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历史对明代宗朱祁钰很不公平?

说史君


为什么要说历史对明代宗朱祁钰不公平呢?在历史的评价中,明代宗朱祁钰从来都不是一个昏君,他在土木堡之变后于危难之际临危受命,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挽救了大明江山,为大明朝又延续了二百年的寿命,他在位期间勤于政务,任用贤能,励精图治,广开言路,革除了英宗时期的一些积弊,让明朝出现了短暂的复兴,这样的皇帝往好里说,说他是个中兴之主都不为过的。

甚至于说就是他的侄子朱见深对他都是公平的,虽然他曾经为了想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而废黜了自己的太子位,但是他仍然还不计前嫌的拨乱反正,恢复了他的帝号,让他重新可以被称为皇帝。

真正对他不公平的是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是他哥哥废了他的帝号,赐他个"戾‘’这个恶谥,还不让他葬入祖陵,他的哥哥只记得是他这个弟弟抢了他的皇位 ,破坏了他们从小的兄弟情谊,而不会觉得是因为自己的贸然出征,导致了土木堡惨败,自己被敌方俘虏才丢失的帝位。

只记得自己从瓦剌回来后被囚于南宫,八年来被错待的怨恨,却不觉得如果不是他的弟弟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他还有机会从瓦剌回来吗?即使这八年他过的艰难困苦,总归是留的一条命来,如果八年里他的弟弟有一次不念手足之情,还会让有机会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位吗?

其实最不公平的应该是上天,或者是命运对他不公平,让他年纪轻轻就英年早逝,只当了八年皇帝,而不能更多的在大明王朝上留下属于自己更多的印记,让他死了儿子从此绝嗣,自然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给他歌功颂德,造成他最后的悲剧,在封建社会家里有皇位要继承的有个自己的儿子真是太重要了。


随豫而安2020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首先咱肯定一点明代宗朱祁钰不是昏君,瞅人家干事那架势就算不是明君,那也是多半拉明君,和昏君还真就挨不到边。

至于您说的不公平?要俺说,还真就不公平。

那么咱今天把这事捋捋,然后说道说道这事。

事情的前因

今天这事主角有俩,一个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另一个就是咱要说的这位大明王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

瞅着这俩名字大家伙就能猜到,这二位应该是兄弟俩,中间那个字都一样是个祁字。

确实他俩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要是按照家谱来说明英宗是嫡子嫡孙,而这明代宗这就属于旁支中的旁支,他的母亲还是戴罪的奴婢,因为怀上了明代宗,这才被赦免,要论皇宫还没她的位置,一直就住在太监的家里。

所以就这身份,咋瞅都像个私生子的样子,也因为这个原因他这人不被长辈待见,那么处境是很尴尬的。

所以明英宗和明代宗最开始的时候,两人的关系还不错,堪称兄友弟恭的榜样。

其实说道根子上,就是这明代宗对于皇权这东西从心里上就没有啥特别大的想法。

毕竟皇权这东西,最为忌讳的就是被人窥视,被皇帝自己个握着这还好,一旦皇帝感觉有人窥视,他不收拾你,这都不可能。

既然这一点俩人能达成共识,所以关系好那是必然的。

但这事直到土木堡之变结束以后,这俩人的关系直接就扭转了,变成了对立的关系,说道根子上,他还是皇权闹腾的。

咋回事呢?

大家伙也都知道,明英宗这人开头狂的这都没边了,带着大明王朝的全部精锐五十万大军,拉着大明王朝的一大堆的顶梁柱,什么国公,什么尚书等等,总之大部分有能力的文臣武将全带上,喊着号子要收拾也先。

这家伙可把个明英宗的宠臣王振乐坏了。

“哎呦喂!瞅瞅五十万人,全听俺一个人的,俺让他们爬下,他们不敢站着,俺让他们蹲着他们不敢爬着!”

话说王振压根就是个连书都不会读的人,堪堪中了举人,感觉这辈子在仕途上没啥蹦跶的,所以一狠心,拿着一把刀子就把自己个给阉了,就为了挨着皇帝近一点,再近一点,以期达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目的。

现在王振终于完成了他的夙愿,将一帮子文臣武将踩到了靴子底下。

您瞅瞅什么成国公朱勇作为大将军,什么兵部尚书等等,他们也只配跪地上用膝盖走路,走到自己跟前,这一刀真没有白拉啊,值了!

就那户部尚书非要请命回军,一直跪到草丛里,跪到了天黑才让他起来。

王振已经陶醉在了权利的迷醉之中了:“大家伙要求进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俺王振就是不同意,俺一个人就顶你们一千个人一万个人,皇上护着咱呢?”

当王振带着大军走到离老家不远的地方,就打算带着大军绕个弯去瞅瞅,毕竟衣锦还乡哪有他现在这么精彩,五十万人啊,还有皇上坐旁边,家乡的老少爷们咋瞧他?都得伸个大拇哥赞一个,不粉一个这都过不去。

而明英宗糊涂的都不知道自己在那飘着呢?王振说了想回去,他还能说个不字?不能够啊!天地这么大不就遛个弯吗?所以他们去了。

就这么一去不复返了,王振带着一帮子早就人心不宁的队伍被也先掐脖子给揍了。

王振被愤怒的护卫将军用铁锤将脑壳砸了个稀碎,但又能如何,脑袋都懵圈的明英宗这都不知道往那跑了,被人家也先薅着脖子就给抓了起来。

而这场灾难当中能逃出来的没几个,有一个礼部左侍郎叫杨善的咱得记住了,因为后边就是这货把大明王朝给搅和了个天翻地覆,而历史对其评价是为人圆滑。

那么事情已经发生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所以在于谦一帮大臣的劝说下,作为监国的朱祁钰就做了皇帝,这就是明代宗。

而也先拿到了明英宗,这嘚瑟的不要不要的,就想着靠着一个人对明朝进行毫无底线的要挟,结果人家皇帝换人了,这美梦扑空了。

那么明代宗取代明英宗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那么后来明朝在损失了五十万精兵和老多的将领的情况下,还是成功的守住了也先的进攻,而且治理的大明王朝还不错。

后来的事

咋说呢?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后来明朝和也先这块关系缓和了,但明朝拒绝接明英宗回去,毕竟一个国家俩皇帝,这不打起来才怪呢?

那么这事,有一个人可就上心了,这就是咱前边提到的那杨善。

在一次去瓦剌,也就是也先地盘出使的时候,这杨善就自作主张把明英宗给接了回去。

您要知道当时明朝可没有啥决定和旨意要把明英宗接回去,他就这么干了。

而且一路上还悄悄的进行,他也知道这事见不得光,所以回来的时候就一个轿子两匹马。

所以这事杨善做的不地道,他到是在明英宗明前卖了个好,但一个王朝俩皇帝搁这,不出事还好,一出事可就是大事。

而杨善却捞了个好的名头给自己的政治资本弄了浓厚的一笔,明英宗复位以后确实给了他很多的好处,当然这是后话了。

明英宗回来之后,就被明代宗奉为了太上皇,关了起来,这一关可就是七年。

您觉得明英宗的心里能好了吗?不能够啊!所以在一些有心的大臣的帮助下发动了夺门之变。

成功的将明代宗给赶了下去,其实这夺门之变压根就是多余的,因为明代宗那个时候已经是疾病缠身命不久矣。

这帮子发动夺门之变的家伙仅仅是想给自己捞点政治资本而已,情况确实是这样的,明英宗继位之后这帮子家伙一个个都弄了不少的好处。

可时间证明,这帮家伙没有一个是好人,艰险小人一小撮,最后又被明英宗给杀了。

而明英宗在这件事上成功的背上了一口不大不小的黑锅

在土木堡之变当中保住了大明王朝的于谦等大臣被明英宗下了大牢,以谋逆的罪名处死。

而明代宗背上“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的罪名,废了帝号不说,还给了一个戾的谥号,不可谓不恶毒!就这事明英宗的亲儿子都看不下去了,给于谦平反又给这明代宗恢复了帝号。

咋说呢?明英宗这人还真叫一无是处,瞧瞧他干的那点子事,就在他第二个任期里边,还把河套给丢了。

杨善啊害人不浅啊!他到是得了个善终,活了七十多岁。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诚邀,我是子曰读历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是非功过都是后人评说。历史上对明代宗朱祁钰的评价大多负面,有失公允,特别是朱祁钰死后的明朝。夺门之变后,英宗复位,打击抹黑朱祁钰的拥护者和政绩,最明显的就是诛杀北京保卫战中居功至伟的于谦,污蔑代宗神人共愤。

  • 被明英宗抹黑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除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还剥夺他死后葬入祖坟的权利,因而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后唯一一个没有入帝陵的皇帝。

  • 被孙太后下诏抹黑

孙若微孙太后废除朱祁钰的诏书上写道:败坏纲常,变乱旧制。放纵地淫乱、酗酒,信任奸人。毁坏宫殿,玷污喇嘛,滥加赏赐、胡乱花费无尺度,横征暴敛无休止。国库空虚,海内困穷。不孝、不弟、不仁、不义,臭名昭著,神人共愤,上天震怒,屡次降下预兆,朱祁钰不知反省,拒绝进谏、文过饰非,造孽越来越厉害。

总之,怎么荒唐怎么恶毒就怎么抹黑,孙太后污蔑朱祁钰根本原因还是朱祁钰不是她的儿子,她的儿子朱祁镇被瓦剌活捉,众大臣又担心主少国疑,没有拥立朱祁镇的儿子当皇帝,而是让他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孙太后勉强答应,内心反感。所以一旦自己的儿子朱祁镇复位,怎么恶毒怎么抹黑朱祁钰。其实,历史上的朱祁钰是一代明君,短短在位这些年,政治清明,政通人和,不像历史所评价的昏君。

当大明王朝群龙无首之际,朱祁钰站了出来,一边重用于谦等老臣,一边反对南迁,死守北京城,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同时,顶住压力,启用正统以来被迫害的忠臣贤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朝野清明,稳定了民心,也维护了大明江山的稳定。从大的层面上看,朱祁钰的功绩超过了朱瞻基,甚至超过了万历嘉靖,因为如果没有他,大明早就名存实亡,天子都被俘虏了,重蹈靖康之耻的覆辙。一旦明王朝南迁,势必和南宋小朝廷一样,划江而治,五胡乱华之祸又将重现,这一切,都不可抹煞的。因此大的层面上说,朱祁钰就是一代明君,功垂千古德。当了八年皇帝后,他的身份已经得到了全国百姓的承认,若非他无子嗣传位,若非夺门之变,他的功绩会被后人认可的。

  • 总结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朱祁钰的缺点在于恋栈权位,还将回国的英宗软禁于南宫,执意废掉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企图让自己的后人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这些也是人之本性,十全十美的人不存在的。终于,善恶终有报,自己的儿子夭折,自己病笃之时,小人趁势而发,仓促间,不能全贤名于一生,足可叹息。

【作者寄语:我是子曰读历史,喜欢我的小伙伴,点赞关注加留言。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