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長平之戰真的全怪趙括嗎?

羊叨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戰役前後耗時3年,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而告終。是役秦軍前後殺死趙國軍人45萬,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長平之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攻佔上黨,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齕進攻韓國, 佔領了野王城(今天的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今天山西長治)和韓國都城的聯絡。這樣,上黨的軍隊就變成了孤軍。當時上黨郡的郡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他想了一個好辦法,他把上黨獻給了當時最強大的趙國,趙國由於貪圖小便宜捲入了這場戰爭中,趙王派廉頗去守住上黨,可沒有想到這一守就是三年,差點拖垮趙國。

2.廉頗來到上黨,修建了百里石長城進行防禦,同時 ,廉頗想挫敗秦軍的銳氣,也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這次戰鬥以秦軍勝利結束,廉頗終於領略到了秦軍了厲害,從此,廉頗死守百里石長城不敢出戰。趙國陷入了戰不能戰,退不能退的尷尬境地。

3.兩軍換帥 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堅壁不敢戰,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佈傳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於是,趙王將前軍主帥換成了趙括。再次同時,秦國將前軍主帥換成了白起。不過,趙國換帥是人人皆知,而秦國換帥是秘密進行。

4.白起用計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知道秦國已經暗地裡用名將白起換下了王齕,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的營壘。而與此同時,白起派一支奇兵偷襲了趙括身後的百里石長城。這樣,趙括的四十幾萬大軍就被困在秦軍的壁壘和自己修建的百里石長城之間。可憐廉頗當年苦心修建的百里石長城成了圍困趙軍的壁壘。另外,白起還用一支精銳部隊,截斷了趙括主力部隊與糧草輜重的聯繫,導致有糧草的地方沒有士兵,有士兵的地方沒有糧草。

趙括的四十幾萬大軍陷入死地,失敗就只剩下時間問題。那麼趙國的四十幾萬大軍在趙括的率領下,為什麼這麼輕易的就失敗了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趙括自身的業務水平問題。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後代。當年秦國進攻韓國,軍隊駐紮在閼與(yān yǔ)。趙王便派趙奢領兵,去救援閼與。趙奢用奇計打贏了這場戰爭,名聲大振。他的兒子趙括同時也有了名將之後的光環。趙括小時候熟讀兵書,他父親趙奢都辯論不過他,因此人們都認為趙括是奇才,以後肯定比他父親強。但是趙括在長平之戰之前,可是從來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沒有實踐經驗,當趙王派趙括領兵時候,他的母親單獨去見了趙王,並給趙王說,如果趙括戰敗,不要牽連到她。包括趙奢在世的時候,也曾經給趙王說過不要讓趙括領兵,因此趙括的水平就很清楚了。

2、對方實力太過強大。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用兵詭異,靈活多變。趙括和白起就好比是小學生和大學教授的差距。況且秦國換將是秘密進行,趙括一直被矇在鼓裡。就好比你在電腦上下象棋,對方是國內頂級高手,但是你壓根不知道,這是多麼悲傷呀。

3、趙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趙括有名將的光環,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從小到大都是在掌聲和鮮花中長大,自然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王齕在歷史上少有記載,水平當然一般,他根本就沒有把對手放在眼裡(其實對手已經是白起),整日抱著兵書高談闊論,早已經有了必勝的信心。盲目自大,驕兵必敗。所以當秦軍撤退的時候他想都不想就追了上去,很輕易的讓白起斷了退路,截斷了糧草,把趙國軍隊帶入死地。

4、最關鍵的一點,綜合國力。這是戰國時代無法迴避的問題。打仗表面上是士兵戰鬥,實際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打仗就是燒錢,士兵打仗所消耗的糧草是平時消耗的5到10倍。當時的秦國關中地區有鄭國渠,蜀地有都江堰。這兩個地區是秦國的兩大糧倉,是重要的後勤保障。這些事趙國無法比擬的。當時秦國養活二十幾萬軍隊三年時間已經非常吃力,更何況趙國三年時間養活四十幾萬軍隊。因此趙國死守也是一死,只能冒險出擊,這也是趙王換掉廉頗的主要原因。

5、地理因素,秦國的後方巴蜀之地已經歸其所有,西方的戎狄也降服,基本沒有後顧之憂,可傾全國之力應付這場戰爭。而趙國是四戰之地,東有齊國、燕國,北有少數民族,南有韓國。四處分兵,不能集中兵力。

6、領導原因。秦昭襄王對這次戰爭從一開始就是抱著必勝的決心,親自做後勤保障工作。糧食不夠,組織人員從蜀地運糧,兵源不夠,親自下令招兵。信念一直比較堅定。而相反趙孝成王從一開始就是被動的接受這場戰爭,在主動出擊和全面防守之間搖擺不定。拖到最後又到了不得不出擊的時候。出擊的時候又是急於求成,因此他命令趙括要速戰速決,立即出擊,這也是趙括陷入秦軍包圍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