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窦尔敦的结局如何呢?

密探零零发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戏曲《盗御马》和评书《施公案》里面讲了清朝康熙年间的江湖英雄窦尔敦的故事。

窦尔敦早年抗击过李自成,满清入关后反清复明。

因母亲被清朝关押,窦尔敦投案自首,后在雅克萨战役中受重伤而死。

1,窦尔敦的结局。

乾隆二十六年的《献县志》:

数捕不获,后得其母置于狱,乃自就缚被诛焉。

清朝屡次捕获窦尔敦不得,知道窦尔敦是个孝子,就把他的母亲抓到监狱里。

窦尔敦投案自首。

《献县志》认为窦尔敦被诛杀。

但是东北至今有个地方叫窦集屯,村民自称是窦尔敦的后人。

《窦尔敦与窦集屯》记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窦尔敦求情,窦尔敦从死刑改判为流放。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收复雅克萨。

雅克萨当时是沙俄占据的一个堡垒。

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需要一些猛将去完成任务,就保下了窦尔敦。

窦尔敦和儿子窦飞虎、窦飞豹流放到黑龙江。

攻打雅克萨,东北的流人成为清军的主力,窦尔敦表现英勇。

窦尔敦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受重伤,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死于瑷珲附近的窦集屯。

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专门在窦集屯为窦尔敦建了一个祠堂,当地人称为窦尔敦庙。

直到今天,窦集屯的窦姓人家仍然称自己是窦尔敦的后代。

2,窦尔敦曾抗击过李自成的起义军。

《齐如山回忆录》记载1644年,河北新城县王余佑(五公山人),联合献县的窦大东、窦二东(窦尔敦),攻破李自成起义军占领的容城、新城、雄县,杀李自成的县官和教谕三人。

王余佑是东林党左光斗的学生。

窦尔敦受王余佑的影响,参加了反清复明。

反清复明失败后,窦尔敦则在河北北部的连环套山区落草为寇。


沂蓝书院赵月光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窦尔敦是谁,但是他在历史上并不是默默无闻,恰恰相反,他是当时的一个传奇人物,然而因为有些忌讳,导致正史上没有被记载。



他出生与明末清初年代,其父是李自成手下的将领,而他是清朝时的侠士,曾率众劫持大名府运往北京的十万官银,震惊朝野。

清政府曾经多次对他进行围剿,但都是无功而返,而窦尔敦的绿林义军发展到万余人。并且有次听闻一大官骑御马,他就只身一人盗走御马,成就孤胆盗御马。

最厉害的是窦尔敦百里取人头的故事,窦尔敦一朋友工钱被扣,穷人也斗不过有钱人。窦尔敦一听,陪朋友喝了一杯,中途出去上了个厕所,回来继续喝,朋友丝毫没感觉到任何不对劲。



只见第二天杀声四起,一堆人来抓窦尔敦,原来窦尔敦在出去上厕所的时候就将那个扣工钱的人杀了,并留下杀人者,窦尔敦也。然而朋友为窦尔敦担保,北京离那里有100里,来回一晚上时间哪里够!

就这样来抓窦尔敦的人回去了,后来窦尔敦拿出被杀者的帽子,朋友才知道这是真的。

那么如此传奇之人,最终结局如何?

然而他的结局也是有两个

首先是在雅克萨战争中牺牲了,因为窦尔敦只身与俄军的奋战,杀死很多俄军,让中方士气大振,赢下战争,奠定尼布楚条约的基础。在爱辉镇旁边的窦集屯里有一座窦尔敦庙。

第二就是被清军围剿致死,因为窦尔敦屡次攻击朝廷,最后清军利用窦尔敦的母亲来将其抓住并杀死!

这就是窦尔敦,英雄本色,无论是哪种结局,都是他一生最好的证明!


历史微旅者


窦尔敦(1683~1717年)河北献县人,原名窦开山,因在家中排行老二,又称窦二敦。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死于康熙五十六年,卒年34岁。

说起窦尔敦来,更多的信息来源于京戏和那首戏歌《说唱脸谱》,歌中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渣渣……

历史上的窦尔敦不但盗过御马而且劫过皇杠,是不折不扣的江洋大盗。而且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窦尔敦从小喜欢练武,他的父亲窦志忠曾是李自成手下的将士,李自成失败后,窦志忠回到老家,和18岁的儿子窦尔敦以种田、打猎为生。



有一次,爷俩捕获了一只貉子,剥下貉子皮拿到集市去卖,貉子皮很值钱,是达官贵人做高档衣服的用料。

当时河间府的王知府相中了貉子皮,但他又不想掏钱买,于是诬陷窦尔敦爷俩是盗贼,把貉子皮抢了过来,窦志忠据理力争被衙役活活打死,窦尔敦幸被集市上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救走,这才死里逃生捡了一条命。

救窦尔敦的不是别人,正是少林寺武僧静慈和尚,窦尔敦说什么也要找王知府替父报仇。静慈大师说:“就凭你现在的功夫,还没等进到知府就被衙役捉住了,你怎么为父报仇呢?”

大师望着落泪的窦尔敦,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起给我学功夫,等你有能力杀仇人时,自然我让你去”。从此窦尔敦拜静慈为师,潜心学习少林功夫。




转眼三年过去了,窦尔敦尽得师傅真传,学得软、硬气功、轻功和护手双钩,少林伏虎拳等功夫。

师傅这才让他下山,趁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窦尔敦一身短衣襟,黑纱遮面,手执钢刀,穿房越脊飞身来到了知府寝室,只见寒光一闪,王知府人头落地,窦尔敦提起人头转身离去,这一切都在电光火石之间,知府中的护卫毫无觉察。

窦尔敦提着人头在父亲坟前烧纸上供,口中念叨着:“父亲大人在天之灵,儿终于为您报仇雪恨了”。做完这些,窦尔敦提起人头扔到了臭水沟里了。

官府很快查明杀死王知府的人是窦尔敦。他成了朝廷缉拿的重犯,窦尔敦觉得老家无处可藏,于是带着几个亲戚和兄弟,来到了河北燕山脚下的一个叫连环寨的地方安置了下来,这地方易守难攻,窦尔敦和朝廷分庭抗礼,毅然举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

随着攻城掠府,起义军逐渐壮大起来,窦尔敦成了“大当家”,不到两年时间,队伍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有一天,起义军的哨探报告,大名府知府要送十万两官银进京,窦尔敦得到消息后,亲率100名士兵,在半路劫了官银,讲真这是劫皇杠,犯的是杀头之罪,隋朝时程咬金干过这事,都是些胆大妄为之人。

劫皇杠的大案惊动了朝廷,兵部尚书彭鹏引咎辞职(彭公案书中的原型)。彭大人手下的护卫黄三太决心要把窦尔敦缉拿归案。

黄三太找到连环套这个地方,下战书邀窦尔敦比武,如果窦尔敦输了,没别的说,乖乖跟着黄三太归案。

如果黄三太输了,黄三太就此隐退江湖,再不管这案子。比武前约法三章:不许放暗器,不许突然袭击,不许言而无信。

两人一交手,谁高谁低就显露了出来,黄三太灵活有余而力不足,黄三太逐渐不支,他不甘失败,偷偷摸出了一枚金镖,一扬手,“嗖”的一声,正中窦尔敦的左臂,一个趔趄,窦尔敦险些摔倒。

黄三太乘机步步紧逼,窦尔敦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发暗器算什么好汉!”左臂一阵疼痛难忍,窦尔敦难以招架,转身负伤逃脱了。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秋九月,清太尉梁九公乘康熙御赐金鞍玉辔追风踏雪千里驹到木兰围场行猎,窦尔墩探知这一消息,只身潜入马厩,用迷香熏倒了守卫,刀劈牧马人,盗走了御马。

窦尔敦盗御马激怒了康熙皇帝,此时正值康熙举办60寿宴,清廷调集关外铁骑进行围剿,几次都劳而无功。

就在清廷束手无策的时候,太尉梁九公想出了一条毒计,把窦尔敦的母亲捉了起来,并传出消息,声称如果窦尔敦不投降归案,就把其母就地处决。

窦尔敦是孝子,为了救母亲自缚投案,其母责备他怎么这么傻,你投案就是咱娘家被杀之时,清廷不会放过咱娘俩的,说罢一头撞墙而死,窦尔敦悲痛欲绝,梁九公当天就杀了他,享年34岁。

结语:窦尔敦是清廷的要犯,又是盗贼,清史稿对他没有记载,据说清朝初年河北献县有个窦家寨,说是窦尔敦的故乡。现在有没有不得而知,有这个地方的亲们可留言分享一下,谢谢了。


秉烛读春秋


提到窦尔敦,可能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这样的一段唱段“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了,至于有关窦尔敦盗御马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言了。窦尔敦是清朝时期的人物,原名为窦开山,因他在家种排行第二,所以又称为窦二敦。

那历史上的窦尔敦结局如何呢?

其实,窦尔敦虽然是清朝时期的人物,同时他的父亲还曾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的属下,然而清朝的《清史稿》、《清实录》中,却未提及到窦尔敦,不知为何原因会如此。

不过窦尔敦虽然在《清史稿》、《清实录》中却无记载,但是他却在《明清史料》《献县志》等地方则有过提及。

窦尔敦在早年时,曾因见一个老者和一个年轻人被欺负,他就想向前相助,不过却被一个老者所拦住,这个拦他的老者曾是起义军的一个头领,因为他觉得窦尔敦人品不错,所以就收了窦尔敦为徒,并教了窦尔敦三年的武艺。

窦尔敦本来就好打抱不平,如今学的武艺,就更加的行侠仗义了,所以后来他就杀死了当时为恶的知县,虽然这是为恶的知县被杀是大快人心之事,但他也因此惹了官司。他为了躲避官府的捉拿,于是就远走他乡,在远走期间,他曾得遇高人,并学的硬气功、轻功等武艺,从而他的武艺得以更上一层楼。因为当时是清朝满人统治,所以他回到家乡聚集人马反清。

后来窦尔敦也曾做出一些轰动当时的事情,让清朝朝廷颇为震惊,比如他就曾经劫过十万两的官银。虽然之后清朝多次派兵围窦尔敦,但都没有能成功的抓住他。

在窦尔敦反清时,有一天清朝一个官员骑着御赐的马去打猎,这件事被窦尔敦知道了,于是武艺高强的窦尔敦就下山盗走了御赐的这匹马,这就是熟悉的窦尔敦盗御马。

清朝军队在躲避都没有抓住窦尔敦的情况下,于是就转移了目标,不去逮捕窦尔敦,而把窦尔敦的母亲抓了,以此来威胁窦尔敦。

窦尔敦不仅反清,但他同时又是行侠仗义你豪侠,同时他也是一个孝子,所以窦尔敦为了救他的母亲,于是就投案自首。而他的母亲则认为窦尔敦这是做了一件错事,于是就自尽而亡。

窦尔敦见他的母亲去世,他是很悲痛的,窦尔敦当时虽然被捆着,但是绳子被他挣断,于是就和官府的人相斗,不过之后他因腿受伤,再次被擒住。

反清的窦尔敦被擒住后,作为反清之人,他的结局可想而知。以《明清史料》的记载,窦尔敦最终是被处死了。


虽然窦尔敦被处死了,但是他的事迹经过改编后,在《施公案》、《彭公案》、京剧《盗御马》《连环套》中出现,并且是一个豪侠的形象。在京剧中的窦尔敦,他的脸谱为兰花三块瓦,蓝色的脸谱是刚烈勇猛的喻意。


中孚鉴


如果不是那句家喻户晓的“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窦尔敦”这个名字颇为怪异的绿林豪杰。

京剧《连环套》(又名《盗御马》)中,让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这件事成为一件奇谈。

戏曲中的窦尔敦被归顺清政府的黄三太镖伤之后,在河间张家口外连环套聚义,十多年后,康熙命梁九公在口外涉猎,并赐其御马追风千里驹。窦尔敦听闻之后,连夜盗走御马。后梁九公派人和窦尔敦谈判,以窦尔敦献马归降为终局。

京剧《连环套》诞生的时代是清朝,那么窦尔敦是否确有其人呢?还是老百姓编出来的绿林豪杰?

关于“窦尔敦”这个人物,在正史《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未有一字记载,只在民国时期所著的《明清史料》《献县志》中有文字涉及。


窦尔敦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排行第二,虎背熊腰故被称之为“二敦”,生于康熙22年,其父亲当年是李自成手下的将领。

康熙52年,窦尔敦聚众起义,抢劫了大名府送往京城的10万两官银,震惊朝野,随后数年间一直在清政府的追缴之下。

窦尔敦起初在河间、献县等地聚义,随后认为此地无险可守,转到燕山山脉的一处叫“连环套”的地方。

康熙56年,清廷抓住窦尔敦的母亲胁迫他,窦尔敦是个孝子,于是将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随后,隆科多请旨将窦尔敦秘密处死,年仅34岁。

但是在《古城瑷珲》的县志中另有一番记载,窦尔敦生于明朝天启6年,康熙23年被判流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手下当差,曾参加中俄雅克萨战争,立下战功。康熙26年负伤不治身亡,享年62岁。


所以说,窦尔敦的历史原型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抑或都是杜撰的,不得而知。

但随着京剧《连环套》的剧情,蓝脸的窦尔敦经过口口相传,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史味人生


提及窦尔敦这个名字,想必知道的人肯定不少。毕竟在《说唱脸谱》这首歌中,就曾经提到过“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不过说到有关这个名字的主人的事迹,那估计知道的人就不会很多了。其实,窦尔敦的事迹在我国现存的一些资料中还是有被提及过的。

只不过更多人关心的并非是他的生平事迹,而只是他最后的结局罢了。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窦尔敦的结局。不过在介绍他的结局之前,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先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因为要知道,有关他最后的结局可不止一个版本。最起码我们目前知道的版本,就已经有两个了。

一、窦尔敦最后结局的第一个版本。

窦尔敦原名并非叫窦尔敦,而是叫窦开山。因为他有个“二东”的乳名,所以后来才会被人们传成尔敦。据说他从小就生得十分壮实,而且还拥有一副侠义心肠。他曾经在街上看到有流氓欺负老人和小孩,在明知自己打不过对方的情况下,依然想冲上前去与对方抗衡。好在被一名起义军头领拦下,这才没有给自己惹来祸端。不仅如此,他还因祸得福,被这位起义军收为了徒弟,从此开始正式学习起了武艺。

后来,窦尔敦因为看不惯为非作歹的知县父子,便干脆替天行道了。结果遭到官府追捕,便只能离开家乡,到外地去过流浪的生活。不过他这个人的运气倒是蛮好的,在流浪途中竟然结识了静慈大师。静慈大师不但很欣赏他的为人,而且还觉得他是个练武的好苗子。之后在静慈大师的指点下,窦尔敦的武艺变得越发精益。再后来,他回到家乡组建起自己的势力,并举起了反抗清政府统治的旗帜。

刚开始的时候,清朝官员对他的存在并未投以太多关注。直到他劫了官银,惊动了朝廷,清朝官员才纷纷对他的存在表现出重视的样子来。之后虽然清政府多次派兵围剿,但均未能将他逮捕归案。于是,窦尔敦又干出了盗御马的事情,成功惹怒了清朝的皇帝。清朝官员为了向皇帝交差,在听闻窦尔敦是孝子后,便用他的母亲来诱捕他。虽然窦尔敦的母亲为了不让儿子被捕而选择了自杀,但窦尔敦最后依然被清兵捕获并且被判凌迟处死。

二、窦尔敦最后结局的第二个版本。

除了上述版本之外,窦尔敦的结局还存在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他在雅克萨战役中为国捐躯了。这个版本的结局涉及到的内容是这样的:同上述版本一样,窦尔敦因为盗御马被抓。只不过他并未真的被判凌迟,而是跟他的次子一起被判了流放。因为当时清朝跟俄国就领土问题起了比较大的冲突,而时任清朝镇守黑龙江的将军萨布素听说了关于窦尔敦的事迹。

他认为窦尔敦这样的人才,若是被杀或者被当成犯人流放到别的地方去,那对国家而言算得上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为了不让这种损失出现,他便想尽一切办法让窦尔敦免于被处死或者被流放,而是将其弄到了由他管理的地方来。

萨布素见到窦尔敦后,便将国家面临的严峻局势跟他说了一遍。虽然窦尔敦不服清朝统治,但是也容不得外国势力入侵本国领土。于是,为了将俄国势力打败,窦尔敦不仅帮助萨布素训练起兵将来,而且还亲自参与了对俄战争中。

在第一对俄战争中,清军可以说是大获全胜,直打得俄兵丢盔弃甲。但是胜利的果实还没有被捂热,俄兵就又攻回来抢走了他们曾经霸占了的地盘。没过多久,第二次对俄战争打响了,窦尔敦一马当先潜入雅克萨城,破坏了俄方的指挥塔楼。结果被俄方士兵发现,不幸在与其对抗过程中受伤。最后因伤势太重,不治而亡。

看完上述内容后,想必一定会有不少人更希望窦尔敦的结局像第二个版本那样。但是实际上,具体他的结局到底属于哪一个版本,还真是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两种结局都有出处,所以下起结论来,也着实让人感到为难。

不过这其实也并非是多么值得纠结的事情,要知道,不管窦尔敦是被清朝廷处死,还是因参加对抗外国势力的战争而死于伤情,他的身上都有值得让后世之人感到敬佩的地方。所以说,作为后世之人,或许我们真正该了解的并不仅仅是历史人物们的结局,而应该是他们身上的那些闪光点。


元哥说历史


答:窦尔敦是清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全传》、《彭公案》中的绿林英雄人物,自幼习武精熟,为人忠肝义胆,深受武林人士拥戴,被推举为山东绿林道八大处总头领,做出过诸如劫皇杠、盗御马等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

窦尔敦的故事是如此曲折离奇,又兼如此动人心魄,激荡情怀,遂得百姓喜闻乐见,口耳相传,兴盛不衰。

则窦尔敦的传奇被编写成京剧《盗御马》、《连环套》,则窦尔敦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栩栩如生。

不过,什么山东绿林道八大处总头领,做什么劫皇杠,什么盗御马,什么比武中镖,什么投槛赎母等等情节,全都荒诞不经,一望而知其假。

又因窦尔敦并不见于在《清史稿》和《清实录》中,则让人对窦尔敦的身份生疑,不知这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形象还是实有其人。

但只要细心察考各类书籍,窦尔敦其人其事,还是可以勾勒出来的。

比如《清稗精钞》里面,就有提到窦尔敦,说他的原名为“窦开山”。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还提到,“窦尔敦”一名,其实是从其乳名“窦二东”单转而来。

“窦二东”之名转换为“窦尔敦”,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作?

杜凤义《窦尔敦与窦集屯》一书认为,“窦尔敦”其实是清政府有意而为,是对窦二东的恶意蔑称,意为“倒儿蹲”。

另外,《明清史料》及《古城瑷珲》和《献县志》等资料都记载有窦尔敦的事迹,由此可知,窦尔敦应该是个实有其人的历史人物。

不过,《献县志》的记载有很大成份是参考自《施公案》的,可信度大为削低。

关于窦尔敦的结局,《施公案》写,窦尔敦因为盗御马被黄三太的儿子黄天霸捉获,朝廷按律处以死罪。

《献县志》即取此说,还津津有味地说了窦尔敦死后,他的千里马被某将官得到,能日行八百余里,但该马有一怪癖,每遇到行人怀中携带有财物,就贼性不改,挡道长嘶,因此被弃用了。

实际上,按照《阙名笔记》的记载,窦尔敦的结局是“披缁入山,不复与人世事”,开家做和尚,禅隐去了。

最后补充一下,窦尔敦其实并非《施公案全传》、《彭公案》写的那样义薄云天,他除了劫财,还喜欢劫色。

《清稗精钞》里面记,窦尔敦经常夜半闯入民家,持刀劫财劫色,人不敢言,否则便会利刃加颈,血溅当场。


覃仕勇说史


窦尔敦的结局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被清军揖捕后处死,死在清军手中;

另一种是在雅克萨战役中为国捐躯。


窦尔敦前面的经历基本上差不多:杀官、造反、盗马、连环套、被擒。

窦尔敦有说是河北人,有说是山东人。原名叫窦开山,有个长兄,排行第二,小名叫个二东。由于他长得很敦实粗大,传来传去,人们就把他叫成窦二敦了。

窦尔敦这个人在正史中没有记载,《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他的记录。但在小说《施公案》和《彭公案》有他的事迹、京剧《盗御马》和《连环套》中他是主角。

《明清史料》及《古城瑷珲》和《献县志》等资料中谈到过窦尔敦。

窦尔敦家里比较穷,他父亲名叫窦志忠,以前参加过李自成的起义军。

窦尔敦少年时代就为地主扛活种田,他生性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被一个流落民间的原闯军将领相中,传授了他武艺。

后来,窦尔敦犯了杀人罪,为躲避官府捉拿,他四处流浪,在这期间,交往了一些闯军遗部,举到了双钩绝技。


他回到家乡后,拉拢了一部分人,占山为寇,势力渐强,号称“铁罗汉”。

窦尔敦比较强横,靠着自己的势力,屡次与官服作对,而当地官府也难奈他何。

康熙年间,窦尔敦率部劫了官银,惹出大麻烦。连累得当时的兵部大臣彭朋都被革了职。官府紧急调来军队捉拿他,被他负伤后逃走了。

清军多次围捕,都被他逃脱。

窦尔敦率领一部分手下进入燕山山脉,在一个名叫连环套的地方驻扎下来,同清军打游击。这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军也拿他没办法。

窦尔敦又扩充队伍,逐步发展到了将近万人。

康熙二十一年,窦尔敦办了件大事。清军在燕山地区有个马场,专门饲养和培育军马。窦尔敦盯上了这里,有天夜里,他率部去抢夺了十多匹军马。这就是戏曲中的《盗御马》的来源。

清军紧急出动剿拿他。却无法攻破连环套。就派人到窦尔敦的家乡,拘捕了他的母亲。

窦尔敦是个大孝子,带了部下前去营救母亲,但被清军设伏围困,受伤被擒,他的妻子齐金凤也在清军随后攻打连环套时战死了,他母亲绝食也自杀了。

《明清史料》中记载了关于处决窦尔敦的情况:

窦尔敦被擒后遭到凌迟处死。据说他有两个儿子,次子流放到了黑龙江。

以上就是第一种结局,再说说传说中的第二个结局。

康熙二十三年,清俄因领土问题发生纠纷,镇守黑龙江的将军萨布素为了巩固边防,大力延揽人才,有人就告诉了他关于窦尔敦的事情。萨布素在京城上下打点,就免去窦尔敦的死罪,改判为流放黑龙江。

随窦尔敦流放到黑龙江还有他的次子,如今今黑河市爱辉县窦集屯的窦氏一族据说就是窦尔敦的后人。

窦尔敦和次子被流放到到了爱辉布丁屯后,萨布素将军让他负责训练军士,教他们格斗武艺。

康熙二十四年,中俄在雅克萨发生冲突,战争打响,清军包围雅克萨城。窦尔敦率领他所训练的士兵也加入了战斗。

第一次雅克萨战争,清军获胜。但清军撤回爱辉后,这些俄罗斯人又卷土重来,占领了雅克萨,重新修筑防御。

第二年,清俄双方再次开战,窦尔敦潜入雅克萨城,破坏了俄罗斯人的指挥塔楼,被敌人发现,双方展开激战。敌众我寡,窦尔敦受了重伤。

康熙二十六年,窦尔敦伤发不治,病逝于爱辉镇附近的火石山。


馋嘴肥猫铲史官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想必《说唱脸谱》中这歌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

窦尔敦河北献县人,由于家庭贫困,所有窦尔敦从很小就开始给地主打工,以求谋生。后来机缘巧合之下窦尔敦结识了一位以前造反起义的头领。这位头领由于造反失败,所以就在民间开始隐姓埋名生活了起来。后来他结识了窦尔敦之后,觉得窦尔敦这个小孩不错,所以就收了窦尔敦为徒教授窦尔敦武艺。之后窦尔敦习得武艺之后也学人家行侠仗义,后来因为杀人开始四处逃亡。在流亡途中窦尔敦又遭遇了静慈和尚,之后窦尔敦又开始和静慈和尚习武,也是窦尔敦天赋异禀,所以窦尔敦武艺越发的纯熟。学好一身本事的窦尔敦回到家乡开始聚众造反,学第一个师傅一样开始造反反清。

窦尔敦凭借着一手好功夫,其势力也是发展的顺风顺水。窦尔敦大名也在江湖之上声名鹊起。窦尔敦的成名之作就是在1713年,窦尔敦率部劫了大名府运往京城的十万两官银。此事一出天下皆惊。窦尔敦在江湖之上也不再算是无名小卒了。而是江湖上鼎鼎大名的一号人物了。清朝被劫了官银之后自然想要找回场子,所以清朝开始重点针对围剿窦尔敦。但窦尔敦也不是易与之辈,清朝数次的围剿都被窦尔敦轻易的躲过去了。后来够尔敦也感觉到河北虽然是故乡之地,有深厚的根基,但河北无天险之地可以据守。所以窦尔敦决定向外发展。

之后窦尔敦带领着手下攻打了富庶等河间府,占领河间之地更是收拢了所有的钱粮辎重。后来窦尔敦又发现了一个名叫连环套的地方开始当作根据地和清朝斗争。之后还发生了一件趣事,那就是清朝的太尉梁九公骑着御赐的骏马到围场狩猎,窦尔敦得知消息后便想要盗取这匹宝马。这就是“窦尔敦盗马”的故事。京剧中著名的两出桥段《盗御马》与《连环套》就是出自于窦尔敦的亲身故事所改编。

窦尔敦的结局也是很悲惨的。窦尔敦占据连环套之后,清朝数次攻打窦尔敦均无功而返,清朝正面无法对付窦尔敦,所以就开始使计来针对窦尔敦。机缘巧合之下,清朝得知窦尔敦至纯至孝。所以清朝就抓住了窦尔敦的母亲。并为高速窦尔敦,如果你不来投降,就杀掉你的母亲。窦尔敦本身就是孝子,所以眼看母亲被俘,所以窦尔敦为了救母亲,只能投案自首。窦尔敦母亲见到自己连累了儿子,所以在见到窦尔敦之后自杀身亡,窦尔敦悲愤欲绝之下开始和官兵搏斗,但最终也被官兵打伤俘虏。之后窦尔敦被隆科多所擒拿被判凌迟之刑。清代正史中两大基本史书《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关于窦尔敦的记载。关于窦尔敦所有的记载,还是明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整理清朝史料才补充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唱脸谱是不陌生的,在中国基本上喜欢京剧的,不喜欢京剧的应该都是听过的。听过这个歌都知道窦尔敦盗御马了,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吗?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来说一下他的结局,窦尔敦的结局其实还是很惨的,窦尔敦是清朝的人,而他的父亲则是闯王李自成的手下。而窦尔敦这个人呢从小喜欢打抱不平,有侠义之气,从小也是学武功,学成之后也是开始招兵买马反抗清朝。窦尔敦还直接盗了大名府的十万两白银,清军也是多次围剿,但是都是无功而返,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赐骏马至围场行猎,窦得知后,只身下山,潜入梁营中盗走御马。这个就是窦尔敦盗御马的故事。之后反而窦尔敦的实力是越来越大了,到后来清军实在是没办法了。于是抓了窦尔敦的母亲,窦尔敦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自然就中了清军的埋伏被俘了,而他母亲怪他自拖罗网了,于是直接撞墙而死了,窦尔敦也是拼死于清军搏斗,后来受伤还是被俘虏了,被清军秘密处死了。所以说窦尔敦的结局还是比较惨的。

其实关于历史上窦尔敦是否真有其人也是众说纷纭,因为在清代历史最主要的两本史书上《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任何关于窦尔敦的记载,关于窦尔敦盗御马等等故事都是清代的小说中写出来的,在《施公案全传》和《彭公案》、京剧《盗御马》和《连环套》中的故事人物。但是在正史上却没有记载,所以很多人都在怀疑是否真有其人。在民国时期的《明清史料》及《古城瑷珲》和《献县志》等等才有关于窦尔敦的一些记载。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而窦尔敦也是在京剧中开始被人熟知的。但是是否真有其人还是有待考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