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風”跑者去程順風,回程逆風,風對於跑步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不是我們給自己找理由,有的時候我們比賽(或訓練)的最終成績,確確實實會受到客觀的環境因素影響。

比如說天氣就是一個對跑者影響非常大的不穩定因素,而這一大自然中最難以捉摸的氣象,長久以來都是體育學者們研究的大主題之一。

經常看田徑比賽的跑友們肯定會留意到,在屏幕顯示最終成績時,往往還會在成績結果後面附上比賽時的風速,減號就意味著是逆風,加號則表示是在順風情況下跑出的成績,如果風速超過了+2米/秒,比賽成績依然有效,但是憑此成績獲得的新紀錄,或是贏得的種子順位,將不被認可。

“破風”跑者去程順風,回程逆風,風對於跑步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科爾曼世錦賽奪冠時的風速為0.6米/秒順風(右下角)

短短數百米的徑賽都要將風速考慮在內,那麼風對長距離的路跑的影響就更加不用多提了。

基普喬格曾在159挑戰中邀請了數十位頂級跑者來作為他的配速員,除了幫助帶速之外,配速員們還負責“破風”,為此他們還設置了陣型,身前的5個人呈“V”字陣型,後面還有兩位分居左右,而基普喬格則穩居中心。而這是整個團隊得出的,能將風阻影響減到最少的陣型。

打破2小時的屏障原本就是分秒必爭,而時間都是用像“破風”這樣一點一點的小細節爭取回來的。

“破風”跑者去程順風,回程逆風,風對於跑步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兩個久遠的實驗

那麼風對於我們跑步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這個問題,50年前就有學者加以思考並開始做實驗尋找答案了,這位名叫L.G.Pugh的倫敦研究員,把跑步機安裝到了風洞裡,並找到了幾位中長距離跑者來進行測試。

他設置了兩個變量,分別是跑者的配速以及風速,然後他以跑者在測試過程中的耗氧量作為參照指標——耗氧量可以視為跑者在奔跑過程中能量消耗的一個參考。他在實驗中通過改變跑者的配速或風速來設置實驗對照組,很快,他便得到了一些比較有價值的結果。

首先他發現,當吹在跑者身上的氣流變強,參與實驗的跑者的耗氧量也會增大,當風速達到10mph(英里每小時)時,試驗者的耗氧量是風速為5mph(英里每小時)的

4倍

“破風”跑者去程順風,回程逆風,風對於跑步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由此可以推論,當跑者逆風跑時,在配速不變的情況下,風速越快,能量消耗也會越大。換句話講,你在逆風跑的時候,如果消耗的能量(或者說跑步的努力程度?)和平日無風時一樣,那麼你的速度會比平常慢

隨後他又做了另外一個實驗,他讓一名跑者在另一名實驗對象身後1米的地方進行跟隨跑,結果表明跟隨在身後的跑者遭受的風阻減少了80%,相對應的,在配速不變的前提下,他的耗氧量減少了6%。即使把跟隨的距離拉長到2米或3米,依然有減少能耗的效果。

1980年,另一位研究人員C.T.M.Davis發表了另一篇研究“跑步與風速關係”的報告。他的實驗設置大致與Pugh相同,但他在原有基礎上加入了“順風跑”的對照組。他的實驗結果也將該研究課題的結論變得更加完整。

他發現,逆風情況下,耗氧量確實是與風速成正比的。而在順風的情況下奔跑確實能夠讓我們節省力氣,但他也發現,在風速相同的情況下,順風時我們得到的“助力”要比我們逆風跑時的“額外消耗”要低很多,大概只有後者的2分之1

“破風”跑者去程順風,回程逆風,風對於跑步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具體說就是,當參與實驗的跑者以6英里每小時的配速,在一個風速為10英里每小時的環境下奔跑,如果是順著風跑,那麼他每英里能夠快6秒(相比無風情況下),如果是逆著風跑,則每英里要慢上12秒

Davis也指出,如果放到戶外跑,那麼這個差值會小一些,畢竟因為實驗是在跑步機上進行,如果順風風速超過配速,帶來的助力會因為跑者需要保持在跑步機上而被浪費掉。

另外他也在“跟隨跑”上得出了一個更加明確的數值:在風速不變的情況下,在別人身後1米處進行跟隨跑,比你一個獨自跑時,每英里能夠快上4秒鐘

“破風”跑者去程順風,回程逆風,風對於跑步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雖然這兩個學者的實驗是在很久之前進行的,在實驗的設置、進行中有各種不嚴謹的地方,但他們得出的結論對於現如今的跑者們也都依然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我們沒辦法去讓風不要刮,但我們可以學習去應對風、利用風。


望“風”而動

訓練日:

跑者們要學會看兩個關於風的信息,一是風速,二是風向,一般每天的天氣預報中都會有。然後便是根據你自身的身體狀態對訓練日的計劃進行判斷。如果今天會颳風,那麼得做好迎接一個艱苦訓練日的心理準備,如果風太大(相信很多西北地區的跑友對此深有感觸),那麼或許將訓練內容改為在室內進行也未嘗不可。

“破風”跑者去程順風,回程逆風,風對於跑步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在颳風天跑步訓練,尤其是逆風跑,會是對我們精神意志的一次鍛鍊。我們訓練的一個關鍵目的便是找到自己的極限所在,而有一些客觀困難(比如說颳風)的出現,會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這一目的。

在出發之前,我們要學會根據風向來設置路線,基本上也就是“去程順風,回程逆風”“去程逆風,回程順風”兩種。

第一種路線屬於“自虐型”,因為回程時我們的雙腿基本上已經很疲憊了,如果此時還要頂著風跑,就基本上是“難上加難”了。可以把這當成是對比賽時後程的“痛苦”做得的模擬訓練——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上。你還能在輕鬆的前程練習控制自己的配速。

“破風”跑者去程順風,回程逆風,風對於跑步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利用風進行阻力跑

第二種路線則是打“安全牌”,起碼“先難後易”的路線不會讓你颳風天跑步的體驗變得太糟糕。另外這也是考慮到身體健康,因為回程時身體已經很疲勞,是抵抗力開始下降的時候,同時還出了大量的汗,如果這時候吹太多風,就會提升生病的幾率。

比賽日:

比賽日最為重要的,便是在明確了風向之後,制定正確的比賽策略,你大可以在逆風跑時把配速放慢,大概比預定配速慢上15-20秒,然後一般會有很多人跟在配速員身後跑,你可以在人群中找一個適合的位置,來進行跟隨跑。

如果比賽日風速較大,用穩妥保守的跑法未嘗不是一個理智的選擇,畢竟要跑到預定配速,你得比平常無風的日子多付出額外的能量消耗。

當然,還有其他的實驗證明,合適的服裝(壓縮衣,緊身背心)鞋子(流線型)

髮型(乾淨利落的短髮甚至是光頭)跑姿都能有效地減少風阻。風洞測試顯示,這些改變能夠減少5%-6%的風阻,雖然體現到最終的時間上,只是非常微小的變化,但哪怕是把PB刷新了1秒,那也是進步的體現,不是嗎?

“破風”跑者去程順風,回程逆風,風對於跑步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環法王阿姆斯特朗曾在風洞裡經歷過無數次的實驗


風與溫度的悖論


風對於跑步影響的另一方面在於溫度

當我們在逆風跑時,頂頭風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散熱,但當我們在大夏天順風跑時,空氣會像是靜止一般,悶熱不堪。體表溫度與我們的跑步表現也存在明顯關聯,但這又與我們上文提到的結論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2011年波士頓馬拉松氣溫為17度,當天的風速達到15mph(英里每小時),結果有數百人刷新了自己的個人PB;2007年的芝加哥馬拉松,氣溫高達31度,但是風速只有6mph,是不是說如果風速大一些,選手們的成績也會更好呢?我們不得而知。

“破風”跑者去程順風,回程逆風,風對於跑步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風和溫度哪一個因素對我們的速度影響更大?在風也會影響到溫度的前提下,是否存在一個氣溫、風速區間,能夠讓兩者的負面影響相抵消,成為最適合跑步,最容易出成績的合理區間?這些問題,都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去得出更加精準權威的數據結論。

無論如何,天有不測風雲,我們無法操控和改變風向,就只能順勢而為,學會利用風,應對風,在風裡雨裡,更加努力奔跑。

用《起風了》中引用的那句詩句來講,就是:

“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