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长平之战真的全怪赵括吗?

羊叨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长平之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攻占上党,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 占领了野王城(今天的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今天山西长治)和韩国都城的联络。这样,上党的军队就变成了孤军。当时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他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把上党献给了当时最强大的赵国,赵国由于贪图小便宜卷入了这场战争中,赵王派廉颇去守住上党,可没有想到这一守就是三年,差点拖垮赵国。

2.廉颇来到上党,修建了百里石长城进行防御,同时 ,廉颇想挫败秦军的锐气,也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这次战斗以秦军胜利结束,廉颇终于领略到了秦军了厉害,从此,廉颇死守百里石长城不敢出战。赵国陷入了战不能战,退不能退的尴尬境地。

3.两军换帅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于是,赵王将前军主帅换成了赵括。再次同时,秦国将前军主帅换成了白起。不过,赵国换帅是人人皆知,而秦国换帅是秘密进行。

4.白起用计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的营垒。而与此同时,白起派一支奇兵偷袭了赵括身后的百里石长城。这样,赵括的四十几万大军就被困在秦军的壁垒和自己修建的百里石长城之间。可怜廉颇当年苦心修建的百里石长城成了围困赵军的壁垒。另外,白起还用一支精锐部队,截断了赵括主力部队与粮草辎重的联系,导致有粮草的地方没有士兵,有士兵的地方没有粮草。

赵括的四十几万大军陷入死地,失败就只剩下时间问题。那么赵国的四十几万大军在赵括的率领下,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失败了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赵括自身的业务水平问题。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当年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yān yǔ)。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赵奢用奇计打赢了这场战争,名声大振。他的儿子赵括同时也有了名将之后的光环。赵括小时候熟读兵书,他父亲赵奢都辩论不过他,因此人们都认为赵括是奇才,以后肯定比他父亲强。但是赵括在长平之战之前,可是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没有实践经验,当赵王派赵括领兵时候,他的母亲单独去见了赵王,并给赵王说,如果赵括战败,不要牵连到她。包括赵奢在世的时候,也曾经给赵王说过不要让赵括领兵,因此赵括的水平就很清楚了。

2、对方实力太过强大。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用兵诡异,灵活多变。赵括和白起就好比是小学生和大学教授的差距。况且秦国换将是秘密进行,赵括一直被蒙在鼓里。就好比你在电脑上下象棋,对方是国内顶级高手,但是你压根不知道,这是多么悲伤呀。

3、赵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赵括有名将的光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从小到大都是在掌声和鲜花中长大,自然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王龁在历史上少有记载,水平当然一般,他根本就没有把对手放在眼里(其实对手已经是白起),整日抱着兵书高谈阔论,早已经有了必胜的信心。盲目自大,骄兵必败。所以当秦军撤退的时候他想都不想就追了上去,很轻易的让白起断了退路,截断了粮草,把赵国军队带入死地。

4、最关键的一点,综合国力。这是战国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打仗表面上是士兵战斗,实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打仗就是烧钱,士兵打仗所消耗的粮草是平时消耗的5到10倍。当时的秦国关中地区有郑国渠,蜀地有都江堰。这两个地区是秦国的两大粮仓,是重要的后勤保障。这些事赵国无法比拟的。当时秦国养活二十几万军队三年时间已经非常吃力,更何况赵国三年时间养活四十几万军队。因此赵国死守也是一死,只能冒险出击,这也是赵王换掉廉颇的主要原因。

5、地理因素,秦国的后方巴蜀之地已经归其所有,西方的戎狄也降服,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可倾全国之力应付这场战争。而赵国是四战之地,东有齐国、燕国,北有少数民族,南有韩国。四处分兵,不能集中兵力。

6、领导原因。秦昭襄王对这次战争从一开始就是抱着必胜的决心,亲自做后勤保障工作。粮食不够,组织人员从蜀地运粮,兵源不够,亲自下令招兵。信念一直比较坚定。而相反赵孝成王从一开始就是被动的接受这场战争,在主动出击和全面防守之间摇摆不定。拖到最后又到了不得不出击的时候。出击的时候又是急于求成,因此他命令赵括要速战速决,立即出击,这也是赵括陷入秦军包围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