秦王未果的荊軻。皇權森嚴之下,總是會有刺客出現,但若是皇權勢微,皇帝的位置也就坐不長久了。

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就解釋了天子一詞的來歷:"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弒君篡位為何屢見不鮮?解析封建社會“皇權”與王朝命運的重要性

"始皇帝"嬴政

高澄:一個敢於當朝打皇帝的男人

東魏孝靜帝元善,可能是歷史上最窩囊的一個皇帝了,北魏末年時期,皇權衰微,當朝權臣高歡掌握了生殺大權,於是高歡逼迫元亶退位,扶植了元善登基,成立了東魏,而元善登基時只有十一歲,當朝大事便全部落入了高歡手中,元善雖然坐在了皇帝的位置上,但實則只是一個傀儡,真正做決斷的還是高歡。

高歡去世後,長他的大兒子高澄承襲了職位,繼續掌控著東魏朝政。不過與父親不同,高澄並不喜歡扶植傀儡皇帝,他認為天下都是高家打下來的,所以皇帝也應該由他來做才對。<strong>廢掉元善自立為王,一直以來都是他的目標。高澄派出自己的心腹到皇帝左右,時時監視皇帝的動向,自己上朝時,與元善之間也沒有君臣的禮數,不僅如此,在一次飲宴時,高澄與元善發生了口角,竟然還打了元善三拳,古往今來臣子打皇帝的事情,還是第一次見。

元善雖然手無實權,但並非是感受屈辱之人,他與大臣荀濟密謀潛逃出宮,集結天下的兵馬討伐高澄,但計劃實行到一半便敗露了,元善也被高澄抓住了。抓住元善後,高澄問出了一句震驚天下的話:"<strong>陛下你為什麼要造反呢?",向來都是皇帝質問臣子,如今居然調換了位置,著實令人震驚。最後荀濟落得了一個烹殺的下場,高澄之弟高洋毒死了元善,自立北齊。

《北史》記載:"帝好文,美容儀。力能挾石師子以逾牆,射無不中。嘉辰宴會,多命群臣賦詩。從容沉雅,有孝文風。"

弒君篡位為何屢見不鮮?解析封建社會“皇權”與王朝命運的重要性

東魏孝靜帝

項羽:先立王后殺王

秦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農民百姓揭竿而起,討伐秦王,項羽也是其中的一員。不過項羽並非如其他起義軍一般魯莽,起義之前,他先是尋找到了當時已然淪落為了平民百姓的末代楚王熊心,而後打著"興楚"的旗號招兵買馬,有了正統楚王的號召,項羽的軍隊迅速擴大,成為了討伐秦王的起義軍中,最強的一股力量。

項羽扶植楚王熊心,本意只是想借助他到名號來籠絡人心,擴大自己的實力,哪料想楚王熊心在成為了起義軍共主後,並沒有重用項羽,而是將大將宋義封為了將軍,在軍職上高過了項羽,而後又立下了"<strong>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無論是起義軍中的哪位將領,只要能率先攻克秦國的本土關中,其他人就會奉他為王。而後劉邦先行攻入了關中,按理應該是關中王。

不過劉邦稱王,自然是引起了項羽的不滿,項羽認為他的軍隊實力最強,本應稱王,但是因為熊心的約定失去了王位。於是項羽好言上表楚懷王,表示王位不應給予劉邦,楚懷王只是回答了"如約"二字。楚懷王的回答徹底惹惱了項羽,撕破臉皮後項羽先是囚禁了楚懷王,而後率兵攻破了函谷關,入主咸陽,自封為西楚霸王。失去了利用價值到楚懷王熊心,也被項羽派人投入了江中,溺水而亡。

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了楚懷王的所作所為:"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弒君篡位為何屢見不鮮?解析封建社會“皇權”與王朝命運的重要性

"西楚霸王"項羽

司馬昭:三代奪權,不料被手下搶了先

司馬世家,自司馬懿開始,就一直在謀劃著奪取曹魏政權。曹操、曹丕、曹叡在位時,曹魏勢力強盛,加之三位君主都是有為的明君,司馬懿不敢下手。而當曹芳繼位時,司馬懿認為時機已到,加之自己受到了曹爽的排擠,於是便趁曹芳與曹爽出遊時,發動了政變,控制了京都洛陽,誅殺了曹爽,將曹魏的軍政大權握在了司馬式的手中。

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掌控了曹魏軍權,曹芳不甘心就這樣被架空,於是與大臣暗自謀劃,奪回軍權。不料想事情敗露,除曹芳外,所有的參與者都被司馬師殺死,曹芳也被逼迫退位,司馬師擁立了高貴鄉公曹髦為帝,<strong>作為一個被司馬氏控制的傀儡

司馬師病死之後,他的的弟弟司馬昭接攬大權,司馬氏所擁立的皇帝曹髦,並非如他們所願,任自己擺佈,曹髦在位的八年時間,幾乎年年都要搞出事情,試圖推翻司馬氏。不過曹髦年紀尚小,算計不過司馬昭,每一次都沒能成功。

眼見朝中大權一點點落到司馬昭的手中,曹髦決定親自帶兵,誅殺司馬昭,不了想司馬昭還沒做表態,他府前的士兵成濟,便一劍刺死了曹髦。司馬昭假惺惺的哭了一場,又扶植了曹奐為傀儡皇帝。

《宋書》中便有相關記載:"甘露二年十一月,彗星見角,色白。佔曰:"彗見兩角間,色白者,軍起不戰,邦有大喪。"景元元年,高貴鄉公帥左右兵襲晉文王,未交戰,為成濟所害。"

弒君篡位為何屢見不鮮?解析封建社會“皇權”與王朝命運的重要性

司馬昭

評價

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後,將商鞅變法的成果與韓非子的理論相結合,付諸實踐後便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個制度既能使皇帝加強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可以控制地方的官員以及百姓,對維護國家統一,鞏固當朝政權起到了重要作用。漢武帝聽從了董仲舒的建議,大興儒學,為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基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想要推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歷朝歷代都不可避免的便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以及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隋朝創立了三省六部制,把原本集中到丞相一人身上的權利分交給三省六部,從而防止了宰相權力過大威脅皇權,唐代繼承了隋朝開創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並進一步發展,科舉選仕不僅提高了官僚隊伍的文化素質水平,還為平民百姓入朝為官提前途徑,穩定民心。

北宋建國之初,宋太祖為了防止藩鎮割據等現象再度發生,通過一系列到措施,將朝中將領的兵權收歸了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而到了元朝,再度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國土範圍內各民族混居難以管理。為了保證國家政權,元朝對行省制度進行了改革創新,開發出了中書省、行中書省的新制度,效果拔群。

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明朝不再設立宰相,而是設立了六部承擔宰相的職務,同時在地方上廢除了行省,設立了三司,進一步削弱地方權力,設立特務組織監察官員和百姓,科舉制改用八股取士,束縛文人的思想。清朝沒有什麼新的發展改編,除軍機處外,其餘大致沿用的都是明朝的制度,不過<strong>中國的專制制度的確是在清朝發展到了頂峰。

由此看來,歷朝歷代的皇帝君主,都在想方設法的將權利收歸中央,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這也有情可原,因為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即是保證國家平穩發展的前提,也是皇帝維護自身安全的保證。

畢竟一個個歷史事蹟證明了,如果皇帝喪失了皇權,那麼被趕下皇位,只是遲早的事情。

參考文獻:《宋書》、《孟子·告子上》、《北史》、《史記·高祖本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