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的清明节,到底是怎样过的?

马上将迎来清明节,清明在仲春、暮春之交,这一天是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你知道咱天津人过清明节有哪些讲究吗?

尽管中西文化不断在此撞击、交融,但天津对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却有着惊人的坚守力,对外来文化也有着很强的融合力。有关清明寒食之习俗,天津人并没有因时代数百年的巨大变化而发生根本的改变,一直还遵循着 中华大地传承久远的民族历史风俗。

天津人的清明节,到底是怎样过的?

扫墓祭祖缅怀亲人

中华文化注重孝道,天津民风自古淳朴,天津人缅怀逝去的家族先辈亲人,非常重视祭祀的仪式,每年在三个”冥节”中,最首要、最马虎不得的当数清明节了(另两个”冥节”是指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一,送寒衣”日)。

天津人俗称清明节为"鬼令”,在清明前后各10天祭祖,最好的日子是在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天津人曾普遍称扫墓为“添坟”,后来又改称”上坟”),系天津地区传承下来的重要风俗。

在《津门纪略》(羊城旧客撰)一 书, 此书号称清末天津地区的旅游指南。描述老天津人过清明节,行文大同小异:“清明日, 男妇各上坟,陈祭品,焚纸钱,增土于塚上,日添坟,哭新鬼尤恸。

天津人的清明节,到底是怎样过的?

祭祀过程

清明祭祀过程大体是这样:生者来到先人坟前,先把墓碑前的空地清扫干净,仔细擦拭墓碑,然后毕恭毕敬地供上H 新鲜的水果、糕点,焚香燃蜡烛,烧纸钱,洒酒,祭奠者有的会痛哭流涕,特别是这里掩埋着家中刚去世不久的亲人,就会更加难过。

有的则对着坟墓述说这一年来对亡人的思念和家中的大事小情、亲友变故等等,并拜托长辈逝者护佑全家安康,福祉绵长,财源广进。人们往往还要许下几桩心愿,祈求逝者显灵。那种絮絮叨叨,轻言细语,仿佛亲人没有辞世,此刻正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

天津人的清明节,到底是怎样过的?

如果亡者生前吸烟,上坟者还会点燃一 支香烟摆放在坟前。祭奠之后,磕头站起,再铲除墓上杂草,往坟的上面培添新土,象征为先人修房,以防夏天雨大屋漏(有的则是先锄杂草添新土,然后再祭拜。顺序不同,无关紧要)。在培土时,人们往往还要在坟茔四角压上用锡纸制作的假银锭子,祈求家庭常年有钱花,日子越过越富有。大多数还要燃放一挂鞭炮以示驱赶小鬼别来纠缠,让亡者灵魂安宁。

在天津市武清区,祭奠供品还要加上煮熟的饺子,武清北部村庄,一些 上坟的人还有折松枝戴在胸前或头上的做法。-些大户人家,有吃“清明会”的习俗。延至今日,天津的清明期间民间祭奠亲人的情绪仍很浓烈。

寒食禁火纪念贤人

“寒食不举火”。南朝人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立冬节- -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还有一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不能动火,须吃冷饭,为的是纪念春秋时期功不言禄的晋国大夫介子推。至今山西的绵山、介休市仍在以山、以市、以节、以俗来隆重纪念这位可敬的历史名人。

天津人的清明节,到底是怎样过的?

生活照旧

但在天津城区,对清明寒食禁火的习俗已经基本不遵循了。清代天津著名诗人梅成栋在《清明日大风》- -诗中写道:“百花寒未吐, 孤(辜)负此清明。窗黑风降至,云黄雨不成。冬衣绵又著,春墓扫难行。薄酒陈家祭,聊伸窭子情。”

清代文人杨光仪也于光绪某年吟诗日:“东风料峭互阴晴,春草池塘生未生?莺燕无声人意懒,围炉煮酒过清明。”从这些诗句里,看不出天津人在清明节期间禁炉火吃寒食之举。另外,在上文提到的三本清朝著作中,也没有寒食风俗的记载。

天津人的清明节,到底是怎样过的?

如今,在天津市区的居民基本没有过寒食节、吃冷饭、不生炉火的习惯。尽管很多人都知道介子推的故事,只是从心眼里很崇敬这位古代贤士,却不愿让自己的胃口受到伤害,毕竟这个季节天津地区的天气还很冷,常年习惯了热食的人,还要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乍一吃冷,很可能会因突然改变生活习惯而闹病的。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感谢观看由“合群不如合自己”寻找的清明习俗,喜欢关注同名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