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文武百官骂声一片,灾民却为何感恩戴德?

肾掉打下


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灾民为何感恩戴德?我认为灾民没有感恩戴德,而是杀他的心都有!因为在清朝乾隆年间,确实有赈灾官员往粥里掺泥土,后来还掺树皮,当时吃死了很多人。


和珅赈灾的故事出现在电视剧里,他把朝廷的赈灾粮换成米糠,为了能够求助更多的灾民;在赈灾现场,和珅又往粥里丢沙子,就是为了排除混水摸鱼的人来领粥,让真正的灾民受益。

这样的理由似乎很完美,但参考清朝的赈灾制度后,和珅的行为荒唐又无耻。

清朝在赈灾方面有非常详细的方案:

首先是报灾

当有灾情发生的时候,受灾地区的官员必须要向朝廷进行报灾,把受灾情况如实反应。像嘉庆期间的《大清会典》就有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而且对于报灾时间也做了规定,比如夏天的灾情必须要在农历六月之前要上报,秋天的灾情要在农历九月之前上报。

其次是勘灾

地方官员上报灾情后,朝廷指定官史进行灾情的勘察,核实情况后对受灾等级进行评估,然后制订出相对应的赈灾方案。

最后是审户和发赈

勘察完灾情后就开始赈灾,但赈灾前必须要审户,把受灾群众分等级,一般分为极贫和次贫两个等级。对灾民的赈济方式有平粜、发粮、贷粮等。

  • 平粜就是官府将粮食以超低价格卖百姓,既能达到救灾的效果,又可以防止粮商哄抬粮价;

  • 发粮就是直接把粮食无偿的发给灾民,一般发放对象是极贫户。发粮食也分两种,一种是发原粮,另一种就是发成品粮,也就是开粥厂赈粥。一般去粥厂喝粥的灾民都是迁徙灾民居多,因为他们不具备煮食的条件,只能在粥厂吃成品粮,去粥厂的本地居民相对比较少。
  • 贷粮就是官府把粮食贷给百姓,等以后有收成了再还回来。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粥厂赈粥的对象是极贫户,官府既然对灾民划分了等级,赈粥的时候肯定也会把关,没有达到等级的人是很难混水摸鱼的。而且粥厂煮出来的粥质量难以保障,比如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广东受到台风灾害,当时在广州就有设粥厂赈粥。

当时广州的粥厂开始还是用米来煮粥,后来开始掺白泥进去,最后掺树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当时清朝对粥厂有要求,煮出来的粥必须要能立住筷子。“筷子浮起,人头落地”就是对粥厂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掺白泥、树皮既为了省米,也为了能达到立筷子的标准。但这些东西不是粮食,不但没营养,而且难消化。在当时的赈粥场,虽然每天都在赈粥,但每天仍然有很多灾民死去。《清诗铎》中有一篇《官粥谣》记载了当时的惨状:“嚼泥啮皮缓一死,今日趁粥明日鬼”。

清朝的赈灾制度已经非常详细,但往往很难落实到基层,在执行过程中经过层层剥削,到百姓手中也就所剩无几。电视剧中的和珅没有在根源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反而为自己的小聪明洋洋得意,这种“扬汤止沸”的做法百姓又怎么可能感恩戴德呢?


水煮汗青


纪晓岚或者说文武百官,他们看到的是表面现象,而和珅看到的却是背后的逻辑关系。

如果赈灾粮干干净净,和普通粮食没什么区别,以当时的官制,很大可能会出现层层截流的情况,最后真正到灾民手里、吃进灾民肚子里的,恐怕就没多少了。

更可怕的是,因此饿死的灾民,估计没有人会愿意替他们说话。

而往赈灾粮里掺杂沙子,看上去品质下降了,不过原本想截流的那些官员,因为考虑到赈灾粮的口感以及挑沙子的难度,也就会选择放弃。

所以这样才能让粮食进入真正灾民的嘴里,有沙子,口感虽然不好,但总比饿死强吧?

现在也有很类似的现象。

比如前些年推广经济适用房,有经济学家就提出,经济适用房不应该设有独立卫生间,而应该是采用公共卫生间。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各种骂声都有,觉得这位经济学家不把穷人当人看。

可几年后再看,时不时就爆出经济适用房的房主开豪车,甚至靠出租经济适用房来赚钱,这背后的逻辑都是差不多的。



好的制度不一定会使坏人变好,但坏的制度一定会使好人变坏。

像影视剧中纪晓岚这类正义感爆棚,满口都是仁义道德,处处说要为百姓着想,可如果不考虑很多“看不见的因素”,无非就是空谈。


金兔历史


饭里有沙粒,,吃饭慢,,沙粒硌牙,,吃饭慢,,一直在吃,,有饱腹感,,如果饭里没有沙粒,,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有饿感,,跟没吃一样,,好比饮茶,,喝茶,,品,,慢慢的,,也能解渴,,和珅是富贵人,,没吃过苦,,穷人有句话,,烧饭多添一碗水,,三年省个大牯牛,,细水长流,,是民俗,,🌺🌺和珅采纳,,粥里放把沙,,可以赈灾时间长一点,,熬过青黄不接的日子,,可以节省赈灾粮,,一举两得,,国库,,灾民,,双赢,,毕竟,,钱粮省下来还另有用途,,🌺🌺


湖水涟漪8


求你了,别再把这种电视剧里拍出的智障桥段拿来传播了行吗?

首先,你要知道,和珅往粥里掺沙子,把大米换成麸糠这些事,都是假的!都是假的!都是假的!不是来源于电视剧,就是民间段子,没有任何史料可寻。

其次,即便是电视剧中演绎的“米换麸糠,粥掺沙子”其看似合理的背后也是一种混账强盗逻辑。即“对于贪腐,咱应该忍着。”

和珅说国库里已经没钱了,所以才把救灾粮想办法最大化利用。然而实际上,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在赈灾方面向来是不遗余力



乾隆朝每次的赈灾粮,数量之丰足以应付多半人冒领粮食,完全有余,理论上是完全够的。可是这些粮食实际中发放到底层,却缺额严重,造成大量亏空,这其中粮食去哪了?

粥里面掺上沙子,粥就省下了,省下的粮食去哪了?

大米换麸糠,粥里掺沙子,本质上都是为了给官吏贪腐大开方便之门,至于灾民的死活并不在他们考虑之内。

可笑的是悟空问答里大部分想必是没有机会贪腐的,却一心一意为贪腐洗地。这种精神,真是感天动地。


扣毛


这其实是没办法,在乾隆末期,由于官员贪污腐败,国库钱不多,在一些制度上不完善,在加上大贪官和珅把持朝政,爱钱如命,所以在花钱上面,和珅就在达官贵人,皇上身上花的钱很多,这样既讨好了皇上,又保证了自己在朝廷的地位,也培养了很多自己的势力,其实在和珅当政,乾隆末期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为自己谋划后路了,毕竟乾隆喜欢自己,后面的皇帝就非得喜欢他,所以这个时候,趁着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多捞点,多巴结着点,这样以后就好办了,可是国家没有一帆风顺,肯定会有大灾小难,可是国库的钱很多都他自己要不贪了,要不就是给皇帝用了,要不就是发下去拉拢地方官了,每年因为赈灾,地方官都会狠狠的捞一笔,所以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个时候,贪腐已经成了大清的病根,可是乾隆呢,特别喜欢和珅,又把大权给他,所以这些事自然就落到和珅手里,和珅呢,又不能不办,乾隆要的是结果,如果办不好,乾隆不高兴,自己就会可能失宠,或者责怪自己,万一乾隆这个时候亲自去抓,万一事情败露了,那就前功尽弃了,所以他就得抓紧办,好好的办,可是赈灾要钱那,内务府的钱不能动,那都是皇上自己花的,如果动力,让乾隆知道就不好了,户部呢,钱又不多,再加上灾比较大,如果灾民闹起事来就更不好了,所以这个时候和珅就想到一个办法,往粥里掺沙子,因为灾民现在饿的都开始啃树皮了,有的吃人,有的就饿死了,所以对于掺了沙子的粥,不但可以保命,而且可以节约粮食和钱,就这样,和珅就用这个办法,救了很多人,可是百姓们在那种时候认为保住命就可以了,管他贪污不贪污,也不会去挑三拣四,认为这个东西不能吃,就去告,或者抵抗,看到这个东西救了家人,亲戚,老婆,孩子,所以心里只能去感激,不会去想其他的,这样看来,和珅是非常聪明的,他知道百姓现在需要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百姓吃了掺沙子的粥还要感谢和珅了。


不要怀疑我的未来


感谢悟空这个平台,让我们可以互相答疑解惑。

和珅是清朝时最大的贪官,极受乾隆宠幸,同时和珅也是一个能臣,乾隆交给和珅许多重要的官职。对于题主所问的和珅往赈灾的粥里丢沙子这事儿我没听说过,但和珅这样做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

首先,如果一个人饿了好几天,看到食物后肯定会狼吞虎咽,但这样做肯定会造成身体的伤害,弄不好会吃死人(这种事在大灾时经常发生)。而往里面丢沙子,百姓吃得时候就会注意点,吃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慢下来了。

其次,古时候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就有一些人可能会蹭赈灾粥,灾民还养不过来,哪有粮食再去喂这些人。往里面丢沙子,这些人看到后就不会再来冒领粥了,而灾民也不会因为有沙子,而不去喝粥。

和珅在历史中虽然背负着骂名,但他的能力不能否认。

我是小七,一个热爱历史的小同志,希望大家多多关注,让我们一起谈古今,论风月。


七仔聊历史


说起和珅,他是俗称的官二代,生于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但在他的双亲分别在他三岁和九岁时去世,有时还会遭受到继母对他和弟弟的压迫和欺凌。后来和珅凭借自己用功学习考取了进士,从此走上了他一生传奇的仕途。在他刚入朝为官时,一身清廉,可以说是官场上的楷模,且能力出众,由此受到乾隆的关注与欣赏。不过使和珅的仕途真正扶摇直上的事还是因为李侍尧的案子。此案结束过后,他不仅暗中私自侵吞了李侍尧全部家产,还更加受到乾隆的赏识。

和珅自己的长子被乾隆点名指为驸马爷。和珅名利双收,甚至披上了皇亲国戚的外衣,他的人生如同开了挂一般畅通无阻。和珅刚刚步入仕途的时候,意气风发,刚入朝的和珅当时内心想法也同许多年轻人一样,希望能匡扶正义,仕途顺利。当一个为皇帝分忧为百姓们着想的好官。但和珅万万没想到的是清朝官场中贪污腐败风气之盛行,已经是自己无法独善其身的了,在尝到了贪污的甜头后,和珅一开始所抱有的赤子之心也被贪污磨灭,和珅后来甚至成为清朝史上最大的一位贪官。

乾隆晚年和珅的权力大到能够一手遮天,万事只要能哄好乾隆便能畅通无阻,不过乾隆其实称得上是一位明君,只是晚年时有些昏庸,不过精明的乾隆一定知道和珅种种贪污的行为,之所以不动手处置和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和珅能够恰到好处的理解并且把乾隆想表达的想法说出来。在其他人手里棘手的国事放在和珅手里都能被处理妥当,和珅虽是贪官,不过也称得上是一个会办事的好官。之所以这样说和珅,从他参与赈灾的一件事中就能看出,乾隆年间曾经发生过一次非常严重的自然灾祸,蝗虫和旱灾接连而来。导致了那一年百姓所种下的粮食都颗粒无收,粮食收成接近零,相传还出现交换幼子互相而食的可怕现象。

乾隆的统治之下,甚至连康熙和雍正时期由于政治方面的高压之下表面上的假象繁荣都难以做到,所以对待这次赈灾,康熙的心中明镜里知道放下去的银两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把和珅任命为负责这次赈灾的钦差大臣,和珅当时的贪污腐败已经无人不知。灾民们一得知是和珅来赈灾更是如五雷轰顶一般,明里暗里的都在骂皇帝为何要派一个巨贪之人前来赈灾。和珅到达朝廷在灾区所开办的粥厂时,看到锅中正在煮着的白粥,顺手弯腰在地上抓了一把沙子丢在白粥里,一旁的纪晓岚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便震怒到:你这是做什么?为何要往粥里撒一把沙子,

和珅这样回答道,真正饥肠辘辘的灾民根本不会在意粥中是否有沙子的存在,国家开办粥厂,很多其实并不是灾民的人就回来蹭吃蹭喝,若是粥里被发现有沙子存在,那么除了真正的灾民以外别人就不会再来领了,那些经常来抢灾民粮食的无赖们也不会再来抢了。

如此做法才能让最困难的灾民有更多的人能活下来。和珅还下令让粥厂原本买来的好大米通通换成最差的糟糠,还在里面掺上了沙子,既防止了官员们扣押粮食贪污,还能让灾民最起码的填报肚子,活下去。时间长了原本对和珅都指着鼻子骂的百姓们一个个对和珅都拍手称赞,夸他是位好官。

从这件事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和珅虽然是个贪官,但却也不失为一个能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官,乾隆所创造的清朝盛世绝对和和珅的辅佐脱不了干系。乾隆在后期其实有些夸大自持,沉迷在奢靡享受当中,而那时的和珅权倾朝野,自然是替乾隆掌管着朝政和财权。论起积累财富这方面来讲,和珅可以说是难遇的一位天才,大清这么大一个国家的财政不仅被他一人打理的井井有条,还将贪官手中的钱通过拟定的议罪银制度悉数拿出来,不需要经过户部的国库,这些钱财被和珅搜刮来直接放进了乾隆的小金库里,这才能供应晚年乾隆生活上的铺张浪费和奢靡享乐。

也正因为如此,和珅被乾隆帝在官场上委以重任,因为有着和珅的存在和他帮助乾隆管理国家,晚年的乾隆才能毫无后顾之忧的享乐,他心中深知和珅能够将自己吩咐下去的政事全都处理妥当。

最终,嘉庆上位后,为了收回权利,最后将和珅抄家。后又赐身陷囹圄的和珅一条白绫,和珅自缢与牢中,一代传奇人物就此落下帷幕。


苍山赵子龙


在我国古代,遇到天灾,穷苦百姓没有吃的是常见的事情。每当遇到天灾,朝廷都会任命地方官员施粥赈灾,专门设立“粥厂”。

施粥赈灾的“粥厂”有什么讲究?

春秋时期,齐国就有“不食嗟来之食”饿死的灾民,由此可见施粥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经过长久的发展,施粥逐渐的有了标准。“立箸不倒,裹巾不渗”,意思就是“粥厂”赈灾的粥,必须达到筷子插进粥里面不会倒、倒在毛巾上不回渗出水来的标准,才算是合格的赈灾粥。

很显然,这是朝廷为了防止“粥厂”的官员贪污腐败,保证灾民的利益做出的努力。

和珅赈灾往粥里掺沙子又是什么回事呢?

其实往赈灾粥里掺沙子,并不是和珅发明的,应该也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但是因为和珅本身是一个争议人物,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赈灾粥里一点点沙子,对于那些只能吃草根树皮的灾民来说,是不会在意的,但是对于那些能够勉强保持温饱的、偏偏要占灾民便宜的吝啬鬼来说,却是不能忍受的。

所以往赈灾粥里掺沙子,可以很清楚简单的分辨出真、假灾民,保证更多的灾民受益。

灾民真的会对和珅感恩戴德?

这个方法可能是和珅想到的,也可能是史上流传下来的惯例,但是对于那些达官贵人们来说,很显然是不值得关注的,所以和珅得到一片骂名也是正常的。

但是所谓的灾民对和珅感恩戴德,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粥厂”官员还有非常多的办法,能够腐败贪污,要让灾民们感恩戴德,可不是容易的事,更不要说贪官和珅了。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前几年有专家提出廉租房不应该配备独立厨卫,就是这个道理...廉租房条件太好反而无法造福需要的人,都被有关系的人拿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