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不願承認“抄襲”中國漢文化?看了這本書,你就會明白

就在前一段時間,被疫情肆虐的中國接受了世界上眾多國家人道主義的援助。其中,來自日本的防護物資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包裝上簡短的詩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瞬間便火爆了網絡。我們暫且不去評說,這都是中國人自編自導的一場“詩詞大會”,但是,日本在文學上所推崇的清雅風尚,早已經滲透在文化傳播的細節之中。

正確是歷史觀 才是民族的強心劑

今天談及的,是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中日曆史共同研究”成員小島毅,為她15歲的女兒著作的這本《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

日本為什麼不願承認“抄襲”中國漢文化?看了這本書,你就會明白


在介紹這本書的寫作初衷時,作者道:“為了強化民族的凝聚力,歷史就變成了對自己國家歌功頌德的寫法。”由此看來,作者小島毅介紹的“日本史”,是和她女兒在課堂上學到的“日本史”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舊唐書·魏徵傳》中有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每個國家的歷史,都不應該被狹隘的民族觀念所驅使,不應該成為國家的政治手段,更不應該被別有用心放在教科書中,讓後人誤解和扭曲。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日記隨筆的形式,向他的女兒,以及年輕的讀者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從古代到明治維新前的歷史。從國家的形成,到宗教的信仰,再到社會標誌性的歷史事件,將一片片零碎的史料彙集糅雜,再塑了全新的、完整的歷史時期。

小島毅跟多日本史觀,輔以佐證,進行合理分析和闡述,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本居宣長推崇的奈良時期編撰的天皇神話《古事記》,以及流傳至今最早的編年體正史《日本書紀》,甚至對某些史學家和教科書編者將這些漢文寫成的史書採用訓讀的方式重新改寫,再引入到教科書中的行為不置可否,卻也有微詞在其中的。

日本為什麼不願承認“抄襲”中國漢文化?看了這本書,你就會明白


因為是日記的形式,從語言環境和情緒表達上,會和正史有著明顯的區別,也更加讓讀者接受,在文中也會有隨性的口語出現,比如在寫道“推古天皇”39歲即位時,因為古人壽命不是很長,所以即位的年齡被作者評論道“已經稱不上年輕了”,隨後作者又帶著恭維的語氣委婉註釋“不過你的媽媽過了40歲還是很年輕哦”。

在寫到日本結束漢心而向“國風文化”時代轉變時,以眾所周知的“花為櫻”作為切入點,提到平安京是以“梅之都”為起始的。這部分史實,已經在國語的課堂上被忽略掉了,也正是這些刻意的忽略,造成了某段歷史的斷帶,也造成了當代年輕人學習歷史時,只有生硬被灌輸著思想,卻不得要領。很難想象若干個十年後,孩子們長大成人,在偶然中讀到《萬葉集》時,發現大和的詩人們竟然視“梅花”為最愛,會作怎樣的感慨呢?

日本為什麼不願承認“抄襲”中國漢文化?看了這本書,你就會明白


真實的歷史才是歷史,被粉飾的歷史,只是一段故事吧。

當然,如果你沒有了解過日本史,讀起這本書也會一頭霧水,畢竟,它和我們常見的編年體不同,所有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是建立在一個最基本的認知之上的,同時,我們也能夠從文字中看出作者與諸多日本古人一樣,懷著對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的敬意。

“吾十有五而至於學”,小島毅在女兒15歲生日時,為她開篇這本“日本史”,滿滿的父愛,就藏在字裡行間,溢於筆下。

日本為什麼不願承認“抄襲”中國漢文化?看了這本書,你就會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