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什锦暖锅,与记忆里的温暖冬天

马上就是元旦了,接下来就是农历除夕新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即将到来,上海的天气总算也拖拖拉拉地正式冷了下来。看着窗外惨淡的日光,突然回忆起小时候一到冬天家里一定会做的一道菜——什锦暖锅。


老上海的什锦暖锅,与记忆里的温暖冬天

算起来,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便是上海,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也才是刚刚处于从贫瘠走向小康的过程之中。况且上海又不像北方屋子里有暖气,一到冬天,为了保暖、同时又为了一饱口腹之欲,家家户户的桌子上就少不得要出现什锦暖锅(或者叫什锦砂锅)的身影。

小时候的什锦暖锅,用的都是和今天的老北京涮羊肉类似的那种铜锅,有中间带铜柱子的,也有不带的。当然,也有用砂锅装的,其本质上应该算是一道汤,但是里面内容之丰富,端上桌子的时候,往往让人根本看不出来“汤”的成分了。

什锦暖锅没有什么固定的菜谱,普通人家就是用白开水烧成的汤底,讲究一些的,则会用鸡汤或者是火腿炖的汤,而构成暖锅最核心的部分的,往往是白菜和粉丝。

当然,既然叫“什锦”,里面的东西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了。出现频率最高的,一般非蛋饺莫属——这个蛋饺,可不是如今超市里面卖的速冻蛋饺,而是家里人亲手一个个制作出来的。


老上海的什锦暖锅,与记忆里的温暖冬天

小时候家里大人做蛋饺的过程,至今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先在大碗里敲上好多鸡蛋,然后用筷子达成蛋液,搅拌均匀后,打开煤气灶上的火,用一个圆形的铁勺舀起半勺蛋液,在火上轻轻烘烤成半凝固状,随后装入肉馅,再用筷子夹着两头一对,一个弯月形的蛋饺就制作完成了。

这样制作出来的蛋饺,新鲜味美,口感嫩滑,装点在暖锅的正当中,堪称是一个什锦暖锅的灵魂。


老上海的什锦暖锅,与记忆里的温暖冬天

蛋饺之外,暖锅里最常见的就是肉圆了。当然咯,那年头也没有超市里卖的速冻肉圆。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小小的绞肉机,大人会从菜场买回猪肉后,切成小条,从一头塞进去,一边用手摇着摇杆,那一头肉糜就悠悠地出来了。

把肉糜搅拌好、调上味,再好好揉捏上几回捏出韧性来,大人们抓起一把肉糜,用虎口一挤一捏,甩在案板上,就是一个半成品的肉圆。在汤里煮熟以后,就算是白汤也要平添几分鲜味。

白菜、粉丝,加上煮在汤里的蛋饺和肉圆,构成了过年前后上海人家庭什锦暖锅的核心主题。在此之外,就是大家各自发挥的空间了。


老上海的什锦暖锅,与记忆里的温暖冬天

有一段时间,肉皮是什锦暖锅里的常客,不知道是因为价格便宜,还是容易买到。我小时候并不喜欢那拆掉嘴里韧韧的像橡皮一样的肉皮,但是大人们好像还是挺喜欢拿它下酒的。

早年间,暖锅里一般唯一会出现的水产品就是熏鱼,虽然是油炸过的,但在汤里煮过以后,酥酥软软的口感,倒还是有一种独特的好吃,而且还能。

到了九十年代,暖锅里开始渐渐出现一些海鲜的影子,比如对虾、鱿鱼,富裕一点的人家可能还会加入海参,当然我家肯定是吃不起的了。

对于我家来说,独有的暖锅成分是蹄筋,菜市场买来的水发蹄筋在暖锅里煮熟了以后,软软糯糯的,据大人说,吃起来跟海参也差不多,哈哈。


老上海的什锦暖锅,与记忆里的温暖冬天

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前期,上海人在过年前后的餐桌上,中间一块位置大都是要留给暖锅的。一大家子人聚餐,如果没有一个装得“扑扑满满”的暖锅上桌,似乎就像是缺了一点什么一样。

大家唏哩呼噜地吃下一大堆肉食、荤食,再喝上几碗垫底的白菜粉丝汤,再冷的天气,浑身上下也就变得暖洋洋起来。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上海人冬日的餐桌上不再有暖锅的影子,家里人几乎不再亲手做蛋饺、做肉圆了,外面饭店的菜单上,也很少再能看到“什锦暖锅”的名字,偶尔看到一次,点上来却只是名不副实的白菜烧蛋饺而已,离“什锦”两字,差得远了。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尽管开着大功率的空调,好像也没有当初一大家子人围着一个暖锅的时候感觉来得暖和。

最美味的食物永远是存在于记忆中的,或许这就是生活吧!


P. 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