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是如何轉向衰落的?一篇竹簡揭開“天子”身份背後的隱祕往事

西周是如何轉向衰落的?一篇竹簡揭開“天子”身份背後的隱秘往事

西周 洛陽祭祀坑遺址

“周天子”是一個廣域的、跨族群的權力身份,奠基於文王慘淡經營的剪商聯盟,武王在此基礎上又持續努力,才建立起盟主兼”上帝天神之子“的名號,成為中國遼闊土地的統治者,其象徵之一就是”帝籍田“。但可惜的是,100多年後,繼承者們就忘記了這段創業史,宣王“不籍千畝”,終於開啟了衰落之路。


“周天子”的由來

後世討論周宣王“不籍千畝”事件時,往往迷惑於兩個問題,一是千畝籍田究竟是什麼制度?是否就是周禮文獻說的“籍禮”?二是此事為什麼要跟“姜氏之戎大敗周師於千畝”相提並論?二者有因果關係嗎?

隨著《清華簡·系年》的考釋發佈,人們才知道,“千畝”乃是祭祀上帝天神的“帝籍田”,並不是周禮系文獻說的帝王春耕之類的籍田禮。周禮系的文獻很喜歡發揮這種儀式的禮樂內涵,與陰陽天人觀念相契合,形而上學神秘色彩非常濃重。《國語·周語》中虢文公非常詳細地講了帝籍田的整套儀式,包括擇日、齋戒、設壇、奏樂、耕田、饗膳、太牢等,總共要10天才能結束。

西周是如何轉向衰落的?一篇竹簡揭開“天子”身份背後的隱秘往事

西周編鐘

《清華簡·系年》: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至於厲王,厲王大虐於周,卿李、諸正、萬民弗忍於厥心,乃歸厲王於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於宗。宣王是始棄帝籍弗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於千畝。

但清華簡說的卻好像是另外一回事情:帝籍是當時周人號召各邦各族一起反商的口號和意識形態,具有象徵性意義,代表著周人在反商聯盟中的盟主地位。這種地位具有宗教神權性質,是他人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說:周王通過“作帝籍”而享有天子名分,從而擁有統治萬邦萬族的權力。這當然是積極嚴重的事情,是牽涉到“周天子”這個身份的。試想,一個不作帝籍的周王,還是天子嗎?不是天子,哪有資格統治眾族呢?虢文公顯然不懂帝籍的意義,說了一大通的廢話,周宣王是飽經憂患的現實主義的人,說不到點子上,自然就不會聽信了。


《史記·周本紀》:宣王不脩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
西周是如何轉向衰落的?一篇竹簡揭開“天子”身份背後的隱秘往事

西周銅器

周天子秩序:與諸戎的聯盟

周武王和姜太公搞了“帝籍”,擊中了殷商的要害“不恭上帝、禋祀不寅”,於是聯盟各路人馬發動牧野之戰,最終能夠“

敷政天下”。這裡雖然說出了大部分事實,但還隱藏了一點關鍵。那就是:周人聯絡的盟友之中實力最強的戎人,很可能是信奉上帝天神的。周人很聰明的奪取了這個“祭司身份”話語權,將其轉化成對殷商的反抗大動員。於是,周人的軍力才從《逸周書》所記的自有350乘戎車,變成《史記》所記的會師4000乘戎車。4000乘戎車,已經是當時無敵的軍力了,故而殷商實力再強也是敵不過的。可見,“作帝籍”這件事有多重要?它就是反商統一戰線的象徵。

西周是如何轉向衰落的?一篇竹簡揭開“天子”身份背後的隱秘往事

平遙古城牆 始建於宣王時期

周人因此建立了一個“五服”封建秩序,廣大的戎人部族作為“荒服”而存在,享有完整的自治權力。戎人的義務是“荒服者王”,也就是服從周王的名義統治。周人建立的這套秩序,封國71個,後期擴大到150多個,基本實現了反商之前的盟誓,人人都得到了想要的權力。這套封建因此是非常鬆散的,周人僅能在他們違背各自在五服之內的義務時,才能夠進行懲罰。懲罰方式也是分成等級的,對自己畿內的可以“刑”,對姬姓可以“伐”,對外藩可以“徵”,對蠻夷可以“讓”,對荒服的可以“告”,也就是說:動用武力不及於蠻夷、荒服。暫時拋開中原中心論,可以清楚看到:周人真正能夠統治的地區,僅僅侷限在賓服以內。

《國語·周語?: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脩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於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徵不享,讓不貢,告不王。於是乎有刑罰之皵,有攻伐之兵,有徵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於德而無勤民於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今自
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徵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禦我矣!”王不聽,遂徵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韋注》:‘大畢、伯士,犬戎氏之二君也’】
西周是如何轉向衰落的?一篇竹簡揭開“天子”身份背後的隱秘往事

西周 祭祀坑

周人除了用“上帝天神”之子的身份來建立五服秩序之外,還依託姜戎、申戎這類長期友好的戎人部族之間的姻親關係,對荒服的戎狄進行籠絡。這就形成了一個對東方殷遺民和東夷的戰略優勢。這個體系非常成功,從武王開始到周穆王,大概持續了100年。


穆王、宣王的轉變

《國語》開篇就是祭公謀父勸諫穆王不可征討犬戎,因為按照祖制,犬戎是荒服,只能用“文告之辭”進行懲戒。何況,大畢、伯士兩代犬戎之君並沒有違背禮法,都做到了“以職來王”。而穆王的心思,是要將犬戎從荒服提升到賓服,簡單說就是要將犬戎置於自己的軍令統治之下。這就開啟了西周的轉折。雖然穆王時期取得了優勢,但厲王、宣王時卻開始不敵戎人。更糟糕的是,這種對立越來越嚴重。

《後漢書·西羌傳》:及武王伐商,羌、髳率師會於牧野。至穆王時,戎狄不貢,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遷戎於太原。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匹。厲王無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殺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為戎所殺。王乃召秦仲子莊公,與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卻。後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後五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後二年,晉人敗北戎於汾隰,戎人滅姜侯之邑。明年,王徵申戎,破之。後十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其年,戎圍犬丘,虜秦襄公之兄伯父。時幽王昏虐,四夷交侵,遂廢申後而立褒姒。申侯怒,與戎寇周,殺幽王於酈山,周乃東遷洛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後二年,邢侯大破北戎。
西周是如何轉向衰落的?一篇竹簡揭開“天子”身份背後的隱秘往事

宣王時期銅器

宣王為什麼會對要服、荒服採取如此強硬政策,其背後可能牽涉到了王權的擴張,以及這種擴張引發的與諸侯之間的矛盾。宣王早年是生活在召公家的,其父因為搞中樞集權失敗而名聲大臭,召公、周公為了避免後患而悉心教導,“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覆宗周”。但宣王對祖制的理解可能出了問題,與厲王相去不遠,即位之初就“棄帝籍弗田”,自動放棄了周天子身份,開始採用武力進行統治。這就與要服、荒服的族群形成了敵對關係。這就相當於將西周完全轉變成一個孤立的中原政權,從而陷入與晚期殷商一樣的危險處境之中。

西周是如何轉向衰落的?一篇竹簡揭開“天子”身份背後的隱秘往事

西周早期銅面具

這種敵對關係導致的緊張狀態,可能增大了他的權力,但代價是沉重的。因為戎人廣泛部分在關隴、朔方地區,周王室顧此失彼,疲於奔命,且時常敗績。在惡性循環之中,他甚至討伐與王室關係極其緊密的申戎。這種政策又被幽王繼承,最終在廢黜申戎王后的嫡長太子時,引發了申戎、夏人這批老鐵的徹底決裂。

因此,歷代讀史讀到“不籍千畝”時,往往驚愕於為什麼要與三十九年以後的“王師敗績於千畝”相提並論?答案很深刻:帝籍是周王作為上帝天神在地上統治的祭司身份之象徵,宣王不籍千畝,就等於自動放棄了廣域內跨族群的天子身份。這樣當然就會對整個要服、荒服形成敵對關係。沒有一箇中原政權能夠在如此惡劣的地緣戰略環境中存活下來。(完)

西周是如何轉向衰落的?一篇竹簡揭開“天子”身份背後的隱秘往事

西周銅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