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桐:追求ESG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魯桐:追求ESG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 資本市場

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諮詢委員會委員魯桐

現代企業實行環境、社會、治理戰略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訴求,它不僅是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期望,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市場中,應在ESG戰略的指導下,生產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實現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雙贏的目標。

2019年8月19日,包括科技巨頭蘋果和亞馬遜、美國航空公司、摩根大通集團、沃爾瑪、百事公司等181位美國頂級公司CEO組成的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發表聯合聲明,重新定義了公司經營的宗旨,認為股東利益不再是一個公司最重要的目標,公司的首要目標是創造一個美好社會。這份《公司宗旨聲明》稱,“雖然我們每個公司都有各自目標,但我們對所有利益相關方都有一個共同且基本的承諾”,這些承諾包括“為客戶提供價值”、“投資於我們的員工”、“公平和道德地對待我們的供應商”、“支持我們工作的社區”,並“為股東創造長期價值”。

美國商業圓桌會關於公司經營宗旨的聯合聲明,掀起了學界和商界關於公司目的的新一輪熱議。事實上,有關公司目標的爭論——到底是股東利益最大化還是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程。對公司社會責任的關注起因於19世紀末開始公司日益大型化及其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

公司作為“一種為滿足社會需要而將人們集合起來的組織”(德魯克),具有經濟性和社會性雙重性質。公司的經濟性是指以生產最大化為目標,有效地組織生產並創造經濟價值,它的首要法則是生存。而作為社會性組織的公司,一方面要履行社會職能即賦予個人一定的社會地位、行為權利和公平均等的機會,有道德標準做支撐,滿足個人追求幸福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公司因其具有強大的能力,需要履行必要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產生要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這種道德呼籲的背景是公司成為了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主導力量,隨著公司對經濟的影響日益擴大,公司大型化及其引發諸多社會問題。股權分散,股東疏遠,職業經理人控制公司。公司從“經濟組織”發展成“社會組織”。1923年英國學者OliverSheldon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把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經營者滿足產業內外人需要的責任聯繫起來。所謂“責任鐵律”即商人的社會責任必須與他們的社會權力相稱。

有關公司目標爭論的理論基礎是股東價值論和利益相關者價值論。股東價值論反映的是公司基礎法則的古典理論,其核心觀點是公司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只有一個即使用自己的資源從事旨在實現股東利益的行為,只要這些行為符合遊戲的規則。20世紀30年代,美國法學家伯利認為公司首先應對股東負責,為了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即使犧牲一些社會利益也在所不惜。公司經營者對股東負有受託責任,只有在對股東有利時才能夠行使權力。公司的目標就是最大化股東財富,不能因屈從社會因素而犧牲股東利益。美國經濟學家弗裡德曼認為,企業的責任就是股東利潤最大化,企業有且僅有一個社會責任,即在法律和規章制度許可的範圍之內,利用它的資源從事旨在增加其利潤的活動。在弗裡德曼看來,公司管理者僅僅是股東的代理人,除非能增加股東的財富,否則他沒有權力花費或者分發金錢。為何公司要被一系列的社會責任所限制和束縛,公司既沒有權力也沒有義務將股東的利益轉移到一般的公眾身上。如果不設法增加股東財富,而是考慮像社會責任這樣的外部因素,這就超越了公司的邊界,是不合理的。

以多德為代表的利益相關者派認為,董事的受託責任應該擴展到保護整個社會的利益,而不僅僅是股東的利益。1984年愛德華·弗里曼(Edward Freeman)在《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明確將公司的利益相關者界定為受公司及其運作影響的任何人,包括客戶、員工、供應商、環保組織、社區、媒體、政府部門等。他認為,企業應當提供社會服務,為了僱員、債權人、顧客和廣泛社會成員,即使以犧牲股東利益為代價也值得。在後來一些學者的努力下,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分析框架、核心理念和研究方法逐漸明晰,並明確指出企業對利益相關者負有社會責任。這些利益相關者包括企業的股東、債權人、僱員、消費者、供應商等交易夥伴,也包括政府、當地居民、社區、媒體、環保主義者等壓力集團,甚至還包括自然環境、人類後代、非人物種等受到企業經營活動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客體。

社會責任論和利益相關者論興起並且發揮影響,歸因於公司經營所在社會環境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公司遊戲的規則。股東是剩餘風險的承擔者和剩餘價值的索取者,公司管理人應對股東的利益負責。謀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公司的客觀目標,遠比模糊的目標容易衡量和監控。股東價值最大化具有現實可操作性,但並不意味著社會責任論、公司公民論等都是無稽之談。創造股東價值是普通商業公司存在的根本目的,社會責任應是一種錦上添花的道義性要求,關照利益相關者應是一種公司戰略。廣義的企業價值不僅包括企業自身經濟價值,更涵蓋企業社會價值。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的企業價值最大化,與其說是企業追求的目標,不如說是企業根據自身需要而制定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這種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在追求經濟利潤的同時,綜合考慮治理結構中環境和社會績效的相關因素。在環境(E)、社會(S)、治理(G)三要素框架中,G(治理)是基礎。沒有良好的公司治理,企業不僅不能夠滿足股東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也無法實現其社會價值。研究表明,ESG績效與公司財務績效存在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係。

ESG是一套以社會責任感為出發點的公司運營標準。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構造了一種全新的座標體系,從長期維度來衡量公司價值。這樣的公司價值座標體系,既考慮利益相關方的多維度利益,也符合股東的長期利益。環境標準要求一家公司作為自然資源的擁有者、管理者和消費者,有義務和責任以避免環境汙染以及二次汙染為己任。社會責任標準衡量公司如何管理與員工、供應商、客戶、政府以及它所在社區的關係。公司治理涉及股東權利、董事會責任、信息披露、風險管理等多方面內容。

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最近發佈的《ESG投資發展報告(2019)》顯示,目前全球主流指數供應商都構建了自身的ESG體系框架,搭建了從ESG價值理念到實際投資產品的橋樑。美國市場ESG ETF新發勢頭強勁,規模連續四年持續增長。截至2019年底,美國共有ESG ETF56只,總規模157.9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73%。其中,2019年新發產品13只,規模為39.6億美元。

近年來,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標準已成為全球投資者甄別潛在項目非財務意義上各類風險的最佳工具之一。在固定收益投資中,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三大因素正在被重新視為潛在經濟表現的增值指標。在最新版的《環球宏觀經濟變化》中,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BEN)團隊研發了一套專有的ESG評分體系——鄧普頓環球宏觀ESG指數(TGM-ESGI),用來評估不同國家當前及預期的ESG情況,以便分析對比世界各國的宏觀經濟表現。

Preqin Solutions是Preqin的子公司,針對投資組合監控、估值、基準比較和私人資本組合投資報告,提供市場領先的雲端運算解決方案。在負責任投資態勢日益增強的推動下,私人資本發現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要求將環境、社會、治理因素納入投資流程。2018年,PreqinSolutions推出ESG和影響力模型。該模型使一般合夥人能夠集中收集並保存政策文件,在盡職調查流程中根據ESG因素篩選公司,使年度調查自動化,並監控公司100天計劃或長期策略的進展情況。Preqin Solutions行政總裁Chris Ferguson認為,投資者對於更高品質的ESG報告的需求日益升高,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基金經理有機會透過ESG創造價值。

渣打銀行在不久前發佈的《2020 年全球市場展望》中認為,ESG投資近年來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大趨勢。諸多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被提上議程,許多企業也將其作為重要的商業決策考量基礎。這樣的趨勢將在2020年進一步加速,而ESG也正逐漸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投資方向。全球知名投資決策支持工具和服務提供商明晟公司(MSCI)在2020年1月8日推出了15只固定收益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及因子指數系列,旨在為機構投資者提供更廣泛的創新固定收益服務和解決方案,滿足投資者緊貼投資目標制定策略的需求。明晟公司(MSCI)期望把ESG因素納入各類資產,並根據利差、質量、價值、規模及風險等不同因子制定更準確的投資策略,以更好地分辨、計量和管理投資組合的風險及回報。

可見,現代企業實行環境、社會、治理戰略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訴求,它不僅是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期望,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市場中,應在ESG戰略的指導下,生產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實現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雙贏的目標。

鲁桐:追求ESG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资本市场
鲁桐:追求ESG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资本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