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寡人、陛下、天子、萬歲、九五之尊,皇帝稱謂都是怎麼來的?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古代君主是絕對的特權階級,就連稱謂都比常人更多元化。


就個體而言,古代君主除了有名字,另有年號、廟號和諡號。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例,他的年號是洪武,廟號太祖,諡號是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後世稱呼朱元璋,一般喜歡說洪武帝或者明太祖。

朕、寡人、陛下、天子、萬歲、九五之尊,皇帝稱謂都是怎麼來的?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而就整體而言,古代君主的專用稱謂更是五花八門,僅常見的就有皇帝、天子、九五之尊、陛下、萬歲爺、朕、孤、寡人等,其中皇帝、天子、九五之尊、陛下、萬歲爺是尊稱,朕、孤、寡人是自稱。其中大有學問,我們不妨一一瞭解一下。


皇帝:我們最熟知的君主稱謂當屬“皇帝”,這個詞是秦始皇的首創,他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遂從“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一個字,組成“皇帝”,用以彰顯自己的不世功勳。從此以後,“皇帝”便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專用稱謂。筆者曾讀過末代皇帝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其中他曾說起,臣子妃嬪太監都稱他為“皇上”,只有太妃們才稱他為“皇帝”,可見,“皇上”比“皇帝”更帶有幾分敬意。

朕、寡人、陛下、天子、萬歲、九五之尊,皇帝稱謂都是怎麼來的?

(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


天子:東漢《白虎通德論》有言:“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顧名思義,“天子”即天地之子也,取“受命於天”之意,強調的是君王作為天下之主的合法性。“天子”這個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誕生,但直到漢朝以後才成為正式稱謂,其幕後推手自然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


九五之尊:“九五之尊”出自《周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乾卦象徵天、象徵君王,後因以“九五”指帝位。

朕、寡人、陛下、天子、萬歲、九五之尊,皇帝稱謂都是怎麼來的?

(漢高祖劉邦畫像)


陛下:古代皇宮設計考究,君主寶座高高在上,向下有多層臺階,這個臺階,古人稱之為“陛”。臺階兩側,站著保衛君主安全的侍者。臣子向君主進言時,不敢直呼其名,要先叫一聲“陛下”,這個“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意思是讓侍者代為向君主傳話。後來,“陛下”就逐漸演化成對君主的尊稱了。


萬歲爺: 稱君王為“萬歲”源於漢武帝。元封元年春天,漢武帝登華山之後發佈詔書:“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翌日親等嵩山,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鹹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答。”15年後,也就是太始三年三月,漢武帝又稱:“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稱萬歲。”由此可見,這是漢武帝的自我炒作,連山神都要向他行禮致意,口呼“萬歲”。之後,“萬歲”作為對君主長壽的祝願,逐漸演化成專用稱謂。至於多出的那個“爺”字,則多見於清朝。

朕、寡人、陛下、天子、萬歲、九五之尊,皇帝稱謂都是怎麼來的?

(清聖祖康熙帝畫像)


朕:《說文》有言:“朕,我也,闕。”在先秦時期,“朕”就是“我”的意思,普天之下,所有人都可以自稱為“朕”。比如屈原的《離騷》開篇第一句就是: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作為君主的專用自稱,也是秦始皇的定下的規矩,後來歷朝歷代一直沿用。


孤、寡人:“孤”和“寡人”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孤家寡人”。誠然,古代君王雖然坐擁天下,但正所謂高處不勝寒,他們也算是天下最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了。但是,古代君王自稱為或“寡人”,卻並非取意於此,而是“寡德之人”的簡稱,即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如此自稱,意在時刻警醒自己,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不過,“孤”和“寡人”並非如“朕”一般只是皇帝的專屬,諸侯王也可以用作自稱,比如我們看《三國演義》,曹操、劉備、孫權也會自稱為“孤”,這也是符合史實的。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