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的清明節,到底是怎樣過的?

馬上將迎來清明節,清明在仲春、暮春之交,這一天是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日子,你知道咱天津人過清明節有哪些講究嗎?

儘管中西文化不斷在此撞擊、交融,但天津對中國傳統的節日習俗卻有著驚人的堅守力,對外來文化也有著很強的融合力。有關清明寒食之習俗,天津人並沒有因時代數百年的巨大變化而發生根本的改變,一直還遵循著 中華大地傳承久遠的民族歷史風俗。

天津人的清明節,到底是怎樣過的?

掃墓祭祖緬懷親人

中華文化注重孝道,天津民風自古淳樸,天津人緬懷逝去的家族先輩親人,非常重視祭祀的儀式,每年在三個”冥節”中,最首要、最馬虎不得的當數清明節了(另兩個”冥節”是指夏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和“十月一,送寒衣”日)。

天津人俗稱清明節為"鬼令”,在清明前後各10天祭祖,最好的日子是在清明節這一天去掃墓(天津人曾普遍稱掃墓為“添墳”,後來又改稱”上墳”),系天津地區傳承下來的重要風俗。

在《津門紀略》(羊城舊客撰)一 書, 此書號稱清末天津地區的旅遊指南。描述老天津人過清明節,行文大同小異:“清明日, 男婦各上墳,陳祭品,焚紙錢,增土於塚上,日添墳,哭新鬼尤慟。

天津人的清明節,到底是怎樣過的?

祭祀過程

清明祭祀過程大體是這樣:生者來到先人墳前,先把墓碑前的空地清掃乾淨,仔細擦拭墓碑,然後畢恭畢敬地供上H 新鮮的水果、糕點,焚香燃蠟燭,燒紙錢,灑酒,祭奠者有的會痛哭流涕,特別是這裡掩埋著家中剛去世不久的親人,就會更加難過。

有的則對著墳墓述說這一年來對亡人的思念和家中的大事小情、親友變故等等,並拜託長輩逝者護佑全家安康,福祉綿長,財源廣進。人們往往還要許下幾樁心願,祈求逝者顯靈。那種絮絮叨叨,輕言細語,彷彿親人沒有辭世,此刻正與自己進行對話交流。

天津人的清明節,到底是怎樣過的?

如果亡者生前吸菸,上墳者還會點燃一 支香菸擺放在墳前。祭奠之後,磕頭站起,再剷除墓上雜草,往墳的上面培添新土,象徵為先人修房,以防夏天雨大屋漏(有的則是先鋤雜草添新土,然後再祭拜。順序不同,無關緊要)。在培土時,人們往往還要在墳塋四角壓上用錫紙製作的假銀錠子,祈求家庭常年有錢花,日子越過越富有。大多數還要燃放一掛鞭炮以示驅趕小鬼別來糾纏,讓亡者靈魂安寧。

在天津市武清區,祭奠供品還要加上煮熟的餃子,武清北部村莊,一些 上墳的人還有折松枝戴在胸前或頭上的做法。-些大戶人家,有吃“清明會”的習俗。延至今日,天津的清明期間民間祭奠親人的情緒仍很濃烈。

寒食禁火紀念賢人

“寒食不舉火”。南朝人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立冬節- -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還有一一種說法是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不能動火,須吃冷飯,為的是紀念春秋時期功不言祿的晉國大夫介子推。至今山西的綿山、介休市仍在以山、以市、以節、以俗來隆重紀念這位可敬的歷史名人。

天津人的清明節,到底是怎樣過的?

生活照舊

但在天津城區,對清明寒食禁火的習俗已經基本不遵循了。清代天津著名詩人梅成棟在《清明日大風》- -詩中寫道:“百花寒未吐, 孤(辜)負此清明。窗黑風降至,雲黃雨不成。冬衣綿又著,春墓掃難行。薄酒陳家祭,聊伸窶子情。”

清代文人楊光儀也於光緒某年吟詩日:“東風料峭互陰晴,春草池塘生未生?鶯燕無聲人意懶,圍爐煮酒過清明。”從這些詩句裡,看不出天津人在清明節期間禁爐火吃寒食之舉。另外,在上文提到的三本清朝著作中,也沒有寒食風俗的記載。

天津人的清明節,到底是怎樣過的?

如今,在天津市區的居民基本沒有過寒食節、吃冷飯、不生爐火的習慣。儘管很多人都知道介子推的故事,只是從心眼裡很崇敬這位古代賢士,卻不願讓自己的胃口受到傷害,畢竟這個季節天津地區的天氣還很冷,常年習慣了熱食的人,還要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乍一吃冷,很可能會因突然改變生活習慣而鬧病的。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感謝觀看由“合群不如合自己”尋找的清明習俗,喜歡關注同名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