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人到中年的社交?

跑步,人到中年的社交?

如果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那中年期就是“撞牆”。

跑步之於中年人,就是小朋友的興趣班,年輕人的夜場蹦迪,老年人的廣場舞。避免不了,卻又無法割捨。

蔣方舟說“馬拉松是中產階級無聲的廣場舞”,這個說法的對錯不好評判,畢竟我也不是中產階級。不過這兩項運動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有相似之處的,廣場舞有領舞,馬拉松也有領跑,叫“兔子”。


跑步,人到中年的社交?


只不過人到中年,更覺得“跑步是中年人的社交活動”,看到大汗淋漓的身體,我不覺得好慘,只覺得性感。

01

跑步的大多是中年人

跑步對於中年人來說,更像是一種社交活動。去蹦迪顯得格格不入,跳廣場舞好像也不太合適,K歌?周杰倫的新歌也不再是當前的青春了。

於是,有人開始釣魚,有人開始盤核桃,也有人對跑步時分泌的內啡肽上癮,愛上了跑步。

他們可以每天晨跑,堅持打卡,佔領你的“微信運動”封面,一不小心,跑得比你還快。


跑步,人到中年的社交?


實際上,中年人這一群體不僅跑得多,還跑得快。

以北京馬拉松為例,根據2018年北馬完賽數據分析顯示,完賽選手的年齡集中在30-49歲,佔全部參賽人數的68%,其中35-39歲是完賽最多的年齡區間。

從完賽成績來看,平均完賽成績最好的年齡區間是在45-49歲,總體成績為4:18:12。比年輕氣盛的20-20歲年齡段跑得還快。

不僅國內馬拉松中年人參與人數多,跑得快,國外賽事也是如此。

在波士頓馬拉松中,8200名四十多歲的選手完成了比賽,比例超過31%。

2017年的紐約馬拉松中,年齡在40-44歲之間的參賽選手比例最大。

2015年的倫敦馬拉松上,40-49歲的參賽選手平均速度比20-29歲的選手還快。

包括剛剛結束的UTMB,平均參賽年齡46歲。

02

跑步的都是中年,年輕人在幹嘛?

現在跑步的中年人,可能二十年前也是穿喇叭褲蹦迪的那群人,再過幾年,說不定還會去跳廣場舞。

現在對跑步健身的痴迷,好像和當年通宵打遊戲的勁頭一模一樣。

跑步,人到中年的社交?

有人說,“不上點年紀,誰會喜歡這麼枯燥的運動?”跑者更像是苦行僧,跑步就是一個人的修行。

年輕人偏愛競技,中年人耐力更足。(馬拉松當然也是競技運動,但不免枯燥、乏味。)

在中國的整個馬拉松大環境下,除了從小練田徑走體育這條路,從小跑步的人少之又少。回想我們的學生時代,除了做不完的卷子,就是考不完的試,體育課還經常是各科老師的“必爭之地”,跑步只存在於體測和運動會,而當時的我們對其卻是避之不及。

跑步,人到中年的社交?

能夠主動去練田徑的,恐怕也只有為了升學了。練田徑,考體校,或許是一條升學渠道,但這和日本的箱根驛傳一樣,不免有些“揠苗助長”的成分,又有幾個能堅持到最後並且跑出成績呢?

除此之外,如果只是為了升學,有那麼多體育項目,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又苦又累的跑步,顯得不是那麼“吃香”。

03

跑步是面對“中年危機”的自我救贖?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

不論是在馬拉松比賽,還是現在遍地開花的“跑團”,或者是打開微信裡的“跑步群”,不得不承認,中年人是跑步的主力軍

在馬拉松出發點,見到的更多是中年人,裝備齊全,舉著跑團旗子,對著鏡頭豎起大拇指。

跑步,人到中年的社交?

有人說,“中年人看似精緻生活的背後,實則一地雞毛”。人到中年,面臨家庭、工作、生活的重重壓力,經濟健康樣樣亮燈,選擇跑步,是一種逃避,也是一種釋放。

中年人似乎是馬拉松運動最忠實的參與者,他們將其當作繁雜生活的一個出口,真正地享受其中。

或許他們對籃球、足球的激情還在,但激烈的身體對抗讓中年人在運動場上力不從心,反而

長跑這項運動需要持久的耐力,對於不斷和生活“死磕”的中年人更有“主場優勢”。

跑步,人到中年的社交?

中年人的青春記憶周杰倫發新歌了,故事裡的男女主人公還是因為奶茶在一起,跟著周杰倫喝奶茶,卻日益發福油膩。於是開始跑步,想要打敗“油膩”,擺脫中年危機。

有人調侃說,“中年人跑步,是因為事業突破無望,在其他領域尋找認同。”

他們疲於和生活較勁,但堅持跑步,還能享受站在賽道起點的儀式感,感覺自己仍然沒有跟歲月妥協,仍然能夠抓住青春的尾巴,再燃燒一把。

但最後可能會發現,青春只不過是一隻壁虎。

*本文素材來源網絡,若侵刪

智慧跑步 ·粉絲福利(私信或見評論區)

熱愛跑步的小夥伴,有時遇到拉傷、膝蓋疼,因為興趣跑不知道怎麼解決這些問題,長期錯誤跑姿可能影響你健康,年資深跑步教練坐鎮,免費1V1諮詢。

跑步,人到中年的社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