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好用!只要模仿10次,就可以早起、早睡、跑步、專注學習

第一次嗜睡,是在某個週末的清晨,醒來後我腦袋一抽,決定繼續眯眼睛,於是似睡非睡,到了11點鐘。

於是就此獲得了新技能。

超好用!只要模仿10次,就可以早起、早睡、跑步、專注學習

接下來的半個月,6點左右醒來之後,我依然繼續讓自己處於似睡非睡之間,每每到了8點、9點。

以往,我自然醒後,根本沒有繼續睡的慾望,即使困,也睡不著。

一切的根源,只在那個週末的清晨。發生一次之後,我的大腦、身體,或者生物鐘,管它到底是什麼吧,總之在模仿第一次嗜睡。

於是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僅僅是發生一次之後,身體有了記憶,便開始模仿自己的行為,以至於我養成了嗜睡的習慣。

所以,重點來了,如果我們把習慣當作一種模仿呢?越過情感、雞血、動力、遠大理想,不去管什麼拖延症、自制力、執行力,或者其它任何東西,僅僅通過在行動上進行模仿,去培養習慣呢?

也許,大概,差不多,有可能,會更容易成功一點?

19年初,我跑步也是持這種想法:

冬天的晚上,實在不想跑,我思忖著,把跑步的習慣當成一種模仿,只要我連續幾天晚上,8點鐘準時換鞋子換衣服,然後出去跑完5公里,如此模仿數次,就可以養成習慣了。

胖友們可以感受一下這其中的差別。

如果我賦予跑步太多的意義,想著:

我要堅持,要自律,所以要跑步,養成運動的習慣。
跑步好痛苦,不行,我必須克服這個痛苦,一定要養成習慣。不然我就是一個什麼都做不好的人。
蒼天吶,我是真的不想跑啊。我在幹什麼啊,我大概無藥可救了。跑步對我如此重要,可我還是無法做到。

這一系列想法,關於動力、自身的品質、懶惰、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淪喪,真的很累,要把人折磨死。

類似於跑步的這種心理活動,也同理於其它一切有益的、需要你付出努力和堅持的事情上,比如早起、早睡、學習等等。

如果每次都思考一下動力,賦予各種前因後果、重大意義,往往並不會激發出行動力,而是讓自己陷入自責、壓力和恐懼。

如果,我們把培養習慣的過程,僅僅視為一種行為上的模仿呢?

一個十三年來清晨五六點鐘醒來後,再也睡不著的冷冷,也可以因為無意中第一次嗜睡的成功經驗,而連續模仿半個月。——當然,第一次嗜睡和後面的模仿,是相關關係,而不是因果。我們暫且不管它。

如果你在培養習慣時,覺得沒有動力,覺得艱難,不妨轉變思維:

將習慣視為身體的記憶。

你沒有養成習慣,只因為你模仿的次數不夠多。先去做到足量的、重複的行為模式,然後再達到態度的改變。

《普通心理學》在談記憶時,提出“人要發展動作技能,如行走、奔跑和各種勞動技能,就必須保存動作的經驗。”

我們可以將早起、跑步、坐在書桌前學習等,都視為“動作”。然後,跳脫出動力、原因、意義等一切,單單專注於積累“動作的經驗”。

“模仿”這個詞更為中性,沒有那麼多的道德色彩,不會讓你陷入自我審判之中。你沒有養成習慣,不是因為你不自律、懶惰,只是因為,沒有足量“模仿”,沒有積累“身體的記憶”。

當你試著,不賦予一件事過多的意義,反而覺得更加輕鬆,更能夠完成。

試一試:

把早起當作模仿,無論早上多不想起,想著只要“模仿”早起的動作10次,你就可以持續做到早起。

把專注學習的習慣當作模仿,無論早上8點,多不想學習,想著只要在8點~9點“模仿”努力10次,你就可以持續做到專注學習1小時。

需要聲明的是,這個想法,沒有科學原理,僅僅是我的一點思考。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做事情的前後,往往思慮過多,很難有所行動。這個方法,不花錢不費力,不妨一試。

總之,對我很有效果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