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竇爾敦的結局如何呢?

密探零零發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

戲曲《盜御馬》和評書《施公案》裡面講了清朝康熙年間的江湖英雄竇爾敦的故事。

竇爾敦早年抗擊過李自成,滿清入關後反清復明。

因母親被清朝關押,竇爾敦投案自首,後在雅克薩戰役中受重傷而死。

1,竇爾敦的結局。

乾隆二十六年的《獻縣誌》:

數捕不獲,後得其母置於獄,乃自就縛被誅焉。

清朝屢次捕獲竇爾敦不得,知道竇爾敦是個孝子,就把他的母親抓到監獄裡。

竇爾敦投案自首。

《獻縣誌》認為竇爾敦被誅殺。

但是東北至今有個地方叫竇集屯,村民自稱是竇爾敦的後人。

《竇爾敦與竇集屯》記載,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為竇爾敦求情,竇爾敦從死刑改判為流放。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命令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收復雅克薩。

雅克薩當時是沙俄佔據的一個堡壘。

黑龍江將軍薩布素需要一些猛將去完成任務,就保下了竇爾敦。

竇爾敦和兒子竇飛虎、竇飛豹流放到黑龍江。

攻打雅克薩,東北的流人成為清軍的主力,竇爾敦表現英勇。

竇爾敦在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中受重傷,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死於璦琿附近的竇集屯。

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專門在竇集屯為竇爾敦建了一個祠堂,當地人稱為竇爾敦廟。

直到今天,竇集屯的竇姓人家仍然稱自己是竇爾敦的後代。

2,竇爾敦曾抗擊過李自成的起義軍。

《齊如山回憶錄》記載1644年,河北新城縣王餘佑(五公山人),聯合獻縣的竇大東、竇二東(竇爾敦),攻破李自成起義軍佔領的容城、新城、雄縣,殺李自成的縣官和教諭三人。

王餘佑是東林黨左光斗的學生。

竇爾敦受王餘佑的影響,參加了反清復明。

反清復明失敗後,竇爾敦則在河北北部的連環套山區落草為寇。


沂藍書院趙月光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竇爾敦是誰,但是他在歷史上並不是默默無聞,恰恰相反,他是當時的一個傳奇人物,然而因為有些忌諱,導致正史上沒有被記載。



他出生與明末清初年代,其父是李自成手下的將領,而他是清朝時的俠士,曾率眾劫持大名府運往北京的十萬官銀,震驚朝野。

清政府曾經多次對他進行圍剿,但都是無功而返,而竇爾敦的綠林義軍發展到萬餘人。並且有次聽聞一大官騎御馬,他就隻身一人盜走御馬,成就孤膽盜御馬。

最厲害的是竇爾敦百里取人頭的故事,竇爾敦一朋友工錢被扣,窮人也鬥不過有錢人。竇爾敦一聽,陪朋友喝了一杯,中途出去上了個廁所,回來繼續喝,朋友絲毫沒感覺到任何不對勁。



只見第二天殺聲四起,一堆人來抓竇爾敦,原來竇爾敦在出去上廁所的時候就將那個扣工錢的人殺了,並留下殺人者,竇爾敦也。然而朋友為竇爾敦擔保,北京離那裡有100裡,來回一晚上時間哪裡夠!

就這樣來抓竇爾敦的人回去了,後來竇爾敦拿出被殺者的帽子,朋友才知道這是真的。

那麼如此傳奇之人,最終結局如何?

然而他的結局也是有兩個

首先是在雅克薩戰爭中犧牲了,因為竇爾敦隻身與俄軍的奮戰,殺死很多俄軍,讓中方士氣大振,贏下戰爭,奠定尼布楚條約的基礎。在愛輝鎮旁邊的竇集屯裡有一座竇爾敦廟。

第二就是被清軍圍剿致死,因為竇爾敦屢次攻擊朝廷,最後清軍利用竇爾敦的母親來將其抓住並殺死!

這就是竇爾敦,英雄本色,無論是哪種結局,都是他一生最好的證明!


歷史微旅者


竇爾敦(1683~1717年)河北獻縣人,原名竇開山,因在家中排行老二,又稱竇二敦。生於清康熙二十二年,死於康熙五十六年,卒年34歲。

說起竇爾敦來,更多的信息來源於京戲和那首戲歌《說唱臉譜》,歌中唱道:“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渣渣……

歷史上的竇爾敦不但盜過御馬而且劫過皇槓,是不折不扣的江洋大盜。而且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反清復明”的農民起義軍領袖。

竇爾敦從小喜歡練武,他的父親竇志忠曾是李自成手下的將士,李自成失敗後,竇志忠回到老家,和18歲的兒子竇爾敦以種田、打獵為生。



有一次,爺倆捕獲了一隻貉子,剝下貉子皮拿到集市去賣,貉子皮很值錢,是達官貴人做高檔衣服的用料。

當時河間府的王知府相中了貉子皮,但他又不想掏錢買,於是誣陷竇爾敦爺倆是盜賊,把貉子皮搶了過來,竇志忠據理力爭被衙役活活打死,竇爾敦幸被集市上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救走,這才死裡逃生撿了一條命。

救竇爾敦的不是別人,正是少林寺武僧靜慈和尚,竇爾敦說什麼也要找王知府替父報仇。靜慈大師說:“就憑你現在的功夫,還沒等進到知府就被衙役捉住了,你怎麼為父報仇呢?”

大師望著落淚的竇爾敦,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現在起給我學功夫,等你有能力殺仇人時,自然我讓你去”。從此竇爾敦拜靜慈為師,潛心學習少林功夫。




轉眼三年過去了,竇爾敦盡得師傅真傳,學得軟、硬氣功、輕功和護手雙鉤,少林伏虎拳等功夫。

師傅這才讓他下山,趁一個月黑風高之夜,竇爾敦一身短衣襟,黑紗遮面,手執鋼刀,穿房越脊飛身來到了知府寢室,只見寒光一閃,王知府人頭落地,竇爾敦提起人頭轉身離去,這一切都在電光火石之間,知府中的護衛毫無覺察。

竇爾敦提著人頭在父親墳前燒紙上供,口中唸叨著:“父親大人在天之靈,兒終於為您報仇雪恨了”。做完這些,竇爾敦提起人頭扔到了臭水溝裡了。

官府很快查明殺死王知府的人是竇爾敦。他成了朝廷緝拿的重犯,竇爾敦覺得老家無處可藏,於是帶著幾個親戚和兄弟,來到了河北燕山腳下的一個叫連環寨的地方安置了下來,這地方易守難攻,竇爾敦和朝廷分庭抗禮,毅然舉起了“反清復明”的旗幟。

隨著攻城掠府,起義軍逐漸壯大起來,竇爾敦成了“大當家”,不到兩年時間,隊伍發展到了一萬多人。



有一天,起義軍的哨探報告,大名府知府要送十萬兩官銀進京,竇爾敦得到消息後,親率100名士兵,在半路劫了官銀,講真這是劫皇槓,犯的是殺頭之罪,隋朝時程咬金幹過這事,都是些膽大妄為之人。

劫皇槓的大案驚動了朝廷,兵部尚書彭鵬引咎辭職(彭公案書中的原型)。彭大人手下的護衛黃三太決心要把竇爾敦緝拿歸案。

黃三太找到連環套這個地方,下戰書邀竇爾敦比武,如果竇爾敦輸了,沒別的說,乖乖跟著黃三太歸案。

如果黃三太輸了,黃三太就此隱退江湖,再不管這案子。比武前約法三章:不許放暗器,不許突然襲擊,不許言而無信。

兩人一交手,誰高誰低就顯露了出來,黃三太靈活有餘而力不足,黃三太逐漸不支,他不甘失敗,偷偷摸出了一枚金鏢,一揚手,“嗖”的一聲,正中竇爾敦的左臂,一個趔趄,竇爾敦險些摔倒。

黃三太乘機步步緊逼,竇爾敦怒罵道:“不要臉的東西,發暗器算什麼好漢!”左臂一陣疼痛難忍,竇爾敦難以招架,轉身負傷逃脫了。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秋九月,清太尉梁九公乘康熙御賜金鞍玉轡追風踏雪千里駒到木蘭圍場行獵,竇爾墩探知這一消息,隻身潛入馬廄,用迷香薰倒了守衛,刀劈牧馬人,盜走了御馬。

竇爾敦盜御馬激怒了康熙皇帝,此時正值康熙舉辦60壽宴,清廷調集關外鐵騎進行圍剿,幾次都勞而無功。

就在清廷束手無策的時候,太尉梁九公想出了一條毒計,把竇爾敦的母親捉了起來,並傳出消息,聲稱如果竇爾敦不投降歸案,就把其母就地處決。

竇爾敦是孝子,為了救母親自縛投案,其母責備他怎麼這麼傻,你投案就是咱孃家被殺之時,清廷不會放過咱娘倆的,說罷一頭撞牆而死,竇爾敦悲痛欲絕,梁九公當天就殺了他,享年34歲。

結語:竇爾敦是清廷的要犯,又是盜賊,清史稿對他沒有記載,據說清朝初年河北獻縣有個竇家寨,說是竇爾敦的故鄉。現在有沒有不得而知,有這個地方的親們可留言分享一下,謝謝了。


秉燭讀春秋


提到竇爾敦,可能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這樣的一段唱段“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了,至於有關竇爾敦盜御馬的故事,這裡就不多言了。竇爾敦是清朝時期的人物,原名為竇開山,因他在家種排行第二,所以又稱為竇二敦。

那歷史上的竇爾敦結局如何呢?

其實,竇爾敦雖然是清朝時期的人物,同時他的父親還曾是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的屬下,然而清朝的《清史稿》、《清實錄》中,卻未提及到竇爾敦,不知為何原因會如此。

不過竇爾敦雖然在《清史稿》、《清實錄》中卻無記載,但是他卻在《明清史料》《獻縣誌》等地方則有過提及。

竇爾敦在早年時,曾因見一個老者和一個年輕人被欺負,他就想向前相助,不過卻被一個老者所攔住,這個攔他的老者曾是起義軍的一個頭領,因為他覺得竇爾敦人品不錯,所以就收了竇爾敦為徒,並教了竇爾敦三年的武藝。

竇爾敦本來就好打抱不平,如今學的武藝,就更加的行俠仗義了,所以後來他就殺死了當時為惡的知縣,雖然這是為惡的知縣被殺是大快人心之事,但他也因此惹了官司。他為了躲避官府的捉拿,於是就遠走他鄉,在遠走期間,他曾得遇高人,並學的硬氣功、輕功等武藝,從而他的武藝得以更上一層樓。因為當時是清朝滿人統治,所以他回到家鄉聚集人馬反清。

後來竇爾敦也曾做出一些轟動當時的事情,讓清朝朝廷頗為震驚,比如他就曾經劫過十萬兩的官銀。雖然之後清朝多次派兵圍竇爾敦,但都沒有能成功的抓住他。

在竇爾敦反清時,有一天清朝一個官員騎著御賜的馬去打獵,這件事被竇爾敦知道了,於是武藝高強的竇爾敦就下山盜走了御賜的這匹馬,這就是熟悉的竇爾敦盜御馬。

清朝軍隊在躲避都沒有抓住竇爾敦的情況下,於是就轉移了目標,不去逮捕竇爾敦,而把竇爾敦的母親抓了,以此來威脅竇爾敦。

竇爾敦不僅反清,但他同時又是行俠仗義你豪俠,同時他也是一個孝子,所以竇爾敦為了救他的母親,於是就投案自首。而他的母親則認為竇爾敦這是做了一件錯事,於是就自盡而亡。

竇爾敦見他的母親去世,他是很悲痛的,竇爾敦當時雖然被捆著,但是繩子被他掙斷,於是就和官府的人相鬥,不過之後他因腿受傷,再次被擒住。

反清的竇爾敦被擒住後,作為反清之人,他的結局可想而知。以《明清史料》的記載,竇爾敦最終是被處死了。


雖然竇爾敦被處死了,但是他的事蹟經過改編後,在《施公案》、《彭公案》、京劇《盜御馬》《連環套》中出現,並且是一個豪俠的形象。在京劇中的竇爾敦,他的臉譜為蘭花三塊瓦,藍色的臉譜是剛烈勇猛的喻意。


中孚鑑


如果不是那句家喻戶曉的“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竇爾敦”這個名字頗為怪異的綠林豪傑。

京劇《連環套》(又名《盜御馬》)中,讓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這件事成為一件奇談。

戲曲中的竇爾敦被歸順清政府的黃三太鏢傷之後,在河間張家口外連環套聚義,十多年後,康熙命梁九公在口外涉獵,並賜其御馬追風千里駒。竇爾敦聽聞之後,連夜盜走御馬。後梁九公派人和竇爾敦談判,以竇爾敦獻馬歸降為終局。

京劇《連環套》誕生的時代是清朝,那麼竇爾敦是否確有其人呢?還是老百姓編出來的綠林豪傑?

關於“竇爾敦”這個人物,在正史《清史稿》和《清實錄》中都未有一字記載,只在民國時期所著的《明清史料》《獻縣誌》中有文字涉及。


竇爾敦原名竇開山,乳名二東,排行第二,虎背熊腰故被稱之為“二敦”,生於康熙22年,其父親當年是李自成手下的將領。

康熙52年,竇爾敦聚眾起義,搶劫了大名府送往京城的10萬兩官銀,震驚朝野,隨後數年間一直在清政府的追繳之下。

竇爾敦起初在河間、獻縣等地聚義,隨後認為此地無險可守,轉到燕山山脈的一處叫“連環套”的地方。

康熙56年,清廷抓住竇爾敦的母親脅迫他,竇爾敦是個孝子,於是將自己綁起來投案自首。隨後,隆科多請旨將竇爾敦秘密處死,年僅34歲。

但是在《古城璦琿》的縣誌中另有一番記載,竇爾敦生於明朝天啟6年,康熙23年被判流放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手下當差,曾參加中俄雅克薩戰爭,立下戰功。康熙26年負傷不治身亡,享年62歲。


所以說,竇爾敦的歷史原型究竟哪一個是真實的,抑或都是杜撰的,不得而知。

但隨著京劇《連環套》的劇情,藍臉的竇爾敦經過口口相傳,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史味人生


提及竇爾敦這個名字,想必知道的人肯定不少。畢竟在《說唱臉譜》這首歌中,就曾經提到過“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不過說到有關這個名字的主人的事蹟,那估計知道的人就不會很多了。其實,竇爾敦的事蹟在我國現存的一些資料中還是有被提及過的。

只不過更多人關心的並非是他的生平事蹟,而只是他最後的結局罷了。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竇爾敦的結局。不過在介紹他的結局之前,我們希望大家能夠先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因為要知道,有關他最後的結局可不止一個版本。最起碼我們目前知道的版本,就已經有兩個了。

一、竇爾敦最後結局的第一個版本。

竇爾敦原名並非叫竇爾敦,而是叫竇開山。因為他有個“二東”的乳名,所以後來才會被人們傳成爾敦。據說他從小就生得十分壯實,而且還擁有一副俠義心腸。他曾經在街上看到有流氓欺負老人和小孩,在明知自己打不過對方的情況下,依然想衝上前去與對方抗衡。好在被一名起義軍頭領攔下,這才沒有給自己惹來禍端。不僅如此,他還因禍得福,被這位起義軍收為了徒弟,從此開始正式學習起了武藝。

後來,竇爾敦因為看不慣為非作歹的知縣父子,便乾脆替天行道了。結果遭到官府追捕,便只能離開家鄉,到外地去過流浪的生活。不過他這個人的運氣倒是蠻好的,在流浪途中竟然結識了靜慈大師。靜慈大師不但很欣賞他的為人,而且還覺得他是個練武的好苗子。之後在靜慈大師的指點下,竇爾敦的武藝變得越發精益。再後來,他回到家鄉組建起自己的勢力,並舉起了反抗清政府統治的旗幟。

剛開始的時候,清朝官員對他的存在並未投以太多關注。直到他劫了官銀,驚動了朝廷,清朝官員才紛紛對他的存在表現出重視的樣子來。之後雖然清政府多次派兵圍剿,但均未能將他逮捕歸案。於是,竇爾敦又幹出了盜御馬的事情,成功惹怒了清朝的皇帝。清朝官員為了向皇帝交差,在聽聞竇爾敦是孝子後,便用他的母親來誘捕他。雖然竇爾敦的母親為了不讓兒子被捕而選擇了自殺,但竇爾敦最後依然被清兵捕獲並且被判凌遲處死。

二、竇爾敦最後結局的第二個版本。

除了上述版本之外,竇爾敦的結局還存在另外一個版本,那就是他在雅克薩戰役中為國捐軀了。這個版本的結局涉及到的內容是這樣的:同上述版本一樣,竇爾敦因為盜御馬被抓。只不過他並未真的被判凌遲,而是跟他的次子一起被判了流放。因為當時清朝跟俄國就領土問題起了比較大的衝突,而時任清朝鎮守黑龍江的將軍薩布素聽說了關於竇爾敦的事蹟。

他認為竇爾敦這樣的人才,若是被殺或者被當成犯人流放到別的地方去,那對國家而言算得上是一種巨大的損失。為了不讓這種損失出現,他便想盡一切辦法讓竇爾敦免於被處死或者被流放,而是將其弄到了由他管理的地方來。

薩布素見到竇爾敦後,便將國家面臨的嚴峻局勢跟他說了一遍。雖然竇爾敦不服清朝統治,但是也容不得外國勢力入侵本國領土。於是,為了將俄國勢力打敗,竇爾敦不僅幫助薩布素訓練起兵將來,而且還親自參與了對俄戰爭中。

在第一對俄戰爭中,清軍可以說是大獲全勝,直打得俄兵丟盔棄甲。但是勝利的果實還沒有被捂熱,俄兵就又攻回來搶走了他們曾經霸佔了的地盤。沒過多久,第二次對俄戰爭打響了,竇爾敦一馬當先潛入雅克薩城,破壞了俄方的指揮塔樓。結果被俄方士兵發現,不幸在與其對抗過程中受傷。最後因傷勢太重,不治而亡。

看完上述內容後,想必一定會有不少人更希望竇爾敦的結局像第二個版本那樣。但是實際上,具體他的結局到底屬於哪一個版本,還真是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為兩種結局都有出處,所以下起結論來,也著實讓人感到為難。

不過這其實也並非是多麼值得糾結的事情,要知道,不管竇爾敦是被清朝廷處死,還是因參加對抗外國勢力的戰爭而死於傷情,他的身上都有值得讓後世之人感到敬佩的地方。所以說,作為後世之人,或許我們真正該瞭解的並不僅僅是歷史人物們的結局,而應該是他們身上的那些閃光點。


元哥說歷史


答:竇爾敦是清俠義公案小說《施公案全傳》、《彭公案》中的綠林英雄人物,自幼習武精熟,為人忠肝義膽,深受武林人士擁戴,被推舉為山東綠林道八大處總頭領,做出過諸如劫皇槓、盜御馬等等驚天動地的英雄事蹟。

竇爾敦的故事是如此曲折離奇,又兼如此動人心魄,激盪情懷,遂得百姓喜聞樂見,口耳相傳,興盛不衰。

則竇爾敦的傳奇被編寫成京劇《盜御馬》、《連環套》,則竇爾敦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栩栩如生。

不過,什麼山東綠林道八大處總頭領,做什麼劫皇槓,什麼盜御馬,什麼比武中鏢,什麼投檻贖母等等情節,全都荒誕不經,一望而知其假。

又因竇爾敦並不見於在《清史稿》和《清實錄》中,則讓人對竇爾敦的身份生疑,不知這是一個純粹的文學形象還是實有其人。

但只要細心察考各類書籍,竇爾敦其人其事,還是可以勾勒出來的。

比如《清稗精鈔》裡面,就有提到竇爾敦,說他的原名為“竇開山”。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還提到,“竇爾敦”一名,其實是從其乳名“竇二東”單轉而來。

“竇二東”之名轉換為“竇爾敦”,到底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之作?

杜鳳義《竇爾敦與竇集屯》一書認為,“竇爾敦”其實是清政府有意而為,是對竇二東的惡意蔑稱,意為“倒兒蹲”。

另外,《明清史料》及《古城璦琿》和《獻縣誌》等資料都記載有竇爾敦的事蹟,由此可知,竇爾敦應該是個實有其人的歷史人物。

不過,《獻縣誌》的記載有很大成份是參考自《施公案》的,可信度大為削低。

關於竇爾敦的結局,《施公案》寫,竇爾敦因為盜御馬被黃三太的兒子黃天霸捉獲,朝廷按律處以死罪。

《獻縣誌》即取此說,還津津有味地說了竇爾敦死後,他的千里馬被某將官得到,能日行八百餘里,但該馬有一怪癖,每遇到行人懷中攜帶有財物,就賊性不改,擋道長嘶,因此被棄用了。

實際上,按照《闕名筆記》的記載,竇爾敦的結局是“披緇入山,不復與人世事”,開家做和尚,禪隱去了。

最後補充一下,竇爾敦其實並非《施公案全傳》、《彭公案》寫的那樣義薄雲天,他除了劫財,還喜歡劫色。

《清稗精鈔》裡面記,竇爾敦經常夜半闖入民家,持刀劫財劫色,人不敢言,否則便會利刃加頸,血濺當場。


覃仕勇說史


竇爾敦的結局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被清軍揖捕後處死,死在清軍手中;

另一種是在雅克薩戰役中為國捐軀。


竇爾敦前面的經歷基本上差不多:殺官、造反、盜馬、連環套、被擒。

竇爾敦有說是河北人,有說是山東人。原名叫竇開山,有個長兄,排行第二,小名叫個二東。由於他長得很敦實粗大,傳來傳去,人們就把他叫成竇二敦了。

竇爾敦這個人在正史中沒有記載,《清史稿》和《清實錄》中都沒有他的記錄。但在小說《施公案》和《彭公案》有他的事蹟、京劇《盜御馬》和《連環套》中他是主角。

《明清史料》及《古城璦琿》和《獻縣誌》等資料中談到過竇爾敦。

竇爾敦家裡比較窮,他父親名叫竇志忠,以前參加過李自成的起義軍。

竇爾敦少年時代就為地主扛活種田,他生性豪俠仗義,愛打抱不平,被一個流落民間的原闖軍將領相中,傳授了他武藝。

後來,竇爾敦犯了殺人罪,為躲避官府捉拿,他四處流浪,在這期間,交往了一些闖軍遺部,舉到了雙鉤絕技。


他回到家鄉後,拉攏了一部分人,佔山為寇,勢力漸強,號稱“鐵羅漢”。

竇爾敦比較強橫,靠著自己的勢力,屢次與官服作對,而當地官府也難奈他何。

康熙年間,竇爾敦率部劫了官銀,惹出大麻煩。連累得當時的兵部大臣彭朋都被革了職。官府緊急調來軍隊捉拿他,被他負傷後逃走了。

清軍多次圍捕,都被他逃脫。

竇爾敦率領一部分手下進入燕山山脈,在一個名叫連環套的地方駐紮下來,同清軍打游擊。這地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清軍也拿他沒辦法。

竇爾敦又擴充隊伍,逐步發展到了將近萬人。

康熙二十一年,竇爾敦辦了件大事。清軍在燕山地區有個馬場,專門飼養和培育軍馬。竇爾敦盯上了這裡,有天夜裡,他率部去搶奪了十多匹軍馬。這就是戲曲中的《盜御馬》的來源。

清軍緊急出動剿拿他。卻無法攻破連環套。就派人到竇爾敦的家鄉,拘捕了他的母親。

竇爾敦是個大孝子,帶了部下前去營救母親,但被清軍設伏圍困,受傷被擒,他的妻子齊金鳳也在清軍隨後攻打連環套時戰死了,他母親絕食也自殺了。

《明清史料》中記載了關於處決竇爾敦的情況:

竇爾敦被擒後遭到凌遲處死。據說他有兩個兒子,次子流放到了黑龍江。

以上就是第一種結局,再說說傳說中的第二個結局。

康熙二十三年,清俄因領土問題發生糾紛,鎮守黑龍江的將軍薩布素為了鞏固邊防,大力延攬人才,有人就告訴了他關於竇爾敦的事情。薩布素在京城上下打點,就免去竇爾敦的死罪,改判為流放黑龍江。

隨竇爾敦流放到黑龍江還有他的次子,如今今黑河市愛輝縣竇集屯的竇氏一族據說就是竇爾敦的後人。

竇爾敦和次子被流放到到了愛輝布丁屯後,薩布素將軍讓他負責訓練軍士,教他們格鬥武藝。

康熙二十四年,中俄在雅克薩發生衝突,戰爭打響,清軍包圍雅克薩城。竇爾敦率領他所訓練的士兵也加入了戰鬥。

第一次雅克薩戰爭,清軍獲勝。但清軍撤回愛輝後,這些俄羅斯人又捲土重來,佔領了雅克薩,重新修築防禦。

第二年,清俄雙方再次開戰,竇爾敦潛入雅克薩城,破壞了俄羅斯人的指揮塔樓,被敵人發現,雙方展開激戰。敵眾我寡,竇爾敦受了重傷。

康熙二十六年,竇爾敦傷發不治,病逝於愛輝鎮附近的火石山。


饞嘴肥貓鏟史官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想必《說唱臉譜》中這歌詞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吧。

竇爾敦河北獻縣人,由於家庭貧困,所有竇爾敦從很小就開始給地主打工,以求謀生。後來機緣巧合之下竇爾敦結識了一位以前造反起義的頭領。這位頭領由於造反失敗,所以就在民間開始隱姓埋名生活了起來。後來他結識了竇爾敦之後,覺得竇爾敦這個小孩不錯,所以就收了竇爾敦為徒教授竇爾敦武藝。之後竇爾敦習得武藝之後也學人家行俠仗義,後來因為殺人開始四處逃亡。在流亡途中竇爾敦又遭遇了靜慈和尚,之後竇爾敦又開始和靜慈和尚習武,也是竇爾敦天賦異稟,所以竇爾敦武藝越發的純熟。學好一身本事的竇爾敦回到家鄉開始聚眾造反,學第一個師傅一樣開始造反反清。

竇爾敦憑藉著一手好功夫,其勢力也是發展的順風順水。竇爾敦大名也在江湖之上聲名鵲起。竇爾敦的成名之作就是在1713年,竇爾敦率部劫了大名府運往京城的十萬兩官銀。此事一出天下皆驚。竇爾敦在江湖之上也不再算是無名小卒了。而是江湖上鼎鼎大名的一號人物了。清朝被劫了官銀之後自然想要找回場子,所以清朝開始重點針對圍剿竇爾敦。但竇爾敦也不是易與之輩,清朝數次的圍剿都被竇爾敦輕易的躲過去了。後來夠爾敦也感覺到河北雖然是故鄉之地,有深厚的根基,但河北無天險之地可以據守。所以竇爾敦決定向外發展。

之後竇爾敦帶領著手下攻打了富庶等河間府,佔領河間之地更是收攏了所有的錢糧輜重。後來竇爾敦又發現了一個名叫連環套的地方開始當作根據地和清朝鬥爭。之後還發生了一件趣事,那就是清朝的太尉梁九公騎著御賜的駿馬到圍場狩獵,竇爾敦得知消息後便想要盜取這匹寶馬。這就是“竇爾敦盜馬”的故事。京劇中著名的兩出橋段《盜御馬》與《連環套》就是出自於竇爾敦的親身故事所改編。

竇爾敦的結局也是很悲慘的。竇爾敦佔據連環套之後,清朝數次攻打竇爾敦均無功而返,清朝正面無法對付竇爾敦,所以就開始使計來針對竇爾敦。機緣巧合之下,清朝得知竇爾敦至純至孝。所以清朝就抓住了竇爾敦的母親。併為高速竇爾敦,如果你不來投降,就殺掉你的母親。竇爾敦本身就是孝子,所以眼看母親被俘,所以竇爾敦為了救母親,只能投案自首。竇爾敦母親見到自己連累了兒子,所以在見到竇爾敦之後自殺身亡,竇爾敦悲憤欲絕之下開始和官兵搏鬥,但最終也被官兵打傷俘虜。之後竇爾敦被隆科多所擒拿被判凌遲之刑。清代正史中兩大基本史書《清史稿》和《清實錄》中都沒有關於竇爾敦的記載。關於竇爾敦所有的記載,還是明國時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整理清朝史料才補充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

相信很多人對於這個唱臉譜是不陌生的,在中國基本上喜歡京劇的,不喜歡京劇的應該都是聽過的。聽過這個歌都知道竇爾敦盜御馬了,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這個人嗎?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來說一下他的結局,竇爾敦的結局其實還是很慘的,竇爾敦是清朝的人,而他的父親則是闖王李自成的手下。而竇爾敦這個人呢從小喜歡打抱不平,有俠義之氣,從小也是學武功,學成之後也是開始招兵買馬反抗清朝。竇爾敦還直接盜了大名府的十萬兩白銀,清軍也是多次圍剿,但是都是無功而返,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賜駿馬至圍場行獵,竇得知後,隻身下山,潛入梁營中盜走御馬。這個就是竇爾敦盜御馬的故事。之後反而竇爾敦的實力是越來越大了,到後來清軍實在是沒辦法了。於是抓了竇爾敦的母親,竇爾敦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自然就中了清軍的埋伏被俘了,而他母親怪他自拖羅網了,於是直接撞牆而死了,竇爾敦也是拼死於清軍搏鬥,後來受傷還是被俘虜了,被清軍秘密處死了。所以說竇爾敦的結局還是比較慘的。

其實關於歷史上竇爾敦是否真有其人也是眾說紛紜,因為在清代歷史最主要的兩本史書上《清史稿》和《清實錄》中都沒有任何關於竇爾敦的記載,關於竇爾敦盜御馬等等故事都是清代的小說中寫出來的,在《施公案全傳》和《彭公案》、京劇《盜御馬》和《連環套》中的故事人物。但是在正史上卻沒有記載,所以很多人都在懷疑是否真有其人。在民國時期的《明清史料》及《古城璦琿》和《獻縣誌》等等才有關於竇爾敦的一些記載。

京劇是中國的國劇,而竇爾敦也是在京劇中開始被人熟知的。但是是否真有其人還是有待考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