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賑災往粥裡丟沙子,文武百官罵聲一片,災民卻為何感恩戴德?

腎掉打下


和珅賑災往粥裡丟沙子,災民為何感恩戴德?我認為災民沒有感恩戴德,而是殺他的心都有!因為在清朝乾隆年間,確實有賑災官員往粥裡摻泥土,後來還摻樹皮,當時吃死了很多人。


和珅賑災的故事出現在電視劇裡,他把朝廷的賑災糧換成米糠,為了能夠求助更多的災民;在賑災現場,和珅又往粥裡丟沙子,就是為了排除混水摸魚的人來領粥,讓真正的災民受益。

這樣的理由似乎很完美,但參考清朝的賑災制度後,和珅的行為荒唐又無恥。

清朝在賑災方面有非常詳細的方案:

首先是報災

當有災情發生的時候,受災地區的官員必須要向朝廷進行報災,把受災情況如實反應。像嘉慶期間的《大清會典》就有規定:“凡地方有災者,必速以聞”。而且對於報災時間也做了規定,比如夏天的災情必須要在農曆六月之前要上報,秋天的災情要在農曆九月之前上報。

其次是勘災

地方官員上報災情後,朝廷指定官史進行災情的勘察,核實情況後對受災等級進行評估,然後制訂出相對應的賑災方案。

最後是審戶和發賑

勘察完災情後就開始賑災,但賑災前必須要審戶,把受災群眾分等級,一般分為極貧和次貧兩個等級。對災民的賑濟方式有平糶、發糧、貸糧等。

  • 平糶就是官府將糧食以超低價格賣百姓,既能達到救災的效果,又可以防止糧商哄抬糧價;

  • 發糧就是直接把糧食無償的發給災民,一般發放對象是極貧戶。發糧食也分兩種,一種是發原糧,另一種就是發成品糧,也就是開粥廠賑粥。一般去粥廠喝粥的災民都是遷徙災民居多,因為他們不具備煮食的條件,只能在粥廠吃成品糧,去粥廠的本地居民相對比較少。
  • 貸糧就是官府把糧食貸給百姓,等以後有收成了再還回來。

從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清朝粥廠賑粥的對象是極貧戶,官府既然對災民劃分了等級,賑粥的時候肯定也會把關,沒有達到等級的人是很難混水摸魚的。而且粥廠煮出來的粥質量難以保障,比如乾隆三十八年的時候,廣東受到颱風災害,當時在廣州就有設粥廠賑粥。

當時廣州的粥廠開始還是用米來煮粥,後來開始摻白泥進去,最後摻樹皮。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當時清朝對粥廠有要求,煮出來的粥必須要能立住筷子。“筷子浮起,人頭落地”就是對粥廠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摻白泥、樹皮既為了省米,也為了能達到立筷子的標準。但這些東西不是糧食,不但沒營養,而且難消化。在當時的賑粥場,雖然每天都在賑粥,但每天仍然有很多災民死去。《清詩鐸》中有一篇《官粥謠》記載了當時的慘狀:“嚼泥齧皮緩一死,今日趁粥明日鬼”。

清朝的賑災制度已經非常詳細,但往往很難落實到基層,在執行過程中經過層層剝削,到百姓手中也就所剩無幾。電視劇中的和珅沒有在根源上去解決這個問題,反而為自己的小聰明洋洋得意,這種“揚湯止沸”的做法百姓又怎麼可能感恩戴德呢?


水煮汗青


紀曉嵐或者說文武百官,他們看到的是表面現象,而和珅看到的卻是背後的邏輯關係。

如果賑災糧乾乾淨淨,和普通糧食沒什麼區別,以當時的官制,很大可能會出現層層截流的情況,最後真正到災民手裡、吃進災民肚子裡的,恐怕就沒多少了。

更可怕的是,因此餓死的災民,估計沒有人會願意替他們說話。

而往賑災糧裡摻雜沙子,看上去品質下降了,不過原本想截流的那些官員,因為考慮到賑災糧的口感以及挑沙子的難度,也就會選擇放棄。

所以這樣才能讓糧食進入真正災民的嘴裡,有沙子,口感雖然不好,但總比餓死強吧?

現在也有很類似的現象。

比如前些年推廣經濟適用房,有經濟學家就提出,經濟適用房不應該設有獨立衛生間,而應該是採用公共衛生間。

消息一出,輿論一片譁然,各種罵聲都有,覺得這位經濟學家不把窮人當人看。

可幾年後再看,時不時就爆出經濟適用房的房主開豪車,甚至靠出租經濟適用房來賺錢,這背後的邏輯都是差不多的。



好的制度不一定會使壞人變好,但壞的制度一定會使好人變壞。

像影視劇中紀曉嵐這類正義感爆棚,滿口都是仁義道德,處處說要為百姓著想,可如果不考慮很多“看不見的因素”,無非就是空談。


金兔歷史


飯裡有沙粒,,吃飯慢,,沙粒硌牙,,吃飯慢,,一直在吃,,有飽腹感,,如果飯裡沒有沙粒,,豬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有餓感,,跟沒吃一樣,,好比飲茶,,喝茶,,品,,慢慢的,,也能解渴,,和珅是富貴人,,沒吃過苦,,窮人有句話,,燒飯多添一碗水,,三年省個大牯牛,,細水長流,,是民俗,,🌺🌺和珅採納,,粥裡放把沙,,可以賑災時間長一點,,熬過青黃不接的日子,,可以節省賑災糧,,一舉兩得,,國庫,,災民,,雙贏,,畢竟,,錢糧省下來還另有用途,,🌺🌺


湖水漣漪8


求你了,別再把這種電視劇裡拍出的智障橋段拿來傳播了行嗎?

首先,你要知道,和珅往粥裡摻沙子,把大米換成麩糠這些事,都是假的!都是假的!都是假的!不是來源於電視劇,就是民間段子,沒有任何史料可尋。

其次,即便是電視劇中演繹的“米換麩糠,粥摻沙子”其看似合理的背後也是一種混賬強盜邏輯。即“對於貪腐,咱應該忍著。”

和珅說國庫裡已經沒錢了,所以才把救災糧想辦法最大化利用。然而實際上,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在賑災方面向來是不遺餘力



乾隆朝每次的賑災糧,數量之豐足以應付多半人冒領糧食,完全有餘,理論上是完全夠的。可是這些糧食實際中發放到底層,卻缺額嚴重,造成大量虧空,這其中糧食去哪了?

粥裡面摻上沙子,粥就省下了,省下的糧食去哪了?

大米換麩糠,粥裡摻沙子,本質上都是為了給官吏貪腐大開方便之門,至於災民的死活並不在他們考慮之內。

可笑的是悟空問答裡大部分想必是沒有機會貪腐的,卻一心一意為貪腐洗地。這種精神,真是感天動地。


扣毛


這其實是沒辦法,在乾隆末期,由於官員貪汙腐敗,國庫錢不多,在一些制度上不完善,在加上大貪官和珅把持朝政,愛錢如命,所以在花錢上面,和珅就在達官貴人,皇上身上花的錢很多,這樣既討好了皇上,又保證了自己在朝廷的地位,也培養了很多自己的勢力,其實在和珅當政,乾隆末期的時候,他就已經在為自己謀劃後路了,畢竟乾隆喜歡自己,後面的皇帝就非得喜歡他,所以這個時候,趁著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時候多撈點,多巴結著點,這樣以後就好辦了,可是國家沒有一帆風順,肯定會有大災小難,可是國庫的錢很多都他自己要不貪了,要不就是給皇帝用了,要不就是發下去拉攏地方官了,每年因為賑災,地方官都會狠狠的撈一筆,所以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個時候,貪腐已經成了大清的病根,可是乾隆呢,特別喜歡和珅,又把大權給他,所以這些事自然就落到和珅手裡,和珅呢,又不能不辦,乾隆要的是結果,如果辦不好,乾隆不高興,自己就會可能失寵,或者責怪自己,萬一乾隆這個時候親自去抓,萬一事情敗露了,那就前功盡棄了,所以他就得抓緊辦,好好的辦,可是賑災要錢那,內務府的錢不能動,那都是皇上自己花的,如果動力,讓乾隆知道就不好了,戶部呢,錢又不多,再加上災比較大,如果災民鬧起事來就更不好了,所以這個時候和珅就想到一個辦法,往粥裡摻沙子,因為災民現在餓的都開始啃樹皮了,有的吃人,有的就餓死了,所以對於摻了沙子的粥,不但可以保命,而且可以節約糧食和錢,就這樣,和珅就用這個辦法,救了很多人,可是百姓們在那種時候認為保住命就可以了,管他貪汙不貪汙,也不會去挑三揀四,認為這個東西不能吃,就去告,或者抵抗,看到這個東西救了家人,親戚,老婆,孩子,所以心裡只能去感激,不會去想其他的,這樣看來,和珅是非常聰明的,他知道百姓現在需要什麼。這也就是為什麼百姓吃了摻沙子的粥還要感謝和珅了。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感謝悟空這個平臺,讓我們可以互相答疑解惑。

和珅是清朝時最大的貪官,極受乾隆寵幸,同時和珅也是一個能臣,乾隆交給和珅許多重要的官職。對於題主所問的和珅往賑災的粥裡丟沙子這事兒我沒聽說過,但和珅這樣做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好處。

首先,如果一個人餓了好幾天,看到食物後肯定會狼吞虎嚥,但這樣做肯定會造成身體的傷害,弄不好會吃死人(這種事在大災時經常發生)。而往裡面丟沙子,百姓吃得時候就會注意點,吃的時候就自然而然的慢下來了。

其次,古時候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溫飽還沒有完全解決,就有一些人可能會蹭賑災粥,災民還養不過來,哪有糧食再去喂這些人。往裡面丟沙子,這些人看到後就不會再來冒領粥了,而災民也不會因為有沙子,而不去喝粥。

和珅在歷史中雖然揹負著罵名,但他的能力不能否認。

我是小七,一個熱愛歷史的小同志,希望大家多多關注,讓我們一起談古今,論風月。


七仔聊歷史


說起和珅,他是俗稱的官二代,生於福建副都統常保家中。但在他的雙親分別在他三歲和九歲時去世,有時還會遭受到繼母對他和弟弟的壓迫和欺凌。後來和珅憑藉自己用功學習考取了進士,從此走上了他一生傳奇的仕途。在他剛入朝為官時,一身清廉,可以說是官場上的楷模,且能力出眾,由此受到乾隆的關注與欣賞。不過使和珅的仕途真正扶搖直上的事還是因為李侍堯的案子。此案結束過後,他不僅暗中私自侵吞了李侍堯全部家產,還更加受到乾隆的賞識。

和珅自己的長子被乾隆點名指為駙馬爺。和珅名利雙收,甚至披上了皇親國戚的外衣,他的人生如同開了掛一般暢通無阻。和珅剛剛步入仕途的時候,意氣風發,剛入朝的和珅當時內心想法也同許多年輕人一樣,希望能匡扶正義,仕途順利。當一個為皇帝分憂為百姓們著想的好官。但和珅萬萬沒想到的是清朝官場中貪汙腐敗風氣之盛行,已經是自己無法獨善其身的了,在嚐到了貪汙的甜頭後,和珅一開始所抱有的赤子之心也被貪汙磨滅,和珅後來甚至成為清朝史上最大的一位貪官。

乾隆晚年和珅的權力大到能夠一手遮天,萬事只要能哄好乾隆便能暢通無阻,不過乾隆其實稱得上是一位明君,只是晚年時有些昏庸,不過精明的乾隆一定知道和珅種種貪汙的行為,之所以不動手處置和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和珅能夠恰到好處的理解並且把乾隆想表達的想法說出來。在其他人手裡棘手的國事放在和珅手裡都能被處理妥當,和珅雖是貪官,不過也稱得上是一個會辦事的好官。之所以這樣說和珅,從他參與賑災的一件事中就能看出,乾隆年間曾經發生過一次非常嚴重的自然災禍,蝗蟲和旱災接連而來。導致了那一年百姓所種下的糧食都顆粒無收,糧食收成接近零,相傳還出現交換幼子互相而食的可怕現象。

乾隆的統治之下,甚至連康熙和雍正時期由於政治方面的高壓之下表面上的假象繁榮都難以做到,所以對待這次賑災,康熙的心中明鏡裡知道放下去的銀兩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把和珅任命為負責這次賑災的欽差大臣,和珅當時的貪汙腐敗已經無人不知。災民們一得知是和珅來賑災更是如五雷轟頂一般,明裡暗裡的都在罵皇帝為何要派一個鉅貪之人前來賑災。和珅到達朝廷在災區所開辦的粥廠時,看到鍋中正在煮著的白粥,順手彎腰在地上抓了一把沙子丟在白粥裡,一旁的紀曉嵐將這一切看在眼裡,便震怒到:你這是做什麼?為何要往粥裡撒一把沙子,

和珅這樣回答道,真正飢腸轆轆的災民根本不會在意粥中是否有沙子的存在,國家開辦粥廠,很多其實並不是災民的人就回來蹭吃蹭喝,若是粥裡被發現有沙子存在,那麼除了真正的災民以外別人就不會再來領了,那些經常來搶災民糧食的無賴們也不會再來搶了。

如此做法才能讓最困難的災民有更多的人能活下來。和珅還下令讓粥廠原本買來的好大米通通換成最差的糟糠,還在裡面摻上了沙子,既防止了官員們扣押糧食貪汙,還能讓災民最起碼的填報肚子,活下去。時間長了原本對和珅都指著鼻子罵的百姓們一個個對和珅都拍手稱讚,誇他是位好官。

從這件事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和珅雖然是個貪官,但卻也不失為一個能為百姓辦實事的好官,乾隆所創造的清朝盛世絕對和和珅的輔佐脫不了干係。乾隆在後期其實有些誇大自持,沉迷在奢靡享受當中,而那時的和珅權傾朝野,自然是替乾隆掌管著朝政和財權。論起積累財富這方面來講,和珅可以說是難遇的一位天才,大清這麼大一個國家的財政不僅被他一人打理的井井有條,還將貪官手中的錢通過擬定的議罪銀製度悉數拿出來,不需要經過戶部的國庫,這些錢財被和珅搜刮來直接放進了乾隆的小金庫裡,這才能供應晚年乾隆生活上的鋪張浪費和奢靡享樂。

也正因為如此,和珅被乾隆帝在官場上委以重任,因為有著和珅的存在和他幫助乾隆管理國家,晚年的乾隆才能毫無後顧之憂的享樂,他心中深知和珅能夠將自己吩咐下去的政事全都處理妥當。

最終,嘉慶上位後,為了收回權利,最後將和珅抄家。後又賜身陷囹圄的和珅一條白綾,和珅自縊與牢中,一代傳奇人物就此落下帷幕。


蒼山趙子龍


在我國古代,遇到天災,窮苦百姓沒有吃的是常見的事情。每當遇到天災,朝廷都會任命地方官員施粥賑災,專門設立“粥廠”。

施粥賑災的“粥廠”有什麼講究?

春秋時期,齊國就有“不食嗟來之食”餓死的災民,由此可見施粥在我國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

經過長久的發展,施粥逐漸的有了標準。“立箸不倒,裹巾不滲”,意思就是“粥廠”賑災的粥,必須達到筷子插進粥裡面不會倒、倒在毛巾上不回滲出水來的標準,才算是合格的賑災粥。

很顯然,這是朝廷為了防止“粥廠”的官員貪汙腐敗,保證災民的利益做出的努力。

和珅賑災往粥裡摻沙子又是什麼回事呢?

其實往賑災粥裡摻沙子,並不是和珅發明的,應該也有非常久遠的歷史,但是因為和珅本身是一個爭議人物,得到了大家的關注。

賑災粥裡一點點沙子,對於那些只能吃草根樹皮的災民來說,是不會在意的,但是對於那些能夠勉強保持溫飽的、偏偏要佔災民便宜的吝嗇鬼來說,卻是不能忍受的。

所以往賑災粥裡摻沙子,可以很清楚簡單的分辨出真、假災民,保證更多的災民受益。

災民真的會對和珅感恩戴德?

這個方法可能是和珅想到的,也可能是史上流傳下來的慣例,但是對於那些達官貴人們來說,很顯然是不值得關注的,所以和珅得到一片罵名也是正常的。

但是所謂的災民對和珅感恩戴德,卻是不可能的,因為“粥廠”官員還有非常多的辦法,能夠腐敗貪汙,要讓災民們感恩戴德,可不是容易的事,更不要說貪官和珅了。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前幾年有專家提出廉租房不應該配備獨立廚衛,就是這個道理...廉租房條件太好反而無法造福需要的人,都被有關係的人拿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