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扶持到打壓,站在“皇權”的角度談,“東宮”地位為何有此變化

東宮在古代有兩個含義一、指太子所居之宮殿,二、直接指皇太子。由此可見,東宮以說是權力的象徵,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在那個專制的時代,東宮體制可以長久存在嗎?答案自然是絕對不可能的。東宮體制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發展,從一開始的被扶持到後來的被打壓。而這個變化的背後隱藏的是皇權與儲君利益的鬥爭各種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和各種利益關係。而東宮隨著君主專制的發展,皇帝對皇儲一開始的扶植、培養到後來的限制、架空並最終消失殆盡。

從扶持到打壓,站在“皇權”的角度談,“東宮”地位為何有此變化

一 東宮的源來以及它在皇權控制下的發展

東宮制度的本質是為了讓皇權可以和平過渡而設置的一套體制,是為栽培和扶持太子。朱熹就曾經對這個體制做出高度評價,“此等制度猶好”,職官設置詳盡,“如一小朝廷”正如朱熹所言其制度的完善程度可以媲美朝廷,並且隨著東宮權勢的不斷擴大,東宮演變成為國家第二的權力中心與皇權發生了激烈的碰撞,而在那個為了皇權不惜手足相殘,弒兄軾子的朝代中這樣的制度能夠存活嗎?毋庸置疑東宮制度是被當時社會環境所打擊的。

從扶持到打壓,站在“皇權”的角度談,“東宮”地位為何有此變化

東宮因此經歷了由盛到衰的發展過程,東宮制度始建於自漢代,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到唐初發展至頂峰。但是,到了宋代的東宮卻成為了閒散機構。宋朝在在沿襲中唐五代立儲制度的同時,也結合了宋朝本身的情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限制東宮的發展。到了元朝雖然有過短暫的發展但是最後也因為侵犯了皇權而告終到清朝直接消失殆盡。

二 被皇權磨平稜角的東宮

1、大唐東宮

唐朝初年,東宮的發展形勢正如朱熹所言“如一小朝廷”,在唐朝初年東宮體制的完善程度可以與朝廷比肩,機構設置一應俱,機構完善到了可與尚書、中書、門下省相相對應機構設置有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的職責,讓其成為了除了皇權以外最大的一個權力的分支。

但是朱熹只片面的評價了了東宮制度在唐代頂峰階段的形式,東宮這樣的的盛況並不是貫穿著整個唐朝。而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唐太宗時期東宮的發展就有下降的趨勢,而最明顯的的一個例子就是晉王為皇太子時,唐太宗想要當時的一個大臣令岑文本兼東宮的官職,而大臣卻道:“不願希恩東宮,請一心以事陛下。由此可見東宮在唐朝後來的發展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在唐朝正如南宋人呂中也曾總結道:“漢唐多內難,而無外患”而唐朝正是一個多內難的朝代外戚篡權、權臣專政這些都是那個燦爛輝煌王朝的致命問題,而正是問題成為唐朝的主要矛盾時,這個時候帝儲矛盾就成為了次要矛盾,而就自然而然的扶持了和他血肉相連的另一個權力中心——東宮,給予東宮更多權力,來保證皇位的順利繼承,防止自己辛苦打下江山守不住,落入他人的手中。然而,同樣的道理,後期東宮的權力威脅到當時唐朝的皇權時,東宮的權力便受到了壓制,便開始走下坡路。

從扶持到打壓,站在“皇權”的角度談,“東宮”地位為何有此變化

雖然唐朝的東宮一度成為第二大權力中心,但是他始終沒有逃過被皇權打壓的命運。而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宋朝就更為明顯。

2、大宋東宮

司馬光曾說:“漢室以至有唐,簡策所載,帝王即位則立太子,此乃古今不易之道也。然宋朝則不然,宋代諸帝罕有即位就立太子者,多為晚立儲甚至不立儲。“由此可見,在宋朝東宮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晚立儲、不立儲都會抑制東宮體制發展。

宋朝通過制度設計將東宮架空,從而預防東宮的權力過大,影響到皇權,以此來保證皇權的穩定和政治的長治久安。宋朝在在沿襲唐朝東宮制度的同時,宋代統治者也結合本朝情況,通過資善堂、晚立儲甚至不立儲、慣例、並且到後來演變成因事而設,隨宜而定,並且東宮官成為了被罷免或受排擠官員安置的官位,或在官員告老還鄉時授予,並且削弱東宮官與儲君之間的關係。

宋代東宮的主要機構或遷出,或名存實亡。如詹事府廢而不置,左右春坊名存實亡這些制度來架空東宮。正因為這些制度設計讓東宮無法獨立運行運行、職能衰弱,成為了一個空殼,而讓東宮成為了一個權力符號。

宋朝這一系列制度設計可以說既是巧妙,巧妙之處在於他順應了唐朝削弱東宮的做法,而通過了這樣的方法溫和的削弱了東宮的權力,緩解帝王與儲君間的矛盾,宋代統治者治國傾向於用懷柔方式處理矛盾的治國理念息息相關。削弱東宮的權力可以看出皇權與儲權背後的利益鬥爭,但是其也有好的影響,程顥將“百年無內亂”列為“自三代而後,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正是因為這樣的設計讓宋朝沒有內患,保得政治平安。

從扶持到打壓,站在“皇權”的角度談,“東宮”地位為何有此變化

史書有載,在宋哲宗時,著作郎範祖禹指出:“立子以長,不以有功,以德不以有眾,古之道也。”他認為皇太子的職責在於“視膳問安“而在宋徽宗時,趙桓在作為儲位時,為免遭猜忌,他甚至提出“東宮官吏乞不必具備”可見宋朝當時更為重視的是對儲君的才德教養,並且可能源於宋朝開國之初就對東宮的猜忌,儲君對權力這件事十分的小心。

宋代東宮衰微的首要原因是沿襲了中唐五代立儲制度,次要原因是因為宋朝統治者吸取歷朝歷代朝代更迭的教訓,宋代統治者重點防範皇室宗親的權力擴大,但是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皇權的不可侵犯性,即便是自己的兒子都不能對自己的權力造成威脅,侵犯到自己的利益,而東宮權力的衰落可以從側面看出是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的剪影。當東宮的權力日益強大威脅到皇權時其最終結果只有是被打壓。

3、元明清的東宮

在元明清這三個朝代,東宮的權力呈現出回升的趨勢到,但都因為東宮的權力超過皇權可控制的範圍,最終都被限制和削弱而收場。

元代因為儲權過大,多次引發帝儲矛盾,而內鬥也是元朝滅亡的一個誘因。明朝雖然東宮工地權勢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但是主體還是呈上升的趨勢的,而到了清朝,康熙帝為了對抗權臣,仿照前朝制度讓太子領兵從政。正所謂“大權所在,天下之所爭趨”。清朝也爆發了激烈的帝儲矛盾。而後康熙再也沒有立儲,這雖然解決了一時的燃眉之急吧避免了帝儲矛盾,但是正因為中宮無人而引發了異常慘烈的奪位之爭。而之後雍正帝,經歷過奪位的殘酷,他明白提早儲君可能引起的帝儲矛盾,更明白不立皇儲可能存在的問題。於是他創立秘密立儲制度,達到折中的效果,並且這一舉措從根本上防止了帝儲之爭的發生。

從扶持到打壓,站在“皇權”的角度談,“東宮”地位為何有此變化

三 東宮由盛到衰背後的“利益”之爭

皇權和東宮之間的利益鬥爭而就是權力的鬥爭。皇帝代表皇權,東宮代表儲權。都是權力,所以其政治鬥陣在所難免,但終究要明白”胳膊擰不過大腿“皇權始終不可侵犯,東宮作為皇權底下的一個分支,即便擁有這個權力的人的身份有多特殊,皇權始終是至高無上。當儲權超過皇權時,它的結局只有一種就是被打壓被傾軋。

帝儲矛盾具有普遍性不是某一朝代特有的,而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專制統治者之間不斷進行的權力和財產再分配鬥爭的必然產物。在大唐,有著許多的內患外戚篡權,權臣專政,而這個時候東宮作為鞏固皇權的一種手段,便得到發展。而到了宋朝,東宮的權力不斷的被削弱讓其只是成為一個空殼,在元朝雖然其有發展上升的趨勢但是最終都因為其權力威脅到了皇權而遭到限制和削弱。而到了明朝東宮被削弱的命運也沒有被改變,朱元璋即位之初,有大臣建議仿元制以太子為中書令參議國事朱元璋即反對道:“取法於古,必擇其善者從之,元豈可法?且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禮師傅,講習經傳,博通古今,識達機宜,何必作中書令乎?”

可見明朝東宮也無法避免被傾軋的命運。而到了清朝儲權直接失去了生命。

從扶持到打壓,站在“皇權”的角度談,“東宮”地位為何有此變化

總結

透過利益看東宮,東宮是由被扶持到最後被打壓的。其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本身的問題而是那個專制時代下的犧牲品。儲權本身就來源皇權,他從一開始的存在就是對皇權完整性的威脅,因此宋代東宮的衰微始終是皇權專制下的犧牲品,東宮的衰微則是這一歷史趨勢下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扶持到打壓,站在“皇權”的角度談,“東宮”地位為何有此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