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的神獸“輸不起”,成為逼瘋家長的“名場面”

最近,神獸們都在家裡上網課,真真是對家長莫大的考驗。

宅在家的神獸“輸不起”,成為逼瘋家長的“名場面”

眾多娃在家的“名場面”中,大家一定都見過他們遇到點小挫折就哭個不止的情景吧。


這天,我家娃正因為學習問題嚎啕大哭時,朋友給我發來一條信息。


朋友說她兒子每天做作業都各種折騰,“動不動就發脾氣”,我反手就給她發過去我女兒此時此刻梨花帶雨的照片,在“經不起打擊”這件事上,這些娃們有著驚人的一致。

宅在家的神獸“輸不起”,成為逼瘋家長的“名場面”

學習時遇到一些難點,或者意見跟父母相左時,這些娃往往通過【哭】、【生氣】的方式拒絕和父母正面交流。


其實我家何嘗不是這樣呢?她自己饒有興致的寫了一篇小作文,邀請我去看,我剛說:“寶貝,你這個作文格式不對,標題、標點符號都不對。”還沒來得及細講具體哪裡不對,她就開始抽泣了。我知道她期待的是我的表揚,可當時我本打算和顏悅色地講完問題所在,再表揚的,可是根本等不到第二步,娃就已經泣不成聲了。

宅在家的神獸“輸不起”,成為逼瘋家長的“名場面”

朋友說每天輔導作業也好,玩遊戲也罷,遇到“輸”、“錯”的時候孩子就特別委屈,宛如遇到了啥過不去的坎似的。朋友說這些娃都這樣一點點小挫折就弱不驚風,如此這般【輸不起】,以後怎麼經歷大風大浪呢?


由於擔心孩子現在的【輸不起】對他們將來性格養成產生負面影響,朋友去查了很多“育兒寶典”,尤其看了幾篇主題為“小時候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起”的文章後,朋友更加不淡定了。


我們小時候經常聽父母教育我們要勝不驕敗不餒,現在自己帶娃才知道讓孩子贏得漂亮需要投入很多精力,而輸得優雅,其實更難能可貴。


什麼叫“優雅的輸”?

很久以前看過一部電影《阿基拉和拼字大賽》,這是一部很勵志的教育片,處處充滿了讓人驚喜、感動的地方。整部電影最讓我震撼的是這麼一個場景:拼字大賽決賽時,12歲的少年哈維爾曼德茲由於一時疏忽拼錯了一個單詞,當評審判定錯誤時,一瞬間,錯愕、遺憾、難過的表情從他臉上一閃而過,很快他因比賽而緊繃的神經放鬆下來,他微笑著對著臺下一個飛吻。

宅在家的神獸“輸不起”,成為逼瘋家長的“名場面”

外加一個輕盈的謝幕動作,讓評審、觀眾都歡樂起來。

宅在家的神獸“輸不起”,成為逼瘋家長的“名場面”

然後少年轉身對還在臺上的競爭對手說:“去年第13名,今年第5名,明年我會大獲全勝,現在是你出頭的時候了。”

宅在家的神獸“輸不起”,成為逼瘋家長的“名場面”

在“輸”面前,他把【優雅】二字詮釋得足夠徹底。


這個孩子的心態好到炸裂,他不會因為輸了今天這一局就一蹶不振,真正做到了我們人人羨慕的“敗不餒”。


孩子為什麼輸不起?

當我們困擾於“孩子為什麼輸不起”的問題時,不妨先思考一個問題,孩子輸了會哭是否正常?


想起一個故事,一個家長說孩子參加學校運動會,輸了後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哭,道理講了一籮筐都沒用,這個媽媽感覺特別苦惱,她說那些運動員誰不是從小就鍛鍊,從沒聽過哪個運動員小時候遇到挫折會哭。於是,我默默地發了這張圖給她。

宅在家的神獸“輸不起”,成為逼瘋家長的“名場面”

這是幼時的福原愛在乒乓球場上輸球后嚎啕大哭的名場面,我想告訴這位媽媽,專業運動員小時候也經歷過“輸了就哭”的場景。

宅在家的神獸“輸不起”,成為逼瘋家長的“名場面”

孩子經歷“輸”後,會出現一些負面情緒很正常,我們不應該期望孩子在“輸”面前表現得大度而坦蕩,尤其是太小的孩子(至少8歲前),他們還沒辦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更沒法直面輸贏帶來的壓力。


所以不要太糾結於為啥你家孩子會“輸不起”,更不要隨便給孩子下定義,此時此刻的他們只是還不知道除了哭,還能怎麼做!


他們承受不了這麼大的壓力

為什麼孩子心裡會如此明確“輸”與“贏”的區別呢?這個壓力其實是家長帶給他們的。

回想一下,是不是大多數情況下,孩子贏的時候,我們都會表揚、讚美他,以他為傲,甚至還有慶功宴,給他【眾星捧月】的感覺。可是當孩子輸的時候,我們卻批評、冷落他,甚至有的家長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責罵孩子,把他拿來和“贏家”對比。這一輸一贏的巨大落差才是孩子壓力的主要來源。

宅在家的神獸“輸不起”,成為逼瘋家長的“名場面”

也就是說,孩子無論輸贏,他面對的壓力是雙重的,一是競爭本身帶來的衝擊,二是父母對他的態度。儘管有的家長已經在孩子輸時儘量讓自己表現得足夠平靜,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贏時自己表現出來的激動也會和平靜形成強烈對比。正是這種對比,加劇了孩子的壓力感。如果父母要淡化輸帶來的壓力,最好在贏時也不要過分激動。


把握好“讓”孩子的度

其實孩子學會把控面對輸贏時的情緒,本身應該有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就應該把握好引導孩子的那個“度”。這個度如何掌握?這是對家長的挑戰。


  • 由於孩子輸了會哭,於是有的家長儘量只給孩子贏的機會,孩子沒有機會體驗“輸”,因此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輸。


  • 也有的家長認為既然玩,就要“玩得起”,從來都是按實力出牌,可是與心智水平比自己高很多的父母相比,孩子只有輸的機會,久而久之,打擊了孩子的信心。


和孩子“競爭”時,到底該不該讓?什麼時候讓?什麼時候不讓?如何讓?這個程度的掌握,也讓很多父母感到一個頭兩個大。

宅在家的神獸“輸不起”,成為逼瘋家長的“名場面”

很明顯,在我們和孩子“競爭”時,需要適度放水,但是需要跟著孩子的節奏來調節“讓”或者“不讓”的鬆弛度,這個度的掌握沒辦法用具體的語言或者數據來定義,我們要靈活地根據孩子的表現加以判斷。


比如上一個暑假,我們一家三口在小區玩遊戲,遊戲規則是我們通過剪刀石頭布的方式定輸贏,贏了的人就能向前跳一步,先摸到前面那棵大樹的人就算最終勝利者。


最開始孩子爹和孩子玩,孩子爹秉持“公平競爭”的原則,贏了後卯足勁往前一跳,他這一跳就是孩子三四跳的距離,因此孩子爹很容易就取得了勝利。當時孩子就不答應了,哇地一聲哭起來,大叫“這不公平”,還“惡狠狠”的發誓再也不和爸爸玩了。


為了緩解當時的尷尬局面,我主動要求和女兒再來一局,女兒不願意,她內心很明確我們和她之間“實力”懸殊,這個遊戲規則在她眼裡已經很不公平。不公平的遊戲,註定會輸,她自然會排斥,排斥的同時也表明她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


我趕緊和孩子重新商量遊戲規則,我承諾我會像小妹妹跳一樣,比她跳得近一些,她才勉強同意和我玩一局試試。由於孩子上一局輸得很慘,所以我知道這一局必須讓她贏,於是我每次跳時儘量跳小步,甚至左右搖擺壓根不前跳,在我的“放水”下,孩子贏了這局後信心大增,她發現這樣玩才“公平”,也願意繼續挑戰。


連續“讓”了幾局後,孩子已經自信心暴增,認為自己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了,我開始調節“放水”的度,嘗試著比她更逼近大樹半步的距離,眼看著我跳到了她前面,孩子有些著急了,擔心她會放棄,我趕緊說:“哎呀,我只比你多了一小步,你豈不是很容易就追上來了嗎?”孩子馬上接話:“這麼一小步,追上來就是小菜一碟的事嘛。”然後,剪刀石頭布時我刻意出慢了一點,又給了孩子“追上來”的機會。


再接下來,就不斷調整領先她的距離,甚至完全贏她,這時候再輸,孩子心裡想的就是再來一局,我就不信我贏不了,而不再是輸了就哭了。

宅在家的神獸“輸不起”,成為逼瘋家長的“名場面”

儘管到現在,我女兒仍然會在面對“輸”時表現的不開心,但是隻要自信心還在,即使小時候也曾“輸不起”,但是將來能夠優雅地面對輸一定不成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