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之悟

今天給大家分享,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他在研究心理學的過程中,創立了個體心理學,從生活和社會的角度,來研究人心理狀態的發展歷程,

本書是一本能讓我們明白內心困惑,轉變人生態度的心理學經典書籍。作者將帶著我們認識自卑的真相,並告訴我們如何才能改掉自卑心理,活出真實自我,讓我們的生活更有趣味;看懂自卑,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減少讓孩子變得自卑的因素,培養出自信陽光的孩子。

《自卑與超越》之悟


1、我們為什麼會產生自卑感呢?

自卑感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自卑感會帶來緊張和壓力,影響我們的生活,而自己做出不太好的表現又會再次加重對自己的否定,進而陷入自卑中無法擺脫,嚴重的時候就會轉換為焦慮症、抑鬱症等。

“理想自我”和“自我評價”之間的差距,是產生自卑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理想自我”說的是人們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自我評價”是人們對自己現實形象的評價,但說到底,都是自己內心的衝突,對自己的否定、不接納,從而形成了人格障礙。這些心理問題,又是如何釀成自卑的苦果呢,作者認為:一個人自卑感的高低,跟他與社會的溝通和合作有很大的聯繫,如果一個人不習慣與社會進行交流和合作,那麼他的自卑感就會變得越來越強。

我們在生活中必須要面對的三大難題是職業、人際關係和婚姻。

但個人能力在這三個難題的解決中,能夠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作者提出,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的關鍵就在於合作。通過合作,能夠讓我們生活下去,不斷調整自己,實現自我完善,並在實踐中逐漸學會各種技能。在人與人合作過程中,為了得到更好的合作關係,人們會自然而然地進行自我管理,自己的就業、交際和婚姻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在我們塑造“理想自我”的過程中,會將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作為“完美自我”的一部分。但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做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將會陷入焦慮不安中,從而產生自卑。作者認為,“自卑感的起源往往是社會適應不良。”在他的研究中,發現那些因自卑心理而產生的罪犯、問題兒童和精神病患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缺乏與社會合作的能力。


《自卑與超越》之悟


2

在心理學中,有哪些正確的克服自卑、尋求心理補償的方法呢?

在心理學家看來,自卑心理其實是人們在面對事情時,心不安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其實是人們對自己的否定和懷疑,會讓你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在情緒上會有害羞、內疚、抑鬱、失望等表現。那在這種狀態下,人們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讓自己擺脫自卑心理的影響呢?

作者認為,人們的心理補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真實補償”,這是指人們在面對一個自己所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會通過樹立另外一個目標,朝著另一個方向努力,通過實現這個目標,讓自己在心理得到補償,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東邊不亮西邊亮”。

“真實補償”其實就是讓人們的注意力從那些自己無法實現的目標,轉移到自己通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目標上,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補償之前的失敗,來克服心理的自卑。但“真實補償”與“直接解決”一樣,同樣需要人們極大的勇氣和長時間的努力。因此,有很多人選擇了另外一種補償方式,通過迴避、自我安慰、尋找藉口等方式,獲得優越感和成就感。這種方式被稱為“虛假補償”。

與“真實補償”不同,“虛假補償”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優越感和成就感是暫時的,因為這些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只是通過逃避的方式,暫時讓我們擺脫自卑心理的掌控。

但很快,這些問題會再次找到我們,又一次讓我們陷入到自卑的陰影中。而當我們一次又一次通過“消極補償”,來逃避自卑的時候,我們面對問題的勇氣也在一點點的消失,並且,當你一次又一次面對這個問題,始終不能戰勝它時,我們在心裡會無限的將這個問題誇大,讓我們陷入到程度更深、持續時間更長的自卑感中,最終,它將發展成為自卑情結,阻礙我們的生活和成長。

與迴避、找藉口等“虛假補償”相比,獲得虛假優越感這種方式對於人們更具有誘惑力。一方面是人們在心理上更有成就和滿足感,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從而麻醉自己的心靈;而另一方面,與迴避這種方式相比,人們在獲得虛假優越感的過程中,需要付出少量的努力,這會讓人們覺得自己有努力過,付出後有了很好的結果,於是立刻收穫了自我價值感,這時,他可能覺得自己已經不再自卑了,我是一個被證明了有能力的人。

但這種優越感不會持久,如果人們沉醉在虛假的成就和滿足中不能自拔,一旦揭開了事實真相,人們將會遭受到更大的自卑,甚至會因此走上抑鬱症的道路。


《自卑與超越》之悟


3、

我們在工作和社交中,怎麼樣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克服自卑,超越自我。

在工作方面,首先,在選擇職業的時候,要搞清楚,你選擇這份職業到底出於什麼樣的動機,以及這份職業能夠給你帶來什麼,這樣才不會陷入職業的焦慮之中。其次,在進入職場之後,需要我們以更加開放、合作的態度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同時還需要處理好家庭和工作的關係,讓家庭真正成為自己休息的港灣。

在社交方面,自卑心理的存在讓我們不敢與別人交流,這不僅干擾了工作和生活,同時在無形中加重了我們對生活的畏懼,甚至會加重自卑感,引起抑鬱症和妄想症。而社交自卑產生的根源在於我們在社交場合無法找到歸屬感。因此,需要找到能獲得歸屬感的社交方式。這要怎麼做呢?首先,要用更加友善的態度去和別人交流。

其次,我們要在合作中多擔當,多付出,這樣會不斷提高自己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當學會與別人分享、合作時,你就變成了變成了人見人愛的“社交達人”了。

《自卑與超越》之悟


4、怎麼樣將克服自卑的方法用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讓你婚姻和睦,讓孩子健康自信。

作者在對人不同階段身心發展的情況進行研究分析以後,發現在成長的各個階段,青春期是人心理特徵和生理特徵出現重大變化的時期,同時也是自卑心理出現頻率最高的時期。

青春期的青少年,面臨著自己身體產生巨大變化,心中的迷惘和懵懂比任何時期都要多。同時,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青少年的社會地位也在發生的改變,人們不再拿兒童的標準來要求他們,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去遵守社會的秩序,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讓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孩子產生了畏懼和恐慌,最終引發自卑心理。

青少年抑鬱症多發,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我們前面分析過自卑感的產生,從社會的角度上看,是因為人缺少合作能力,無法順利適應社會。而如果一個人從小嬌生慣養,那麼他就會變得只知索取,不懂回報,不知感恩,總是高高在上,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藐視他人,不屑於合作,就更無法順利地適應社會了。

當我們去觀察身邊青少年的家長,發現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很多人將孩子當作掌上明珠,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極力袒護孩子的無理取鬧。這種對孩子的溺愛,最終讓孩子在青春期面對自己越來越多的責任和壓力,變得自卑和無助。

諸多因素的綜合,讓越來越多的孩子陷入到自卑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這也在警示著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多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用更科學、人性化的方式引導孩子,為他們營造身心健康的成長環境,心理健康比他們考第一名更加重要。

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上,青春期的孩子面對自己身體、心裡的重大變化,以及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的改變,容易感到自卑,甚至引發抑鬱症。

要想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我們在家中就要做到父母之間的平等合作。同時,教育孩子時,不能一味寵愛孩子,需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家長還需要對孩子青春期的變化進行啟蒙和引導。讓他們正向、健康的面對青春期的種種變化。


《自卑與超越》之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